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習目標1.掌握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主要戰役,感悟民族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了解抗戰勝利的過程,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3.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重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主要戰役,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難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區別和聯系。基礎梳理一、正面戰場的抗戰1.淞滬會戰(1)開始:1937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國民政府奮起自衛。(2)結果:11月中旬,日軍占領上海。(3)意義: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2.太原會戰(1)開始:1937年9月,日軍逼近山西太原。(2)概況: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3)結果:11月初,太原失守。3.徐州會戰(1)時間:1938年1至5月。(2)概況:取得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4.武漢會戰(1)時間:1938年6至10月。(2)概況: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與此同時,廣州陷落,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5.第三次長沙會戰(1)開始時間:1941年12月。(2)概況:中國軍隊拼死抵抗,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3)影響: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6.工業和高校內遷: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二、敵后戰場的抗戰1.敵后戰場的開辟(1)表現: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2)地位: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2.淪陷區的抗日斗爭(1)開展抗日宣傳。(2)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以戰養戰”的部署。(3)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3.百團大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概況: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3)意義:打破了日軍“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4.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方針: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2)措施:①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②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③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陜甘寧邊區的選舉實行“三三制”原則。三、東方主戰場1.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2)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3)開羅會議的召開: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4)廢除不平等條約: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等國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2.中國戰場的地位: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2)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重大支持。(3)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四、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的召開(1)召開:1945年4—6月,在延安舉行。(2)內容:①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②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③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④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3)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抗日戰爭的勝利(1)背景:①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②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③蘇聯對日宣戰。④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2)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1945年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1)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2)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3)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重點探究全面抗戰時期兩個戰場的區別和聯系區別聯系兩個戰場實際上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的一部分,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驅逐日寇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在戰略防御階段,沒有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就沒有共產黨在敵后戰場的迅猛發展;沒有共產黨在敵后戰場的迅猛發展,就沒有戰略相持階段的迅速到來。在戰略相持階段,若沒有正面戰場的繼續抵抗,就沒有敵后戰場反“掃蕩”的勝利;沒有敵后戰場反“掃蕩”的勝利,正面戰場就不可能抗戰到底,戰略反攻階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來。在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兩個戰場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最早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以局部抗戰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誠心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指引了勝利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戰后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三、全面認識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1.原因(1)國際:①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②美國和蘇聯的援助。(2)國內: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行全民族抗戰。②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作用。2.意義(1)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捍衛了民族尊嚴。