資源簡介 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中國早期文明的演變發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類歷史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2.時空觀念:通過探究周滅商的具體時期、分析中國史前文化遺址和西周形勢圖幫助學生了解紀年方法和地理因素如何影響歷史。3.史料實證:通過探究周滅商的具體時期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方法。4.歷史解釋:通過分析西周定都的原因幫助學生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由來。5.家國情懷: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感到驕傲,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教材分析】本課的內容事實上有兩部分組成,一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二是早期國家的特征。所以本課的設計有如下方案:一是直接分兩課來講,一課講中華文明的起源,突出考古材料的作用,突出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一課講早期國家的特征,內容基本上就是原歷史必修一的內容。一是突出重點來講,相比較而言,早期國家的特征更為重要,那么就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早期文明遺址然后直接講早期國家的特征。再有一種就是主題引導了,比如本課可以“禮樂文明的源起與演變”為主題來貫穿中國新石器時期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圖片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授課過程】一、考古遺跡溯文明——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為考古學上的術語,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據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遺存表明,幾千年前的古人已經步入冶鑄、稻作、制陶、紡織等文明時期。青銅、鐵器為金屬品,遺存幾千年的較少;陶器、玉器可存時間長,出土的遺存較多。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又被學者稱為舊石器時代。石器,是人類最早制作的工具。開始學會制作工具也是人轉變為猿的根本標志。而這種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又被學者稱為舊石器時代。(1)遺址分布及特點事實上,除了我們剛剛介紹的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數百處,代表性的還有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200萬年的重慶巫山人。問:來看一下接下來這張圖,思考一下原始人類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圖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為什么呀?對,因為這些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適合人類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為什么我們常常說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了。(2)舊石器時代生產生活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還學會了用火。而這一技能的掌握,有著及其深遠的意義。同學們試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熱。利用光照明、驅趕野獸;利用熱取暖,燒制食物。這對于今后的生活生產都十分必要。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存的主要特點:首先,毫無疑問生活年代都是在舊石器時代;其次,文化遺存主要發現地是地勢相對平坦、水源充足的黃河長江流域;與此同時,在生產生活領域他們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簡單工具并用以采集漁獵,甚至部分地區開始學會用火,并且由于個體能力的相對弱小與原始環境的險惡,他們主要過著群居生活。2.新石器時代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它有四大特征:農業產生,動物的馴養,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不同于打制石器)的使用。而首要的特征就是農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一躍而為食物的生產者。人們定居下來,營造房屋,耕種土地,飼養牲畜,食物來源有了可靠的保障。食物的生產——包括對食物植物尤其是谷類的自覺栽培物質生產水平:石器打磨結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農業出現,開始飼養家畜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第一次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采集者——依賴、適應自然;生產者——利用、改造自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另一組圖片,圖一依舊是剛剛的三塊石頭,圖二則是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們來對比一下新舊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的不同:生產工具形狀用途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較粗糙用于采集、漁獵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精細尖銳用于農耕生活很明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變了,用途也跟著變了。原先較為粗糙的打制石器只適用于采集與漁獵,而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變得精細,也迎合了農耕生活的需要。意義: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生產能力提高,人口增加,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社會發展程度:先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出現父系氏族社會(貧富分化;私有制;階級分化)(1)遺址分布及特點新石器時代作為我國遠古社會演進的重要階段,已在我國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就有一萬多處。很顯然,同學們觀察分布圖后可以發現,它的分布特點可以用書本上八個字概括,那就是多元一體,中原核心。這里我們還是采用課本的體系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為前期和后期。我們可以看到,在新時期時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時段內,主要有三個代表性文化,分別是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長江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在原始農業方面呈現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繪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養蠶繅絲技術都讓人驚嘆不已,而到了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殼陶”為名的龍山文化所替代。同時期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現了精美玉器和大規模祭壇。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而這種文明的進步恰恰體現在由制作工藝改善而帶來的原始農耕和聚落的逐漸發展。(2)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區系出現,南北兩大農業體系形成。①六大文明區系出現: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六大區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征和發展道路。