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學習目標1.知道國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的過程。2.掌握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3.掌握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等歷史事件。4.認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意義。5.知道紅軍長征的原因,理解紅軍長征的意義。6.了解遵義會議的內容及意義。重點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理清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等歷史事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意義;紅軍長征的意義。難點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礎梳理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專制統治的確立:1927年秋,“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繼續北伐(1)開始: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2)結果:1928年底,張學良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3.經濟狀況(1)民族工業的發展①原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②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官僚資本的發展:四大銀行成為官僚資本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過程(1)南昌起義①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②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①召開: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②內容:a.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b.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義①概況:1927年9月,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②結果: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4)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2.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1)革命力量發展: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2)政權建設: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3)土地革命: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重點探究一、革命新道路的開辟1.背景(1)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革命和武裝領導權的重要性。(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進攻大城市的失敗,使中共認識到城市中心道路不可行。(3)中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①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中反動派力量強大。②中國共產黨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在農村。(4)毛澤東及時總結井岡山的斗爭經驗,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2.開辟過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文家市決策(決定轉向農村)→三灣改編(改編軍隊)→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塊)→創建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年11月)。3.內涵:中國革命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指導思想: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5.意義: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也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的方向。二、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紅軍戰士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毫不動搖地保持著革命必勝地信念,長征地勝利完成,表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勝利后保存下來的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構成了以后領導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主干。長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課后習題1.“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這表明A.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農村B.中共已從幼稚走向成熟C.堅定的信念是長征勝利的保證D.黨內要根除“左”傾錯誤2.1930年,武漢、長沙、廣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許多豪紳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贛州等地,更是在短時間內涌人了十多萬地主及其家屬。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實踐B.國內發生嚴重經濟危機C.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影響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阻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的過程中,有人提出“貧農分好田,富農分壞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張。這種主張A.違背團結大多數的革命原則B.受太平天國土地綱領的影響C.反映農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D.帶有“左”傾思想特征4.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大隆機器廠就能夠生產織布機,到1928年,該廠開始大量制造織布機;到1937年時,大隆機器廠生產的紡織機械已經令英商怡和紗廠的大班“極為注意”,“誠不料中國之大隆廠,競有如是之優良出品也”。材料表明A.中國的重工業獲得了飛速發展B.中國機器制造業能與列強競爭C.國民政府保護民族機器制造業D.中國近代機器生產得到發展5.1932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升始發行蘇區紙幣,以銀圓為本位。之后,中央蘇區逐步回收了各種雜幣,實現了貨幣統一。這些舉措A.打擊了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B.踐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C.遏制了經濟危機對蘇區的影響D.反擊了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6.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①秋收起義②井岡山會師③八七會議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7.有研究表明,在抗戰爆發前夕,中國民族工業在勞動力組織上不但盛行著由工頭招工的包工制,還存在著把農村來的男女兒童包養起來的養成工制,以極低代價收買農村失業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場手工業式的家庭工制等。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業A.仍帶有濃厚的封建性B.仍然是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C.無法避免官僚資本的壓迫D.管理水平高于在華外資企業8.“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跟,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據此可知,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A.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B.制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C.開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D.確立毛澤東在黨內的核心領導地位9.仔細觀察下列圖片,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圖中歷史事件的教訓,最準確的應該是A.必須盡快解決農民土地問題B.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大城市C.必須走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D.必須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10.據資料記載,美國大蕭條發生后,無錫以出口為主的繅絲工業遭受嚴重打擊,其他行業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到民國二十五年,無錫工業資本總額就達3400.9萬元,增長74.3%,其中投資繅絲工業的薛氏集團成功登上“絲繭大王”的寶座。該時段無錫工商業的發達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放寬對設廠的限制B.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C.國民政府“經濟建設運動”D.抗戰中英美對華經濟援助參考答案1.C【解析】據材料“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長征的艱苦卓絕,只有堅定的信念是長征勝利的保證,故C項正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農村,故A項錯誤;遵義會議使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根除“左”傾錯誤的結論,故D項錯誤。