(2)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團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3)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4)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5)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6)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課后習題1.抗戰時期,中國戲劇界一度出現歷史劇創作的熱潮。在1941年和1942年,當抗戰形勢最為嚴峻時,歷史劇創作也達到了高峰,涌現了《花木蘭》《大明英烈傳》《忠王李秀成》《天國春秋》《屈原》和《正氣歌》等被公認的戰時歷史劇名作。這表明A.歷史劇是抗戰時期文藝作品的主流B.歷史劇創作加快了抗戰的勝利進程C.國共合作促進了歷史劇的全面繁榮D.劇作家選擇作品題材受價值觀影響2.“1937年9月,日軍最精銳的第五師團進至河北蔚縣,其一部西向山西廣靈、靈丘進犯。……這時紅軍剛改編為第八路軍,也在向山西前線開進,八路軍主要在敵軍側后進行游擊戰……八路軍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中“首戰告捷”發生在A.太原會戰期間B.徐州會戰期間C.棗宜會戰期間D.百團大戰期間3.1940年8月26日,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致電朱德:“查頑寇陸續增兵,企圖掃蕩華北,截斷我西北國際交通,兄等抽調勁旅,事以迎頭襲擊,粉碎其陰謀毒計,至深佩慰。”該電文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斗爭A.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決心B.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敵C.配合了國民黨徐州會戰的進行D.打通了海外援華的物資通道4.某次戰斗勝利后,蔣介石致電八路軍參謀處表示祝賀:貴路軍一戰攻克xxx,斃敵遍野,俘虜甚多。忠勇之氣,益寒敵膽。特電馳賀,續候捷音。這次勝利也被史學家稱為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場“勝仗”是指A.淞滬會戰B.平型關大捷C.臺兒莊大捷D.武漢會戰5.《從沉淪到榮光:抗日戰爭全記錄》在評價抗日戰爭時說:“第二次中日戰爭則是中國重新崛起和復興的起點,是‘復興的樞紐’。”能說明上述觀點的是抗日戰爭A.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B.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C.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D.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6.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說:“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還有一個時期讓資本主義作為部分經濟而存在,而且還是很大的一部分……我們的同志在這方面是太急了。”毛澤東旨在A.強調應堅持新民主主義路線B.批評新經濟政策不合時宜C.重申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D.說明社會主義改造的迫切性7.1938年6月,蔣介石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針,“應運用英美之力,以解決中日問題”,“對俄應與之聯絡”,“對德應不即不離”。該外交方針A.切合了當時的國際形勢B.體現了持久抗戰的意圖C.奠定了抗戰勝利的基礎D.堅定了國人抗戰的決心8.1942年1月,美、英、蘇、中領銜簽署二十六國聯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國《中央日報》社論稱:“在今日整個世界之中,我們已是四強之一,中美英蘇不但是現在反侵略陣線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來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這說明A.中國當時已經戰勝了日本法西斯B.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各國聯合是反法西斯斗爭的關鍵D.抗日戰爭極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9.毛澤東說“邊區是民主的根據地,是實施三民主義最徹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關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夠不能行使民主權利的謬論”,這體現出A.工農運動的發展推動國民革命B.土地革命激發農民革命積極性C.民族戰爭時期民主政治的發展D.民主人士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10.下面是美國人辦的《密勒氏評論報》有關中國抗戰的兩則圖文報道,報道所涉戰役A.使東三省逐步淪陷B.是國共兩黨攜手抗戰的成果C.是正面戰場的勝利D.宣告日本速戰速決計劃破產參考答案1.D【詳解】從材料信息可知,在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最嚴峻的時期,歷史劇創作達到高峰,而這些歷史劇都是宣傳愛國盡忠等正能量為主題,這說明劇作家的題材選擇受到價值觀的影響,故D項正確;材料僅僅言及歷史劇創作,不能說明就是代表,排除A項;B項夸大了歷史劇的作用;C項中的國共合作無法從材料信息得出,且國共合作在抗戰初期即開始,材料主要涉及1941-1942年,故排除C項。2.A【詳解】根據材料“八路軍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以及時間1937年和地點“山西廣靈、靈丘進犯”可以判斷,題干描述的是平型關大捷,屬于太原會戰的一部分,A正確;徐州會戰發生在1938年,棗宜會戰發生在1940年,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下半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C、D。3.B【詳解】根據材料“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致電朱德”“兄等抽調勁旅事以迎頭襲擊,粉碎其陰謀毒計,至深佩慰”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抗戰,故B項正確;A、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徐州會戰發生在1938年,排除C項。4.B【詳解】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史學界對平型關大捷的歷史定位,故B正確;淞滬會戰最終失敗,故A排除;臺兒莊大捷和武漢會戰都不是八路軍發動的,故C、D排除。5.C【詳解】“復興”需要進步力量的出現,通過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C項正確;抗日戰爭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故A項錯誤;B、D兩項屬于抗戰勝利的意義,體現不出進步力量出現,排除。6.A【詳解】根據材料“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還有一個時期讓資本主義作為部分經濟而存在,而且還是很大的一部分……我們的同志在這方面是太急了。”可知,毛澤東強調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漸進的,強調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必經階段,即應堅持新民主主義路線。故答案為A項;材料主旨是肯定,而非批評新經濟政策,排除B項;材料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怎么辦的問題,C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強調社會主義改造是漸進的和逐步的,而非迫切的,排除D項。7.A【詳解】從材料的時間來看,當時正處于中國的抗戰時期,二戰爆發的前夕。蔣介石利用西方國家間的矛盾開展多方位的外交,這正切合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故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持久抗戰的思想,排除B;外交政策并不能成為抗戰勝利的基礎,排除C;材料與國人抗戰信心的提升無關,排除D。8.B【詳解】根據“在今日整個世界之中,我們已是四強之一,中美英蘇不但是現在反侵略陣線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來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可以看出,抗戰期間,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故B項正確;此時正處于抗戰時期,戰爭還沒有結束,排除A項;C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材料無民族凝聚力無關,排除D項。