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土家文化與風俗土家族簡介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貴高原東端余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萬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02.81萬人,僅次于壯、滿、回、苗、維吾爾族,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萬、湖北省218萬,重慶市150萬,貴州省143萬,還有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三省及重慶市的51個縣市(區),目前在25個縣區實行區域自治,其中兩個自治州(共轄16個縣市),5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4個土家族自治縣,40個土家族鄉,41個土家族聯合自治鄉。他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轄的8縣市: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張家界市的桑植縣、慈利縣、永定區、武陵源區;常德市的石門縣、桃源縣;懷化市的沅陵縣、芷江縣、溆浦縣、麻陽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東、宣恩、咸豐、鶴峰、來鳳縣;宜昌市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雜居區有興山縣、宜昌縣、秭歸縣、枝城市等縣市。重慶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區,雜居區有巫山、巫溪、云陽、奉節、萬縣、涪陵等縣市;貴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雜居區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縣、銅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縣。???土家族族源,尚無定論,目前處于諸說并存,其主要來源仍有以下幾說:一說是古代巴人后裔。認為土家族的自稱與歷史上巴人活動的有些地名讀音相近,巴人崇虎與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與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二說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認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來源之一。從龍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類活動,很多土家語地名至今猶存,說明這些地方最早應該是土家族先民開辟和居住的。三說是唐代中葉由貴州遷入的烏蠻的一部分。認為貴州境內稱為“比躋”或“比際”的人與土家族自稱相同,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帶烏蠻入侵貴州,征服了當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長期斗爭,最后被迫遷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族與彝族在語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處,進而認為土家族是烏蠻的一支。四說是來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認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領的江西彭氏子孫及百藝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荊斬棘,開拓疆土,統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諸說雖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認識是統一的,這就是發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為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形成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土家族的起源土家飲食文化土家飲食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土家飲食文化可以說是別具一格,光彩奪目。因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萬山叢林中,其飲食喜好自然表現為“喜辛辣、好豪飲”的特點。如果要進行歸納的話,大體為以下四點:????一是喜酸辣。據舊志載:“叢巖幽谷中,水冷泉冽,嵐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溫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諺所說,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煮、鹵、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飲酒。土家地區是產美酒的地方。漢代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有歌詠:“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筆成賦。”而對土家人而言,“酒席場上無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膽量。三是喜飲茶。土家地區自古為茶鄉,產好茶,唐·陸羽《茶經》這樣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時巴山縣,于天寶八年(749)歸入土家地區。土家地區的“宜紅功夫茶”蜚聲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好吃不過粗茶飯,好看不過淡打扮”。喝粗茶成為土家人的養生秘訣之一。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區,以產苞谷、洋芋、紅薯、稻米為主,間作黃豆、綠豆及其他雜糧。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紅薯為主。包谷飯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嫩包谷掰下來,連同殼葉一起甕在火中燒,殼葉燒毀,包谷也就熟了,從柴火灰里刨出來,吃起來津津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熟了,籽粒硬了,就掰下來背回家撕開,連上殼葉一串串吊在屋檐下自然風干。爺爺說,還有最好的吃法是,把包谷坨烤熟后扭下來,吃時摻上幾顆核桃米,嚼著品著別有一番風味。