②南北兩大農業體系形成: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時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種植水稻、養蠶繅絲。(3)新石器時代生產生活的進步(原始農耕與原始聚落)說到原始農耕,也就是農業的起源,它產生于距今1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而產生的標志便是栽培谷物、馴養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它的出現,具有深遠意義與影響,一方面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而與此同時,生產能力提高,逐漸形成了最初的農耕聚落。正如課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此時的早期農耕聚落生活有著十分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集體生產、平均分配,而這恰恰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生活的主要色彩。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耕聚落也有所變化,特別是從良渚玉琮和陶寺遺址中我們可以發現:私有制和社會等級開始出現,甚至由于各個地區發展狀況不同,凌駕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實體也初具雛形。而這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階段特征。提醒:農耕聚落1.早期農耕聚落生活的特點——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1)血緣為紐帶,是向心力很強的生產單位。(2)是一個集體生產、平均分配的血緣共同體,還處在農業起源的最初階段。2.農耕聚落的發展——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1)早期社會原始平等的關系已經被破壞,私有制出現;(2)貴賤有別、高下有序的社會等級出現;(3)部族間已經出現劇烈沖突,凌駕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實體出現。合作探究:新舊石器時代的根本區別又表現在哪里呢?磨制工藝與原始農耕的出現新石器時代的人與他們舊石器時代的前輩在兩個方面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新石器時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來制作石器;另一方面是他們食物來源的大半或全部都是靠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而不是靠狩獵或采集去獲得的。而在這兩個方面的變化中,后者尤為重要。合作探究: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特點:A.遍布南北,分布范圍廣,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B.遺址分布:分布廣泛,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之所以取得長足發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與山間盆地為主,沃野千里、河流縱橫、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央,可以廣泛接觸周邊文化并吸取營養。而南方暖濕的氣候利于作物成長,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澤遍布,在人煙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為主的條件下,農田的墾辟比北方更難。此外,南方地勢復雜,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們的交流與整合。二、神話傳說探起源——從部落聯盟到國家的建立這一目主要講述在中國,國家的誕生問題。我們知道氏族社會又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時間的劃分是一萬年前,農業的產生。一個氏族大約只有50人,類似于我們現在祖孫三代的所有人口居住在一起的情形。部落則是由相鄰的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氏族組成,由于經常來往和通婚而形成,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那么,部落是怎樣發展到國家的呢?學術界有各種說法,比如治水社會說、戰爭說、階級斗爭說、商業貿易說等。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國家形成的動因探討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多方面因素共同的推動才使國家得以形成和發展。而且不同的文明區,國家及文明發生的原因既有相同之處,也必會存在巨大的差別。”中國早期國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個王朝的統治特征(周朝這方面的內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從石器時代到西周、文獻資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沒有傳世文獻的幫助,考古材料的價值也無法充分發揮,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它們兩者在歷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文明的標志眾說紛紜,普遍的看法是應包含國家、金屬、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國家組織的出現尤為重要,恩格斯認為“國家是文明時代的概括”。——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讓我們走進三皇五帝與夏商周,感受早期國家的政治魅力。國家產生的兩大條件階級分化的出現:私有制產生——墓葬規模與居住規格等差異公共權力的設立:軍事民主制——內部分化與外部戰爭的加劇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建立。階級或階層的出現是國家這一管理機構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的本質特征。——王震中《文明與國家——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1.三皇五帝和禪讓制的傳說有人說,禪讓制是中國歷史最溫柔的政治謊言,禪讓制的真相是什么呢?活動設計:閱讀下列材料,如何看待禪讓制的傳說。材料1堯舜禹的所謂禪讓,只是《堯典》和《尚書》作者的想象之辭而已。韓非子在《說疑》中尖銳的指出:“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竹書紀年》也重申了這一險惡的政治事實:“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廣弘明集》進一步描述此類政變的細節:“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因此,荀子痛斥所謂禪讓制“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材料2在關于偉大人物們的傳說中,事實和神話傳說的混合,證明著帶有怪異性虛構的傳奇卻能具有歷史事實的基礎。——〔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如何看待遠古傳說呢?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面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也蘊含著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對待。一方面,不能把傳說當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傳說。科學的做法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部分,從點滴中尋找歷史的真相。三皇: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發明網、陷阱、原始的烹調、八卦神農氏——為我國農業始祖和醫藥始祖五帝:黃帝——黃河中上游部落首領,聯合炎帝組成炎黃部落聯盟顓頊、帝嚳堯、舜——中原部落聯盟首領“萬邦時代”從黃帝到堯舜禹時代,持續了幾百年。他們的部落在黃河流域一帶,吸收夷人部落與羌人部落,結成新的部落聯盟,自稱“華夏”。唐代的經學家孔穎達關于《左傳》的注釋,是這樣解釋“華夏”的:“華夏為中國也。”在古人心目中,“華夏”是“中國”的同義詞。