9.C【詳解】毛澤東指出“(陜甘寧)邊區是民主的根據地,是實施三民主義最徹底的地方”,根據地內人民關心政治,行使民主權利,體現出(抗日)民族戰爭時期,民主政治的發展,C項正確;工農運動的發展推動“國民革命”時期,“邊區”尚未建立,A項錯誤;土地革命激發“農民革命積極性”與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人民關心政治、“行使民主權利”不符,B項錯誤;民主人士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與“邊區”民主政治發展不符,D項錯誤。10.D【詳解】依據圖片中的文字“四行倉庫”“寶山寺”可知是淞滬會戰,該戰役宣告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的破產,D正確;使東三省逐步淪陷是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A錯誤;國共兩黨攜手抗戰的成果的是太原會戰,B錯誤;淞滬會戰沒有取得正面戰場的勝利,C錯誤。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學習目標1.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并分析內戰爆發的原因。2.掌握解放戰爭的過程,尤其是三大戰役,分析國民黨統治結束的原因。3.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重點識記解放戰爭中的主要事件,理清基本發展線索。難點內戰爆發的必然性;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努力奮斗的精神。基礎梳理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兩種建國方針(1)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2)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2.爭取和平民主(1)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2)重慶政協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二、全面內戰的爆發1.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2.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3.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經濟危機: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2.政治危機: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召開,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2.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3.戰略決戰(1)過程名稱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時間1948年9月—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參戰部隊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殲敵人數殲敵47萬余人殲敵55萬余人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影響解放東北全境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華北全境基本解放重點探究內戰爆發的必然性1、從兩黨的本質看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爭取和平、民主。從兩黨的主張看國民黨繼續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拒絕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一心準備內戰;共產黨方面主張建立聯合政府,抱著和談誠意,但沒有放松對戰爭的準備。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看抗日戰爭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滅的原因1、從國民黨方面來說經濟上,財政赤字和幣制改革,引發惡行通貨膨脹,加速了經濟的奔潰。政治上,政治腐敗,失去民心,威信一落千丈,直接動搖了國民黨政權的基礎。軍事上,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抗戰勝利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敗和滅亡。從共產黨方面來說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思想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確方針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三、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1)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2)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3)思想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4)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確方針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2.國民黨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軍隊厭戰,士氣低落;貪官橫行,統治腐敗;美援斷絕,內部分裂。3.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抗戰勝利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敗和滅亡。四、多角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1.對中國(1)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真正實現當家做主。(2)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3)為中國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條件。(4)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歷史新紀元。2.對世界(1)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2)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3)增強了世界和平的力量。課后習題1.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6日,國民黨《中央日報》以大字標題刊出"蔣主席電毛澤東,請克日來渝共商國是"的新聞。接著,蔣介石又連發兩封電報,邀請毛澤東赴渝"共定大計",且言"已準備飛機迎接。"國民黨的這些舉動,意在A.順應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表明實現國共和談的決心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營造民主建國的和平氛圍2.1945年9月,蔣介石密令各戰區“圍剿長江南岸、鄂浙皖東及桐柏山區奸匪。……警備阜陽、沈邱、商城、霍邱間地區,清剿各該地區奸匪。……除警備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鄰近戰區之奸匪流竄。”該密令發出的背景是A.抗日戰爭進入決勝階段B.蔣介石正積極籌備內戰C.國共已經達成和平協定D.國共兩黨全面內戰爆發3.錢穆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溝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下列事件能從正面佐證作者觀點的是A.太平天國運動B.戊戌變法運動C.辛亥革命D.新民主主義革命4.1949年4月,陳毅欣然寫道:“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該詩描寫的歷史事件是A.渡江戰役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D.挺進大別山5.李宗仁回憶,民國三十八年返回南京時,“四郊機槍之聲不絕,首都已一片凄涼。平日最繁華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關門歇業,街上行人絕跡,只有少數部隊在作撤退的準備”。