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綱要上冊第5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講義(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綱要上冊第5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講義(3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
學習目標
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2.認識社會各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重點
1.識記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經過、結果。
2.結合史料,討論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
3.
認識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難點
1.梳理中英戰前各方面的差異狀況,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認識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2.根據《1840年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從全球史觀出發,多層次看待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基礎梳理
一、19
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1.
世界:歐洲資本主義不斷發展,英國掌握著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2.
中國: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社會階級矛盾激化。
二、兩次鴉片戰爭
1.
第一次鴉片戰爭
(1)導火線: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收繳的走私鴉片,英國決定對華發動戰爭。
(2)過程:1840
年6
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組織了抵抗。戰爭以1842
年8月29
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而結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條約
內容
中英《?南京條約??》
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
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列強從中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
(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
第二次鴉片戰爭
(1)起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等侵略者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
(2)進程:1856
年,英、法對中國發動戰爭→
1858
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
(3)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條約
內容
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
中俄《璦琿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
100
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
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
(4)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開眼看世界
1.
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
2.
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
海國圖志
》一書,該書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在書中提出了“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
3.
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一書,該書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重點探究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中國
英國
政治
君主專制統治頑固,封建社會走向衰落
君主立憲制度
經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工業革命開展,資本主義迅猛發展
軍事
裝備落后、軍備廢弛
堅船利炮
對外
閉關鎖國
殖民擴張
文化
八股取士、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發展迅猛
綜合
封建統治、危機四伏
掌握資本主義世界霸權
二、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方面: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同時中國由“閉關鎖國”到被迫“對外開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2)經濟方面: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3)思想文化方面:列強肆意破壞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先
進的科技和思想,促進了中國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總之,列強的侵略使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客
觀上也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三、易誤易混辨析
《南京條約》的內容記憶不準
·
(1)香港島不等于香港,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部分組成。
·
(2)2
100
萬銀元不等于2
100
萬兩白銀。
對林則徐、魏源的認識
·
林則徐、魏源主要通過翻譯西方書籍,著書立說的方式傳播西方先進技術,未真正付諸實踐;他們還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對西方政治制度優越性有朦朧的認識。
課后習題
1.1801年英國人口已超過8.9百萬,城市人口已占到27.5%,而1825年,中國人口已超4億,但城市人口約占7%。這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明
A.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
B.英國經濟總量超過中國
C.鴉片戰爭的最終結局
D.英國城市人口逾越中國
2.在《南京條約》簽訂以后,中方代表提出增加補充條款。在隨后簽訂的補充條約中,26類160余種貨物稅率用兩國協定的方式規定了下來,實際稅率在5%左右,為當時世界最低。由此可推知
A.中國爭取到了關稅平等互惠權力
B.中國積極主動了解國際關系準則
C.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閉關鎖國政策開始走向瓦解
3.徐繼畬在《瀛環志略》中將中國居于世界文明的最高層次,把西方相對弱勢國家稱為“夷”,將英國、美國等強國置于與“華”相等的地位。這反映出當時
A.“中體西用”指導社會革新
B.近代工業文明沖擊傳統觀念
C.西方地理知識開拓民眾視野
D.開明知識分子反思君主專制
4.“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的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而去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最根本的“失敗理由”是
A.清政府統治的腐敗
B.英國的堅船利炮
C.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
D.軍事技術的落后
5.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之后,現代國際體系塑造出‘中國’這一現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國的身份參與世界各國事務,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領導無邊無際的‘天下’。由此,中國在外來軍事的挑戰下,開始向近現代社會艱難轉型”。下列能夠體現中國逐漸融入近現代國際體系的是
A.承認租界管理本國僑民
B.允許西方人來華傳教游歷
C.互派公使進駐對方國都
D.甲午戰爭后放棄宗藩朝鮮
6.魏源曾盛贊美國民主制度“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議事、聽訟、選官、舉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三占從二,舍獨同…可不謂周乎!”據此可知魏源
A.對美國民主制度有了系統的認識
B.深入分析了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C.主張變革中國專制主義政治制度
D.看到了近代美國在制度上的長處
7.《過境稅聲明》的發表和《海關稅則》的制定,是“協定關稅”制在中國近代的最早實施。作為清政府方談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報告說,實行《海關稅則》不會減少關稅收入,“通盤合算,實屬有贏無絀”。這說明清政府
A.重視外交談判技巧的使用
B.現代市場競爭意識淡薄
C.看到了工業文明的先進性