這是因為,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先民自稱“華夏”,而把周邊的人民稱為“蠻”、“夷”、“戎”、“狄”;“華夏”位居中禪讓制:堯----舜-----禹、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2.傳說中的朝代——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1)政治制度——國家治理①王權:王位世襲制。活動設計:閱讀下列材料,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的表述?材料: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記載:或曰:“禹薦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于益。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而實令啟自取之。”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歷史有不同的記述。《史記?夏本紀》應是來自于夏朝官方的說法。《戰國策》的記載則站在民間的立場。②中央:設有專門的機構與職官,直接統治。③地方: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實質上是一種松散的聯盟。)④基層:聚族而居。(夏商周均是如此)(2)政治變化——從部落到國家,夏朝的建立,中國歷史發生了哪些變化?從部落聯盟到早期國家;從民主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國家性質從天下為公到家天下;權力傳承從傳賢到傳子。國家與氏族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國家按地域劃分居民,而氏族的劃分卻依據血緣關系。二是國家已有了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即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暴力機關,而氏族所有的卻是民主管理機關。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奴隸制國家。部落是按血緣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按地區來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這表明夏已具有國家的職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緣關系來維系。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兒子啟以世襲制而不是“禪讓制”的形式繼承了王位。拓展:關于夏朝存在與否?一說,存在。夏的核心區域就在豫西和晉東南部。首先,在文獻資料方面,《尚書》《詩經》和《夏本紀》里均有記載。與此同時,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頭遺址也很有可能被證明是夏文化遺存。一說,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發現像商周那樣用甲骨文、金文來記錄當時史實的材料。發展拓展:關于啟的繼位?一說,伯益讓位于啟《孟子·萬章上》《史記·夏本紀》一說,啟以武力奪權《竹書紀年》《戰國策·燕策一》《史記·燕召公世家》《天問》盡管啟自身功績威望不如伯益,部落里理所當然的推舉掌管山澤、調馴鳥獸的伯益為繼任者。可是由于啟的父親禹和他爺爺鯀的功績太深入人心,群眾基礎扎實,而本身家族的勢力也很強大,在當時的情況下,諸侯都離開伯益的地盤到啟的地盤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啟做領袖。這就表明當時傳統習俗已被新的價值觀念取代,禪讓習俗受到嚴重的沖擊,王權的觀念已經產生。三、文字記載揭面紗——商和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1.殷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A.政治制度——國家治理①王位繼承:前期為兄終弟及,后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活動設計:閱讀下列材料,思考:為什么要兄終弟及?為什么又改為父死子繼?材料1:據學者的考證,早商時期,王位的繼承主要還是兄終弟及的方式,自武丁以后,則施行父子相承為主、兄弟相繼為輔的王位繼承法。——王家范等人著:《大學中國史》材料2:《史記?殷本紀》說,中丁以后,廢嫡而立諸弟子,諸弟子或爭相代立,殷有九世之亂。中丁到武乙凡九世,九世之亂就是長兄的兒子和弟的兒子爭位之亂。自武乙至紂凡四世,廢除了兄終弟繼制,確定傳子制。商朝初年實力弱小,周邊方國實力強大,統治者必須富于經驗,精明強干。在古代人的壽命短促,如果統治者能力素質差,國家治理就會出現嚴重的危機。所以,商朝前期實行兄終弟及。但兄終弟及會使有資格繼承王權的人數多,在人性自利的情況下,兄弟之間和子侄之間就會內斗,反而不利于政治的穩定。最后,不得不實行傳子制。②中央:商王之下設有尹與各類事務官,實行世官制度。(貴族政治)商王朝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③地方:實行內外服制度。—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間接控制的方國和諸侯。商朝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后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這些外服之地只是間接地受商統治,隸屬關系并不是完全穩固,往往視商之國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國,其經濟多較商落后,故而也不時進入王畿搶掠。終商一代,與方國的戰爭十分頻繁。B.經濟:①土地制度:土地國有,不得買賣。(官方說法是奴隸制土地國有制)材料:孟子說"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助法,按照孟子的看法,就是畫地面為井字形,分為九區;八區分配于八家之民,稱曰"私田";其中之一區,八家合力耕作,謂之"公田"。也就是說,商代實行勞役租"助",要求農人助耕公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所以,趙岐《孟子注》云:"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謂也。"鄭玄注《禮記·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稅"時也說:"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于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②生產工具:主要是復合木石工具,青銅農具很少。商朝時中國青銅鑄造業發達為什么發掘出的青銅農具很少?一是貴,青銅農具珍貴,用舊了的青銅農具可以改鑄,不可能隨便遺棄。二是質地較軟,青銅農具容易卷口,不便于農耕。總之,青銅農具的性價比不高。三是青銅農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銅器不一樣,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銅農具的遺存很少。③手工業:主要是青銅鑄造。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十分發達,為什么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商朝統治者十分重視青銅制作。著名學者張鳴認為:“在夏都和殷都遺址,青銅制造的作坊都設在王宮內,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對于那些沒有掌握制作技術的邦國來說,這種能力不啻來源于神靈,擁有這種能力就意味著得到神的眷顧。賜予諸侯和貴族的禮器,不僅是聯系宗主和諸侯間的物質紐帶,也是精神紐帶,它意味著一種精神的征服。所以,商朝的青銅器基本以各種禮器為主,盡管代價巨大,但依然要堅持不斷的制作而且賞賜給方國。”C.文化:①政治理念: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禮記?表記》這本書中寫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據商代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比較特殊的是,商人對"帝"的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也是社會秩序的主宰。這種"一元"(帝)"多神"(自然神衹)的信仰模式,與現實世界的"王權政治"相仿。人世有君王統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統治自然神衹,但"帝"的能力和權威更凌駕世間君王之上,他是一切萬物的主宰。所以,這種宗教信仰一方面宣揚君權神授,加強了王權,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神權約束王權。