再后來,不知誰發明了石磨,用兩塊大青石鑿成圓形,上面那塊中間打成漏斗形,可裝兩升包谷,上下兩塊石頭相接觸的一面鑿上齒,做個丁字形磨擔子,把上面裝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轉動,包谷被磨成面后從磨縫中灑下來,用篩子一篩,去掉皮殼,把細面做成耙耙,打成糊糊,或者蒸熟了吃。鲊廣椒,也稱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鮮紅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具體制作是:將鮮紅辣椒去蒂洗凈,瀝干水分,用鍘刀剁成細沫,加入食鹽拌勻,再加入苞谷面拌勻(也有的還拌入花椒、桔皮等調料的)。盛入干凈的壇子里,上面蓋上菜葉,然后用竹片將其卡緊,再倒置于盆中,加入水(稱為倒腹水)。優點是重力壓住壇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為無氧發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制作少量的鲊廣椒也可用正腹水壇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內槽中放水,蓋上蓋,但這種壇子制作的鲊廣椒不可存放太久,因為壇子內氣壓有可能將壇蓋沖開進入空氣,也可能吸水過多變稀走味。拌好的鲊廣椒裝壇后讓其充分發酵,大約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鍋中焙熟后與土家臘肉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澤微紅,酸辣味十分特別。還有用鲊廣椒做蒸肉、扣肉底料、伴料,這樣做出來的蒸肉不油膩、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與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廣椒糊。以豬血和豆腐為主料。先將鮮豆腐搗成豆腐泥,再將適量的新鮮豬血倒進豆腐泥中攪拌調勻,然后把適量的花椒粉、辣椒粉、蔥蒜和煮熟的肥瘦搭配的肉丁拌進去,并潑適量的鹽水攪拌均勻,一坨一坨的揉成饅頭大小的血豆腐坯放在竹篩里,掛在火炕上熏干。???食用時可切成豆腐絲、豆腐片,只能干炒,不能水煮,炒的時候火要旺,時間要短,只需在鍋里打個翻身就舀起來。特色是色質鮮嫩、香氣濃郁、味道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血豆腐土家人家家都興喂年豬,主要是圖過年時有肉吃,過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臘肉,不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臘肉放在鍋里烹煮,香飄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時招待客人擺在席上的主菜。土家臘肉土家臘香腸原料來源于土家山寨家中“吃野菜”的豬,高掛于農舍瓦屋中長時間用柴火薰制而成的。口味均與多種臘制品不一樣,這類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是逢年過年送人之最佳選擇。香腸???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節,最喜歡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將白豆腐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坨,放入鍋內用冷水煮至水開,翻均勻后起鍋濾干、再將豆腐坨置于放入草把的木桶內,一層草把一層豆腐,最上層用棉被或衣物遮蓋保溫,待豆腐長出寸長的白霉后取出拌入食鹽、辣椒粉、五香、花椒粉,最后用冷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后即可食用。如果需長時間存放,則用白酒或植物油浸泡,這樣可以存放兩三年。霉豆腐新鮮豇豆洗干凈,攤開晾干。涼開水倒入瓶中。將豇豆放入瓶中,放生姜幾片,干辣椒幾片(新鮮辣椒會爛),放一點花椒,一個八角,一點小茴,然后一定要放冷透的開水。鹽根據水的多少來放,不能太咸,可以嘗一下,水蓋出豇豆就行,最后加點白酒,這樣不會起白沫。一般泡3-4天泡透芯就行,撈點出來嘗嘗,不行在泡兩天。(以上所有步驟都不能沾油,就是自己的手一定要洗干凈退油,否則菜還沒泡好就先爛了。)酸豇豆張關合渣是將合渣煮好后點鹵變得稍干,加鮮湯配豬肉、仔雞、雞蛋等做成鮮肉合渣、仔雞合渣、雞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鍋。張關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鎮“張關”而得名,以合渣火鍋為典型特征,尤以鎮上一位黃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為地道。張關合渣口味純正,營養豐富,人們戲稱“全價食料”。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無論是本地人還是中外游客都特別喜歡吃,受到極高評價。和渣?把淘洗好的大米放到罐里以后,就把蓋子蓋好,煮一會,等米煮到八成熟后,濾去多余的米湯,再把鐵鼎罐或銅茶罐放到火坑里的柴火旁,用文火慢慢煨,并將煨有米飯的罐子按照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不間斷地轉動,使之受火均勻。到了一定火候,揭開蓋子,再用勺子或小鍋鏟拍打米飯表面,當米飯具有一定彈性時,就說明罐罐飯已經煨好了,這時就可以將煨好的米飯罐子端或提開火坑,放到一旁涼一會。待到不燙嘴時開始享用,這時米飯不僅不粘鍋,而且味道非常地道,香美可口。罐罐飯土家服飾文化秦漢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飾已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后漢書》中所記述的“武陵蠻”、“五溪蠻”“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斕”?服飾的審美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興起的織錦業此時已進入全盛時期,同時,用五彩華美的織錦制作服飾亦自然成為了土家人的最愛,南宋《溪蠻叢笑》對此有描述:“績五色線為方,文采斑斕可見。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峒布。”。《大明一統志》、同治年間《龍山縣志》亦多有記載。土家人崇尚繁麗多姿的服飾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改土歸流”之前。改土歸流前,土家服飾沿襲舊習:“男女垂發,短衣跣足”“男女服飾均皆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刺花邊。”(清乾隆《永順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間,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圖形式在《皇清職貢圖》里清晰呈現:此時永順、保靖等地區的部分土家男人已開始著褲,上衣為圓領短袍,衣長至大腿,包頭巾,系腰帶,裹綁腿;女人則“高髻螺鬟”,內穿立領短袍,外套對襟背心,下著過膝百褶裙,以布纏腿。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在我國古史記載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說。