D.主動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8.徐中約在其著作中寫道:“(鴉片戰爭后)中國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國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關稅,最簡單的原因是,這個稅率比現有的帝國稅率還高,現有關稅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盡管非正規的雜費很高。”現在我們認為“協定關稅”條款的深遠危害是
A.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B.損害中國司法主權
C.西方列強將來會降低稅率
D.改變中國出超地位
9.19世紀中后期亞洲的中國、伊朗等國受西方列強的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列對這一社會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被帝國主義間接統治
B.“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國家獨立自主權
C.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經濟上是半封建的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10.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廣東各督撫制造戰船事上諭》中指出:中英交戰中“為陸守之計,迄無成效”,若“能制造大號戰船,度其力量堪與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殲丑類,次亦不失為尾追牽制之計”。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觀念受到沖擊
B.萌發近代海權意識
C.即將開始洋務運動
D.調整傳統御敵策略
參考答案
1.C
【詳解】
考查鴉片戰爭。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國城市人口占比較高,這說明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較快;但當時中國城市人口占比很低,說明當時中國小農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前夕中英兩國不同的經濟結構和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恰恰突顯了戰前中外歷史發展的巨大差距和清政府所面臨的嚴重危機,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最終失敗說明了腐朽的封建清政府無法戰勝發達的工業英國。故選C項;英國工業革命完成于19世紀中期,同時A項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D項說法錯誤,排除。
2.C
【詳解】
材料反映了《南京條約》中協定關稅的條款,協定關稅使得中國的稅率是當時世界最低,更便利了英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故選C;協定關稅是英國獲得的侵略特權,排除A;材料說明中國不了解國際關系準則,導致外交失敗,排除B;通商口岸的開放,表明閉關鎖國政策走向瓦解,排除D。
3.B
【詳解】
徐繼畬將英美等西方強國置于與中國同等位置,這說明近代工業文明對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B正確;“中體西用”思想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提出,與徐繼畬所處時間不符,排除A;題干未涉及民眾視野的變化,排除C;題干中并未涉及徐繼畬對君主專制的反思,排除D。
4.C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農業文明無法戰勝先進的工業文明,C正確;ABD是失敗的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選C。
5.C
【詳解】
從“她需要以一國的身份參與世界各國事務,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領導無邊無際的‘天下’”可以看出,中國在此時是一種參與國際事務的形式來對待其他國家。A選項是不平等條約的要求;B選項是國內的事務;C選項符合題意;D選項與此無關。
6.D
【解析】
題干只是強調美國的民族之都比中國的好,但并沒有談及“系統”認識,故A項排除;題干中沒有涉及到鴉片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故B項排除;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不會主張變革中國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故C項排除;魏源認為墨利加洲的民主制度,比起乾綱獨斷的中國式的“古今官家之局”優越得多,又“公”又“周”,盡善盡美,看到了近代美國在制度上的長處,故D項正確。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的目的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基于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辦法:設立工廠,制造輪船、槍炮,興辦民用工業;學習西方練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裝備軍隊;增設水師科;改革考試制度。他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因為在民族危機面前,魏源沖破閉關鎖國的思想束縛,提出向西方學習,掌握敵人的場地,克敵制勝,這是他愛國的重要表現。他的思想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里的先進人物,開始面向世界,注意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
7.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對市場的無知,對現代市場競爭意識的淡薄,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無知而非外交談判技巧的使用,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沾沾自喜等字眼表明未看到工業文明的先進性,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是被動而非主動放棄閉關鎖國政策的,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
8.A
【詳解】
關稅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雖然《南京條約》中協定的關稅稅率比之前國家的關稅稅率還高,但是協定關稅實際上標志著中國人的關稅自主權的喪失,故A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關稅自主權,而不是司法主權,故B項錯誤;西方列強將來可能會降低稅率不是“協定關稅”最深遠的危害,故C項錯誤;當時中國處于出超地位主要是因為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關稅的改變很難改變出超的局面,故D項錯誤。
9.C
【詳解】
本題考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定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不是指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經濟上是半封建,因此選項C符合題意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指的是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被帝國主義間接統治,其喪失了部分國家獨立自主權,而半封建指的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因此選項A、B、D表述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
10.D
【詳解】
根據材料“1842年6月”“為陸守之計,迄無成效”“能制造大號戰船,度其力量堪與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殲丑類,次亦不失為尾追牽制之計”可知此時正處于鴉片戰爭期間,道光帝下令要求督造大號戰船。對戰事中“陸防”的傳統御敵策略進行反思。主張于外洋迎敵,故D正確;天朝觀念受到沖擊,主要是清廷戰敗后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后出現的,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錯誤;近代海權意識主要是指維護海洋權益和國家主權,材料中沒有體現,故B錯誤;材料主要講的是中英交戰中防御思想,清廷對于軍事的落后沒有直觀體現,故C錯誤。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學習目標
1.認識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太平天國運動),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
重點
1.
掌握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意義和局限。
2.
認識《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
了解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概況,認識中國面臨的嚴重社會危機。
基礎梳理
一、太平天國運動
1.
從起義到鞏固
(1)準備: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馮云山號召民眾加入拜上帝會。
(2)起義:1851
年,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3)定都:1853
年,太平軍沿長江東下,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
(4)全盛:太平軍北伐、西征,軍事上達到鼎盛。
2.