②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余字,公認千余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2.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政治制度——國家治理①分封制:——天下歸周A、含義:周王室把王幾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為諸侯以鎮守疆土,保衛王室的制度。諸侯的權利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再次分封;諸侯的義務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于是,他采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B、作用:①政治: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②文化:推動文化的交流,促進民族融合,形成了天下一家的觀念。③消極:諸侯的權力大,獨立性強,容易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②宗法制——天下歸宗A、含義:字面含義是指家族和宗族集團的法律規范。宗法制是以血緣親疏和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主要適用于貴族階層,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還規定了相對的大宗、小宗之別。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確立于夏,發展于商,完備于周,衰落于春秋戰國,影響于后來的各封建王朝,宗法觀念殘留至今。歷史上,法家大力打擊,宋明理學大力提倡,新文化運動嚴厲批判。B、作用: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宗法制的作用,也需要辯證地看待,正如張鳴在《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中所說,“這種繼承制度,使得人在社會上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時的位置決定的,這樣的好處是等級結構穩定,壞處是制度沒有選賢機制。”所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不能選賢任能,適應不了諸侯競爭渴求人才的需要。③禮樂制——(天下歸仁)A、含義: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制定的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禮、嘉禮、兇禮、賓禮、軍禮等。它是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如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樂舞數量也有差異。禮樂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B、作用: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商周時期依然存在一些原始民主的遺風。商周政體中,原始民主遺存對君權有制約作用,國家遇重大問題時,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國人可以通過輿論干預朝政。(2)經濟:①土地制度:土地國有,不得買賣。(井田制)教科書上說井田制是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這種觀點鮮有人認同。現在學術界主流認為是農村公社土地公有制或者貴族領主莊園制,具有二重性。也有學者否認井田制的存在,如黃現璠說道:“周為施行井田制,大前提必須是天子有充分土地,以及中央權力健全集中,而周于此兩點未之能行,則井田制之實施,不知從何說起。”②農業工具:主要是復合木石工具,青銅農具很少。③手工業:西周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西周時期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都有比較顯著的進步。青銅器鑄造仍然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部門。西周青銅器鑄造的地域分布,比商代要廣泛得多。周王室和諸侯公室,乃至一般貴族,都擁有規模大小不等的銅器鑄造作坊,乃至影響到比較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因此,這個時期的青銅器,既有共同的風格,又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某些地方性的特色。④經濟制度:工商食官。周王室和諸侯公室都擁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這些作坊和工匠,都由官府管理。大部分商業也由貴族、國家壟斷。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私營工商業。《詩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詩句就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業產品相交換的情景。只是民間的貿易活動一般數量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換一些日用必需品。(3)文化:①治國理念:敬天保民思想。周滅商后,周公在總結商朝滅亡的教訓時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天命靡常”。強調只有實行德政,才能長期獲得人民的擁護。周公認為君王必須愛護人民,保護人民,使人民能過安寧的生活。他總結商亡的教訓,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正式實施了“德治”主張。②教育制度: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西周已有較發展的教育制度。在國人鄉里中設立的學校,稱為庠(一說稱序),教授知識技藝。貴族子弟的教育更為完備,專設有小學、大學。貴族子弟滿八歲入小學,到十五歲成童時入大學。《周禮》有師氏、保氏兩官,從他們的職掌看,教育的內容包括德行、技藝和儀容等方面。技藝兼及文武,有禮、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文字)、數(算術),稱為六藝。【合作探究】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政治:①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神權下降,民本思想產生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同構,注重歷史傳承③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尚未形成集權經濟:①土地國有,集體勞作②青銅鑄造發達③農具以石木為主文化:①禮樂制度②象形文字③天下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本課小結】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統治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絡,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成為中央政權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其勢力于各處。整個中國是一個“天下”,“天下”沒有邊,也沒有界線,有向遠處擴散而逐漸淡化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統治的權力,而是通過文化交融而構成的一個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種地方文化。將各種地方文化吸納人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漸變,共存而不排他。這樣一個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響力,終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國”。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來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經過此布局,實際上所謂的“中原”居民,已經是來源復雜的體。“中原”向四周擴散,又不斷混合,終于熔鑄為一人數眾多的文化、經濟、政治共同體。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