這表明當時A.太平軍即將攻陷天京B.國民革命軍兵臨城下C.日軍已經占領南京D.解放軍迫近南京城郊6.1947年,中共將“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變為“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抗戰勝利后,不再需要與地主合作B.廣大農民迫切希望獲得土地C.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可靠保證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7.下圖是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創作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創作時A.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已被戳穿B.國民黨正借和談之名準備內戰C.國民黨又提出和談作為緩兵之計D.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基本被消滅8.1945年9月,毛澤東在重慶回答外國記者關于“自由民主的中國”問題時說:“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及與各民主強國的合作。”這一解說A.結束了國民黨的內戰獨裁方針B.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成熟C.表明要實踐中國革命的階段目標D.加速了抗戰的勝利進程9.1949年,美國政府在發表的《白皮書》中寫道:(1947年)國民黨軍攻占延安曾被宣揚為一場偉大的勝利,這實則是一場既浪費又空虛的,華而不實的勝利。其判斷依據是這次行動A.使國民黨在政治上陷入被動B.給了人民解放軍以喘息之機C.牽制了國民黨大量軍事力量D.有利于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0.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強調:“禁止給黨的領導者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的名字,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制止歌功頌德現象。”這一主張的貫徹A.鞏固了土地革命戰爭的社會基礎B.有益于內戰向抗日戰爭的轉變C.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D.適應了民族解放戰爭形勢需要參考答案1.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但為了博取政治上的主動地位,故三次電邀毛澤東赴渝談判,故C項正確;國民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ABD三項都不是其真實目的,故排除。2.B【解析】據材料“1945年9月,蔣介石密令……圍剿長江南岸、鄂浙皖東及桐柏山區奸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抗日戰爭結束,蔣介石正積極籌備內戰,故B項正確;1945年9月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故A項錯誤;國共達成和平協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項錯誤;國共兩黨全面內戰爆發在1946年,故D項錯誤。故選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時間“1945年9月”,據此可以排除干擾選項,再據材料“蔣介石密令……圍剿長江南岸、鄂浙皖東及桐柏山區奸匪”即可得出正確答案。3.D【詳解】由材料“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番融合溝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可以得出,錢穆認為政治制度的引進必須與國情相結合才能取得革命的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由此可知D正確;太平天國運動中主張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但中國尚不具備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故A不正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所以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故BC均不正確。4.A【詳解】由材料"1949年4月”、“金陵”,可知該事件是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推翻南京國民政府,故A符合題意;平津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與材料時間、地點不符,故BC不符合題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挺進大別山發生于1947年,與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5.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三十八年”即1949年,作為首都“南京”城內,“一片凄涼”和“只有少數部隊在作撤退的準備”表明當時解放戰爭即將勝利,南京處于解放前夕,D項正確;太平軍占領南京是在1853年,國民革命軍進入南京是在1927年,日軍占領南京是在1937年,ABC三項不符合題意。6.D【解析】中共在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其變化依據是中國國情的變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947年,解放戰爭已經開始,中國社會的矛盾主要是階級矛盾,因此才調整了政策,本題選擇D選項。A選項錯誤,抗日戰爭之后還有解放戰爭需要與地主合作;B選項錯誤,這并不是最關鍵的,之前的農民也很迫切希望獲得土地;C選項錯誤,這并不能為解放戰爭提供可靠保證。7.A【詳解】國民黨表面打著和平方案的旗號,實則在磨刀,結合漫畫中的時間1947年,可知漫畫寓意在于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選項A正確;1947年內戰已經開始,選項B排除;1947年國民黨并未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緩兵之計”表述有誤,排除C;三大戰役后,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選項D排除。8.C【詳解】毛澤東在回答英國記者時的言論表達了其促進民主,和平建國的思想,要實踐中國革命的階段目標,故C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的相關內容,A錯誤;中共七大的召開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成熟,B錯誤;1945年8月15日,日本已經宣布投降,D錯誤。9.C【詳解】國民黨攻占延安使用了國民黨五分之三的軍隊,占領后的延安不過是一座空城,這樣勢必會牽制國民黨大部分的軍事力量,故C項正確;《雙十協定》的簽訂使國民黨在政治上陷于被動,故A項錯誤;1947年3月,國民黨占領延安,這次戰爭并沒有給人民解放軍以喘息之機,故B項錯誤;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在1949年4月,與題干無關,故D項錯誤。10.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是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上述主張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革命的轉變關頭,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因此這些主張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答案為C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1949年3月召開,不是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也早已結束,排除A、B項;1949年3月屬于內戰時期,D項“民族解放戰爭”說法錯誤,排除。第23課局部戰爭到全面抗戰學習目標1.掌握日本侵華的過程,分析其侵華的原因。2.了解局部抗戰時期的抗日救亡運動,分析其特點和影響。3.簡述日軍的侵華暴行,了解南京大屠殺、細菌戰等。4.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原因和過程。重點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的主要史實。難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歷史意義。基礎梳理一、局部抗戰1.九一八事變(1)時間:1931年9月18日。