故選C。2.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0年前后,在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指導下,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民進行土地革命,使當地的豪紳地主大量涌人城市,故A項正確;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年北伐戰爭,C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3.D【詳解】從材料“貧農分好田,富農分壞田,地主不分田”可以看出,該主張對待貧農、富農、地主的態度明顯不同,而且將富農作為革命的對象,而此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統治之間的矛盾,材料中的做法會增加農村土地革命的阻力,因此帶有“左”傾思想特征。故答案為D項。A項,在農村中,富農屬于少數,排除;B項,太平天國土地綱領是《天朝田畝制度》,屬于無法實現的空想,但材料中的主張并非空想,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當時打擊富農屬于不切實際的做法,并非真正反封建,排除。4.D【詳解】上海大隆機器廠由“能夠生產織布機”到“大量制造織布機”,連英商怡和紗廠的大班都稱其“優良出品”,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了中國近代機器生產的發展,D項正確;該廠發展不能說明中國重工業獲得了“飛速”發展,排除A項;在中國近代大背景下,“機器制造業能與列強競爭”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關政府政策,C項不符合題意。5.B【詳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建立國家銀行,發行蘇區紙幣,逐步回收了各種雜幣,實現貨幣統一等發展根據地經濟的舉措,踐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B項正確;193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內的金融政策,不能打擊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A項錯誤;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并未對蘇區產生重大影響,C項錯誤;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是在1935年,D項錯誤。6.D【詳解】依據所學可知,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井岡山會師是1928年4月;八七會議召開是1927年8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是1931年11月,依據時間排序,D符合題意;A、B和C項錯誤,排除。故選D。7.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包工制、養成工制、包身工制、家庭工制等勞動力組織形式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手工業特點,具有濃厚的封建性,故選A項;從生產方式上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采用的是機器生產,故B項錯誤;材料不能得出無法避免官僚資本的壓迫,故C錯誤;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管理水平顯然低于在華外資企業,故D錯誤。8.C【詳解】據“可是長沙打不下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所說的“我們”當時去了井岡山。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德,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故選C;當時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A錯誤;八七會議制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排除B;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內的核心領導地位,排除D。9.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失敗都說明了中國必須走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此后中共吸取教訓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最終使得革命取得成功,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革命軍事行動,A項屬于經濟層面的內容,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不惜一切代價奪取大城市的結果就是起義失敗,故B項不可能是教訓,排除;必須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是國民大革命的教訓,D項是在發動起義前就已得出的教訓,排除。10.C【詳解】本題考查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C項,依據時間信息“民國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時國民政府正在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故C項正確。A項,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故A項錯誤。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故B項錯誤。D項,民國二十五年是1936年,這時全面抗戰還沒有爆發,時間不符合。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學習目標1.了解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背景和經過。2.了解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理解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刻影響。3.掌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具體情況,并了解其影響。4.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5.掌握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原因、概況。6.認識國民革命的重要意義。重點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刻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深遠影響;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原因及國民革命的重要意義。難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國民革命的重要意義。基礎梳理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導火線:1919年,中國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2)概況①爆發: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高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口號。②擴大:6月5日,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③結果:北京政府釋放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3)性質: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4)意義①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③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④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⑤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宣傳中心:北京與上海。(2)文章: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3)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4)外部:共產國際的幫助。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1)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2)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4)外部:共產國際的幫助。2.誕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1)時間:1921年7月。(2)地點:上海。后來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3)內容①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③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3.意義(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2)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3)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4)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國共合作的實現(1)工人運動的教訓: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中共三大的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3)國民黨一大的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2.國民革命運動(1)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2)成果①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②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③結果: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重點探究國民革命與辛亥革命的異同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屬革命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資產階級國共兩黨群眾基礎缺乏群眾基礎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革命成果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結局失敗,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二、多角度理解五四運動的意義1.