這是最古老的裙子樣式,類似圍裙的形狀,為一簾式樣。女式服飾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后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包一丈多長的青絲帕,纏成人字形,飾以銀梳、瓜子針、茉莉針、芭蕉扇等銀質飾品;喜歡戴耳環、耳墜、手鐲、戒指等金、銀、玉制的首飾。圖案是土家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傳情達意的作用。土家族傳統文化心態與其他民族一樣,崇尚吉祥、喜慶、圓滿、幸福和穩定,這一理念反映在服飾圖案上,則表現為追求飽滿、豐厚、完整、樂觀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過圖案造型,向人們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層底蘊和生命情感。如喜歡在作為嫁妝的鞋墊、肚兜上刺繡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富貴白頭、并蒂蓮、連理枝、蝶戀花及雙魚等民俗圖案,以隱喻的形式,將相親相愛、永結同心、白頭到老的純真愛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視覺語言之中,反映了樸素純潔的民俗婚姻觀。同時,對紋樣造型賦予生命的律動,表現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的勃勃生機。而方勝、如意紋、盤長等造型符號和紋樣,則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真誠期盼,表達樸素純真的審美情趣。土家族服飾的情感傳達色彩是土家族服飾視覺情感傳達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服飾色彩語義的傳達依附于展示媒體,通過視覺被人們認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視覺產生的心理反應和視覺效果也不盡相同,土家族服飾色彩的形成和傳達,在很大程度上,受獨特的人文意識的滲透和民族習俗的影響,土家族服飾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穿著尚簡樸,喜寬松、重喜色。男子日常服裝常以青、藍、白三色為服飾主色調,表達一種質樸渾厚、潔凈爽朗、簡樸素凈的自然之美;女子服裝色彩豐富,將布染成“鹿子鬧蓮”、“喜鵲鬧梅”、“雙鳳朝陽”、“蜻蜓點水”等喜慶的圖案,在使用面積、色彩冷暖和肌理紋飾等方面,既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又協調統一,體現出承載實用文化精神意義上的審美品格。土家族的新娘裝更是與眾不同,叫做“露水裝”,包括一套露水衣、一雙露水鞋、一方露水帕、一把露水傘。婚禮服色彩多運用鮮艷亮麗的飽和色,其中尤以紅色為甚,視其為吉祥色。土家建筑文化——吊腳樓土家吊腳樓吊腳樓吊腳樓吊腳樓的一、吊腳樓的基本類型?吊腳樓這一古老民居,為“干欄”建筑的一種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區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種建筑模式。傳統吊腳樓屬純木結構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釘一鉚,梁、柱、枋、板、椽、檁、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勢,以吊腳之高低來適應地形之變化并將樓房與平房結為一體,故有人稱之為“半干欄式建筑”。但隨著社會變遷的加劇,尤其是近年來土家族社會的巨大變遷,吊腳樓在用材上也開始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傳統土家族吊腳樓的現代轉型與調適。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按其平面大體分為五種型:?“一”?字型、“L”型、“撮箕口”型、“回”字型、“復合”型和“現代”型等。?吊腳樓的類型1、“一”字型。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間正屋并列,中間為堂屋,兩側為人間(鄂西稱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賓、辦理紅白喜事的場所,人間為臥室,一般父母住左邊,孩子住右邊。人間又以柱為界,前為伙房(又叫“火鋪堂”),?后為臥室,中間設火坑。人間上部為天樓,主要用以貯藏糧食,伙房上可熏烘臘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門一邊設燕子樓。“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腳,但隨著地形變化亦有吊腳,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2、“L”型許多土家族都是將廂房做成吊腳樓形式,即是在房屋轉角處立“將軍柱”以支撐房屋的重心。廂房一般以中柱為界,前為灶臺,后為臥室。這種吊腳樓模式的變化主要在于廂房空間的擴展,而原來三間房子并列的模式并無改變。這種吊腳樓在鄂西土家族地區比較流行。??3、“撮箕口”型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樓形式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廂房而形成的新模式。這種形式的吊角樓,三間并排的正房并沒有改變,只是進一步擴大占地面積,擴展空間的一種變形。這種吊腳樓適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區也較為普遍。4、“回”型“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門,進一步發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圍屋的模式。土家吊樓與四合院的有機結合,見證了土家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產物。5、“現代”型現代型為現代鋼筋水泥建筑與干欄建筑的一種有機結合,是傳統土家吊腳樓的當代變遷。傳統土家族吊腳樓三間并列的正屋,均為土木結構,但隨著社會變遷的加劇,其建筑材料逐漸鋼筋水泥材料所代替。這樣,原來三間土木房變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建筑。在三間鋼筋水泥房的上面,再按照土家族干欄模式修建三間土木結構的房子,同時,再在鋼筋水泥房的后面接三間土木建筑的房間(俗稱“拖檐”),以作火塘、儲存間或年長者居住(年老者上下樓不安全,同時也比較暖和)。這種“現代”型模式,不僅是對居住空間的橫面擴展,也是對縱向空間的擴展,是對傳統吊腳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模式的吊腳樓,近來在鄂西土家族地區也開始出現。6、“復合”型這種住宅模式,主要是在“一”字型的基礎上,兼顧以上所述的其他一種或幾種模式,以“吊腳”為支點,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空間擴展的一種復合型吊腳樓模式。土家族吊腳樓的主要類型為以上幾種模式。