(2)概況:日本關東軍對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突然襲擊。(3)結果:日軍占據整個東北。(4)影響: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2.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2)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3.華北事變與一二·九運動(1)華北事變:日本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2)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4.西安事變(1)時間:1936年12月12日。(2)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3)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4)意義: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戰的開始1.七七事變(1)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向宛平城射擊,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2)影響: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洛川會議(1)內容:①毛澤東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②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2)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1)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2)周恩來遞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3)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三、日軍的侵華暴行1.制造南京大屠殺: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2.對占領區的殖民統治(1)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2)經濟上,實行“以戰養戰”,對占領區大肆進行經濟掠奪。3.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實施野蠻的“三光”政策。4.重慶大轟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5.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6.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重點探究一、全面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背景:1935年的華北事變,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危機,中日民族矛盾壓倒了國內階級矛盾而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提出(1)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從而開始了全黨工作重點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的戰略性轉變。3.實現(1)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2)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4.內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體是工人和農民,是一個包括進步力量(工人、農民、革命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中間力量(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黨派、一部分地方實力派和其他愛國分子)和頑固力量(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廣泛的統一戰線。5.意義(1)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浪潮。(2)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3)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二、日本侵華的原因1.從日本角度解讀日本侵華的必然性(1)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不斷擴大。(2)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3)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嚴重影響了日本國民經濟。(4)中國的革命動搖了日本的在華利益。2.從中國角度解讀(1)戰前中國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南京國民政府的控制力有限。(2)多年內戰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中日兩國國力懸殊。(3)國共內戰,國民黨關注“剿共”。(4)中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課后習題1.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緊急會議商討對口方略。1933年,日軍進犯山海關。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聯合全國各種軍隊一致抗日的主張。當時駐守長城防線、察綏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以及長城內外的義勇軍,先后進行了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等。這表明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B.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C.民族危機促進局部抗戰發展D.民族危機促進國共矛盾緩和2.是近代中國某一事件的主張:①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救國;②停止一切內戰……⑦確實遵行總理遺囑;⑧立即召開救國會議。這些主張A.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蓬勃開展B.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C.體現了中共反蔣抗日的政策D.有利于改善抗日根據地的處境3.1927年6月底,日本召開東方會議,形成的《對華政策綱領》第八條規定:“萬一動亂波及滿蒙,治安混亂,我國在該地之特殊地位與權益有受侵害之虞時,不問來自何方,均將予以防護。”據此可知,東方會議A.直接策劃發動了九一八事變B.引起了中國方面的高度關注C.確定了“征服滿蒙”的方針D.放棄了對東北三省的覬覦4.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一個重大步驟,也是中國抗戰的開始。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率先舉起了抗日救國的旗幟,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宣言》。該文件的政治主張最有可能是A.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打倒一切帝國主義,打倒一切軍閥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D.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5.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道,“西安事變這樣的收獲并不是偶然的,因為國民黨已經開始動搖,醞釀了很久。他們內部矛盾發展到了最高度。所以西安事變便解決了這個矛盾,這是醞釀成熟、時局轉變的焦點。”由此可推知,西安事變A.推動了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B.平息了國民黨內的派別之爭C.有利于抗日民族統-戰線的形成D.使中國抗日獲取了外部支持6.抗戰期間,日本在青島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日語課,逼令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使用日語且組織名目繁多的日語雄辯會、日語作文比賽等活動。