從政治角度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從黨史角度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3.從思想角度進一步宣傳了民主、科學,許多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民眾的思想解放。4.從社會角度婦女地位提高、服飾變化等,促進社會變革。5.從現代角度繼承、弘揚五四精神;愛國主義。三、易誤易混辨析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區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區別是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課后習題1.有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士匪軍閥,為虎作;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教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誓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國民大革命C.抗日戰爭D.解放戰爭2.有學者考察20世紀20年代國共兩黨黨員的社會構成,發現兩黨的黨員構成和社會基礎,其實并無太大差異。兩黨黨員大致來自同一個社會群體,這一“社會群體”是A.工人B.農民C.軍人D.知識青年3.陳旭蔍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和理論“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接續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未竟的事業,又以無產階級的領導取代資產階級的領導,表現了新舊革命的嬗遞”這一“嬗遞”的開端是A.戊戌變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4.“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時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摘自《新民主主義論》)對“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最合理的解釋是,孫中山A.推翻清政府統治B.提出三民主義C.提出新三民主義D.領導護國護法等運動5.“五四”的演員在中國,劇本和導演卻在國外。這說明五四運動A.由外國領袖組織發動B.是俄國十月革命在中國的翻版C.受到世界各國的援助D.深受當時國際形勢的影響6.19世紀中期開始,求進步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學習。20世紀初,梁啟超、張東蓀等一批知識分子卻明確表達了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B.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C.新文化運動的洗禮D.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7.近代某文件規定:“日本政府允將舊德膠州租借地內所有各種公產,包括地段、房屋、工程、建筑等,不論為前德所有,或后來日本買得或建造者,一并歸還中國……”“現膠濟鐵路沿線及其支線之日本軍隊及憲兵,應于中國軍警開達前往接護該路時,立即撤退。”該文件是A.《膠澳租界條約》B.《凡爾賽和約》C.《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D.《波茲坦公告》8.“自由”、“平等”這樣的資產階級革命中最響亮的口號也進入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疇,這體現社會主義A.也能繼承人類社會的共同文明成果B.也會借鑒宗教發展的成功經驗C.也要走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必然道路D.也以思想啟蒙來挑戰傳統文化9.1919年5月7日《晨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國民外交協會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島、山東是“齊魯名邦”“孔孟之圣跡”“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見當時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A.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強的理解B.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借傳統文化深化愛國意識D.促使民主思想進一步擴散10.1927年,天津《大公報》的一篇社論中寫道:“黨軍去秋突出武漢,今春進陷蘇浙,世人驚為意外,漸認為南北勢力將有不可測之變化。”這說明A.北洋軍閥的統治被推翻B.國民革命運動開始興起C.北伐實現了中國的統一D.國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材料“士匪軍閥,為虎作;帝國主義,以梟以張”“總理遺命”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指的是國民大革命,故選B;辛亥革命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故排除A;抗日戰爭的對象是日本法西斯,不是軍閥和所有帝國主義,故排除C;解放戰爭的斗爭對象是國民黨反動派,故排除D。2.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20年代國共兩黨的主要成員都是知識分子,這些人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D正確;AB是共產黨員的主要構成部分,排除;軍人在國共兩黨的比重較小,C排除。故選D。3.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與題干內容描述相符,D正確;戊戌變法不是反帝反封建運動,排除A;辛亥革命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排除C;新文化運動不具有反帝反封建特征,排除C。4.C【詳解】根據材料“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能根據時勢變化革新自己的理論,提出新三民主義,順應了國民大革命需要,C正確;推翻清政府統治、提出三民主義在廣義上都屬于辛亥革命范疇,與題干中“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排除A、B;領導護國護發運動與題干中“合乎人群之需要”不符,排除D。5.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因此這一運動深受國際形勢的影響,選項D正確;五四運動是由中國人發起,排除A;五四運動中并沒有暴力革命,也未推翻北洋政府,因此不是十月革命的翻版,排除B;選項C不符合史實,排除。【點睛】解題關鍵是掌握五四運動的起因。6.A【詳解】據材料“19世紀中期開始,求進步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學習。20世紀初,梁啟超、張東蓀等一批知識分子卻明確表達了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并結合所學可知,自19世紀中期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不斷地向西方學習,但一戰結束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使中國人認識到西方列強的本質,A正確;B與材料無關;新文化運動時期國人提倡西方民主科學,而不是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C與材料不符,C錯誤;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與材料“明確表達了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不符,D錯誤。7.C【詳解】根據材料中日本同意把接手德國的山東權益歸還中國,從山東撤軍等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22年華盛頓會議外,中日簽訂的《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C項正確;《膠澳租界條約》是1898年中德簽署的,與日本無關,A項錯誤;《凡爾賽和約》要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B項不符合題意;1945年發布的《波茲坦公告》是盟國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并歸還中國領土的文件,D項不符合題意。8.A【詳解】依據題干“自由”“平等”的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口號融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疇,說明社會主義在吸收人類社會優秀文明成果方面,沒有意識形態的偏見。故答案為A項。B項,“自由”“平等”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宗教無關,排除;CD項,題干信息沒有體現走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以思想啟蒙來挑戰傳統文化,排除。9.C【詳解】由五四運動時期,《晨報》文章中指出青島、山東是“齊魯名邦”“孔孟之圣跡”等,結合所學可知,當時部分精英希望借傳統文化深化國人的愛國意識,C項正確;五四運動時期國內報刊的文章,目的不在于獲得列強的同情,A項錯誤;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與1919年的時代主題不符,B項錯誤;“孔孟之圣跡”“文明吐露之源泉”的說法與宣傳民主思想無關,D項錯誤。10.D【詳解】“黨軍去秋突出武漢,今春進陷蘇浙”表明國共合作下的北伐戰爭取得了重大進展,故D項正確;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北洋政府依然存在,故A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開始興起是在1924年,故B項錯誤;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國的統一,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2022學年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講義.docx 2021-2022學年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講義.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