吊腳樓是土家先民千百年來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文化產物,是土家族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具有豐富的文化精神和內涵。吊腳樓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吊腳樓是土家族先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吊腳樓不僅展示了土家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蘊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風水觀念和民族倫理道德等內容,而且還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場所,是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物質空間。因此,分析土家族吊腳樓的文化內涵及其精髓,意義不言而喻。土家吊腳樓的意義1、吊腳樓展示了土家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生態環境是自然界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即生物因素之間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所謂“生態系統”。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整個生態系統之中,人也必然在生態系統中生產和生活。人類是文化的動物,人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也必然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土家吊腳樓所體現意義??2、吊腳樓折射出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與宗教意識。一般來說,無論哪種模式,吊腳樓正中的正房(一般叫堂屋)都安有神位,主要用于供奉歷代祖先靈位、立香火、安祖先等。同時,在新媳婦娶進家門或小孩出生,也都要在家神下舉行入譜儀式,告慰祖先保佑人丁興旺。這種做法,展示了土家人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3、吊腳樓再現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土家族民居講究吉祥和風水,喜歡依山傍水、背風朝陽的地方,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不喜歡東西向。修建房屋前要選擇屋場,其標準是“左有青龍排兩岸,右有白虎鎮屋場;前有朱雀來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張”或是“前看二龍來搶珠,后有雙鳳來朝陽。”講究厚實,左右不虛。??4、吊腳樓體現了土家族的家庭倫理觀念。土家族地區大多為大家庭,老少幾代同堂,因而,土家族特重視搞好家庭關系。敬老扶幼、夫妻恩愛、兄弟團結、家庭和睦是土家人的家庭美德。父慈子孝、長幼有序,是土家族家庭內部的倫理觀念。?5、吊腳樓也是土家人進行家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與美德的主要場所。土家族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民族,但一直以來,土家族地區的學校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社會教育發展相對緩慢,因而,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責任就落到了土家族家庭教育身上。土家風俗土家傳統風俗一、土家族的四大禮儀???所謂禮儀,即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如婚禮、葬禮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動中禮儀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禮,即誕生禮、婚禮和成年簪冠禮、壽禮、葬禮。這四大禮是土家族禮儀之風的集中體現,既有社會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們把土家族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吉兇禍福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多樣的民俗樣式,而且長期地支配著土家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1.誕生禮???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禮。土家人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行誕生禮,它既含有為新生命祝福,祈禱長命富貴之意,也有為產婦驅邪避禍之意,在禮儀中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雖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誕生禮中的“打三朝”(即嬰兒生下3天后要進行全身沐浴)和“滿月酒”,但實際上,土家人的誕生禮包含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婚禮和成年簪[zān]冠禮???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土家族逐漸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層次禮儀,這些禮儀是十分復雜和隆重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禮儀過程,但在整個禮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這一天舉行的男、女冠禮和一系列其它禮儀活動。如“打樣”,即媒人撮合男、女雙方進行第一次見面,俗稱“瞧樣子”,雙方滿意后再正式提親。“求婚”,打樣之后,男方正式請媒人去女家求婚。“討紅庚”,俗稱“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討來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時,寫在“紅庚貼”上,并請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陰陽五行推論,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親”,俗稱“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雙方即擇吉日,舉辦酒席,邀請雙方親戚到場正式定親,實際上是向社會公開這樁婚事,取得社會承認。?3.壽禮???壽禮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禮儀之一。土家人祝壽,對小孩子稱為“長尾巴”,成年人叫“過生日”,50歲后方稱“祝壽”。