與此同時,他們極力壓縮漢語和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課時,其他中小學課程也經常被日語課擠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中日隔閡,實現共存共榮B.推廣教育經驗C.實行文化殖民,泯滅中華民族意識D.推行社會教育7.1942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妨害國家總動員懲罰暫行條例》,其中規定:凡違反或妨害國家總動員之法令或者業務者都要根據該條令懲罰之,此類案件由軍法審判之機關審判,呈報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核準執行。這一規定在當時的主要作用是A.強化了國民黨的專制獨裁B.激化了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C.使抗戰進入了反攻階段D.保證了抗戰動員的有序進行8.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國的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A.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陣營B.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C.切斷西方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爐灶”的外交政策9.1935年,有學者發表文章說,“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是歷史的事實,更是現在的事實”。然而這些天里,平津一帶‘空穴來風’,有所謂自治運動。……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見上星期日《大公報》),其他各界雖未宣言,居心無二。這個宣言,初簽名者數十人,到了第二天,幾有千人,這才是民意的負責表示。宣言中指明這是破壞國家領土完整的陰謀”。上述言論的背景是()A.國共兩黨開始合作抗日B.日本制造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擴展為群眾運動D.工、農、兵、學、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戰的浪潮10.下面是某學生的學習筆記。該“學習內容”最適合的主題應是A.十四年抗戰的開始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C.抗戰相持階段到來D.抗日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參考答案1.C【詳解】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共產黨政策調整及國民黨軍隊和抗日義勇軍一致對外,說明民族危機促使中國的局部抗戰發展,C項正確;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排除A項;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華北事變后,B項錯誤;1930年冬,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國共矛盾進一步激化,D項錯誤。2.B【詳解】根據題干中“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確實遵行總理遺囑”等信息可知,這是抗戰時期的主張,這一主張意在消除分歧,團結一切力量,有助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正確;國民革命與題干中“改組南京政府”不符,排除A;根據材料“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救國;停止一切內戰”可知,當時主張聯合蔣介石,排除C;根據材料可知,當時尚未實現兩黨合作,因此根據地尚未建立,排除D。3.C【詳解】東方會議中確定“萬一動亂波及滿蒙,治安混亂,我國在該地之特殊地位與權益有受侵害之虞時,不問來自何方,均將予以防護”,由此可見日本對于滿蒙地區覬覦已久,通過東方會議確定了“政府滿蒙”的方針,C正確;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年,排除A;題干并未列舉中國對于東方會議的態度,排除B;D與題干內容相反,排除。4.B【詳解】1931年正值國共兩黨對峙時期,因此《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宣言》中最有可能提出的口號是打倒一切帝國主義,打倒一切軍閥,B正確;此時國共兩黨正在對峙,因此不可能提出國共合作和停止內戰的口號,排除A、C;此時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共產黨遠離東北,因此不可能提出堅持抗戰到底的口號,排除D。5.C【詳解】據材料可知,西安事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這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C正確;華北事變后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變并沒有推動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排除A;西安事變只是暫時解決了國民黨的內部矛盾,達成一致抗日共識,事實上國民黨內派系仍然眾多,排除B;D表述與材料無關,排除D。故選C。6.C【詳解】抗戰期間,日本在青島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日語課,逼令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使用日語,極力壓縮漢語和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課時。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實行文化殖民,泯滅中華民族意識,故C正確;消除中日隔閡不是其目的,故A錯誤;材料和推廣教育經驗、推行社會教育無關,故BD錯誤。7.D【詳解】通過材料中的時間1942年信息可知,當時中國處于抗戰時期,這一規定主要是抗戰的需要,其有利于保障抗戰動員有序進行,故D正確;總動員令雖然有利于國民黨的專制獨裁,但不是當時的主要作用,排除A;總動員令激化了國共兩黨矛盾的表述,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B;1942年中國抗戰尚處于抗戰相持階段,排除C。8.B【詳解】根據1858年的《天津條約》,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中國內河航行,因此題干反映的人民解放軍的行動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故答案為B項;這一做法與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無關,排除A項;這一行動不能做到“切斷西方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排除C項;“另起爐灶”是指不承認國民政府與外國之間的外交關系,這一行動與此不符,排除D項。9.C【詳解】根據“1935年”“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是歷史的事實,更是現在的事實”“有所謂自治運動”“這才是民意的負責表示,宣言中指明這是破壞國家領土完整的陰謀”,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華北事變,背景是日本策動華北自治,企圖分裂中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擴展為群眾運動,故C正確;1937年國共兩黨開始合作抗日,A錯誤;1937年日本制造盧溝橋事變,B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工、農、兵、學、商各界”,排除D。10.A【詳解】根據“炸毀柳條湖地區一段鐵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在嫩江橋奮勇抵抗”等內容可知該筆記的主題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局部地區抗日活動的高漲,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十四年抗戰的開始,故選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2022學年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3課局部戰爭到全面抗戰 講義.docx 2021-2022學年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講義.docx 2021-2022學年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 講義.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