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齡再高也不能稱“祝壽”,“尊親在不敢言老”。土家族為老人祝壽要獻魚,上長壽面,敬壽桃,滿60花甲的壽禮最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長壽,堪稱民族美德。葬禮,幾乎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的悼亡儀式和祭祀活動。土家族俗稱葬禮為“白喜”、“白會”、“老龍歸山”等,一般要跳唱喪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舉行葬禮時,其主要活動是跳喪,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爾嗬”。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種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劇非劇,風格異常古樸和別致。舞姿非常優美,時而繞臂穿肘,形似鳳凰展翅;時而相對擊掌,猶如幺姑篩鑼;時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癢;時而嘴唇觸地,恰似春燕銜泥;時而相互嬉戲,猶如牧童戲水等等。4.葬禮?土家族四大禮儀的人文價值???土家族的四大禮儀,是土家族人民禮儀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這四大禮儀也充分表現了土家族人民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和生死觀,表現了土家族人民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表現了土家族是一個具有崇高社會責任感的民族。1.土家族的誕生禮,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時,對民族開天辟地、發祥繁衍的歷史進行回顧和紀念,又充分體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2.土家族的婚禮和成年簪冠禮,標志著土家族是一個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覺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民族。?3.土家族的壽禮,充分體現了孝順父母的優良傳統倫理道德。4.土家族的葬禮,充分體現了樂觀曠達的生死觀。5.土家族的四大禮儀,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明禮誠信等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現實意義。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四大禮儀是土家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是土家族禮儀之風的外在表現,但是,我們還必須把批判地繼承傳統道德與弘揚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要自覺地克服四大禮儀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不良因素,以及由于很多繁瑣禮節而帶來的大操大辦和鋪張浪費等。土家族人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是長期培育起來的重情尚義的優良道德傳統,以及真誠而適度的文明禮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推陳出新。二、土家族歌舞土家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溪更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歌謠是黔東北土家族口頭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極為豐富,反映了歷史事件、階級斗爭、生產勞動、生活習俗、男女愛情、社會禮儀等。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擺手歌,喪歌和哭嫁歌等類。???土家族民歌是由朗朗上口的歌詞與節奏明快的樂曲結合而成的統一體民歌,是土家族文學與音樂交匯的產物。細究土家族民歌的歌詞,同樣也能夠劃分成一門民間的語言藝術,他用質樸的語言表達感情,傳遞心意,千百年來他歷久彌新、經久不衰,他被一代代的人感知著,傳唱著。土家族民歌的樂曲以聲音的外化形式,產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聽覺,創造性的顯示了土家族民歌抒情內容。歌詞與樂曲的緊密結合豐富了音樂的形象,深化了民族特色,促使了土家族民歌的藝術魅力源遠流長。?土家民歌土家族的民間歌曲按照傳統習慣大致可以分為山歌、勞動號子、薅草鑼鼓、哭嫁歌、哭喪歌等等類型。例如:???山歌:《唱歌十里有人聽》??????“唱歌要唱哎,高山音哎”????“騎馬要騎哎,響銅鈴哎”????“馬行十里哎,銅啊鈴兒響啊”????“歌唱十里啊,有人聽”勞動號子:《丁丁調》?????“日頭漸漸喲,往下沉啊”?????“送你妹子喲,送你妹子喲哎”????“送你妹子來呀來”?????“送你妹子呀來呀來”?????“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丁子丁,旦子旦,丁丁旦旦送你妹子喲”?????“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薅([hāo])草鑼鼓:?《挖田》??????“捆起腰嘞嗬哎,要攢勁”??????“把它挖起嗬哎,要斗行”??????“哥哥邊挖喲嗬,要攢勁”??????“一步一步喲嗬,往前行”????哭嫁歌:?《哭爹娘》??????“哎呀我的爹耶”??????“哎呀我的娘呀”??????“慈母懷里我長大”??????“養育之恩兒難忘啊”??????“離別之心如刀割”??????“父母保重永安康啊”擺手舞?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 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梯瑪唱的歌也叫梯瑪神歌,舞蹈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徒、英雄事跡為內容。?土家舞蹈擺手舞土家人逢年過節跳擺手舞之前,都要跳毛古斯舞。毛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意為“長毛的人”,后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毛古斯”。“毛古斯”中有歌舞、對話,有完整情節,有固定場次,故又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內容主要是講“先人來歷,先人生活”等。其裝扮因模仿原始人類穿樹衣、獸皮,所以從頭到腳一律披茅草替代,并在腹前捆扎紅色“草把”以喻生殖崇拜,取悅女神。傳統的“茅古斯”只由男性跳演。表演時,“全身不停抖動,碎步進退”,“舞步粗野、狂放、雅稚”,加之以土語大聲應對,畢現原始的古樸氣息。毛古斯舞毛古斯舞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