從轉折到失敗
(1)天京變亂:1856
年,領導集團發生內訌,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
(2)后期斗爭: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
(3)失敗:1864
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3.
頒布文件
(1)《
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2)《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4.
失敗原因
(1)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
(2)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
(3)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
5.
歷史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
二、洋務運動
1.
興起
(1)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
自強”

求富
”為目標的洋務新政。
(2)代表: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2.
內容
(1)軍事工業:如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都是官辦
企業。
(2)民用企業:為了求富,洋務派又開辦了一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
(3)新式學校: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
(4)新式海軍: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3.
認識
(1)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2)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未能達到。
(3)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失敗是必然的。
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
1.
西北邊疆危機
(1)俄英侵略新疆: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
(2)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
年,清政府命左宗棠發兵新疆平亂,1878
年收復新疆南北兩路。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
2.
中法戰爭
(1)爆發:1883
年8
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中法戰爭于年底打響。
(2)進程:1884
年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1885
年,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
(3)結果:清廷下達停戰令。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
3.
甲午中日戰爭
(1)爆發:1894
年8
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2)進程:1894
年9
月,清軍在平壤大敗。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官兵重創日本艦隊。1895
年2
月,日軍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
(3)結果:清政府與日本政府議和,被迫簽訂《
馬關條約
》。內容: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
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
(4)影響
①《馬關條約》喪權辱國,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
洋務運動的破產。
4.
臺灣反割臺斗爭:1895
年5
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一起,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
四、瓜分中國的狂潮
1.
三國干涉還遼: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
萬兩白銀“贖遼費”。
2.
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國強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
重點探究
一、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1.洋務運動的進步性
(1)它第一次把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主張轉變為大規模的實踐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進
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
(2)它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它為中國近代化向縱深發展創造了條件。
2.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1)作為由封建官僚發動和主持的運動,其中充滿濃厚的封建性。
(2)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未觸動落后的自然經濟基礎和制度根源,只是形式上的改造,
未能使中國真正走向近代文明。
二、洋務企業與民族資本主義工業
洋務企業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
目的
維護清朝統治
抵制外貨,獲得利潤
性質
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近代企業
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門類
軍事工業、民用企業
輕工業為主,棉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
管理模式
封建衙門式管理
近代先進的資本主義管理方式
三、多角度看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1.
加深了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
改變了世界格局: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殖民主義體系在亞洲取代了宗藩關系體系,遠東以及國際格局發生變化。
3.
促使中華民族覺醒: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不僅給予中國沉重一擊,同時也促使了
中華民族的警醒。維新與革命這兩股力量成為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推動中國變革的重要力量。
4.
推動中國近代化: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質和階級基礎。
5.
向西方學習內容的改變:洋務運動的失敗證明,僅僅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是不夠的,
從而掀起了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的政治運動。
易誤易混辨析
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
·
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而不能說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因為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列強才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課后習題
1.有人曾對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戰爭發出這樣的感慨:“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這場戰爭是(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八國聯軍侵華戰
C.甲午中日戰爭
D.第二次鴉片戰爭
2.“太平天國的歷史作用不在于‘運動’本身‘革命’,而在于引發了‘生死競爭’,迫
使不同營壘中的開明之士順應歷史發展方向。”該觀點認為太平天國運動
A.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
B.承擔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C.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趨勢
D.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
3.張之洞主張“開利源,以救中國之貧弱”,擔任湖廣總督后,在武漢發展實業,興辦湖北槍炮廠、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這從側面反映了晚清
A.張之洞率先興辦洋務運動軍事工業
B.實業救國思潮開啟了武漢的近代化之路
C.地方官員對經濟轉型具有重要影響
D.湖北的發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視支持
4.陳旭麓先生在評價洋務運動時曾指出:“守衛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義,同愛國之情連在一起的。不合理的東西被合理的東西掩蓋著,于是而能成為清議,成為‘公論’”。這說明阻礙中國近代化的重要因素是
A.列強侵略
B.思想落后
C.市場狹窄
D.資本匱乏
5.左宗棠1877年在上奏政府的《統籌關外全局疏》中說:“伊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外患自無隙可乘”。此“疏”上奏后不久
A.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B.左宗棠確定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
C.包括伊犁在內的新疆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D.粉碎英俄兩國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的陰謀
6.李鴻章說:“中國積弱,由于患貧。西洋方千里、數百里之國,歲如財賦動以數萬萬計,無非取資于煤鐵五金之礦,鐵路、電報局、丁口之稅。”他還提出“酌度時勢,若不早圖變計,擇其至要者逐漸仿行”。這表明他主張
A.開礦設廠
B.改革政體
C.先強后富
D.寓強于富
7.駐美公使陳蘭彬就裁撤留美幼童在奏報中說:“誠恐將來利少弊多,各學生撤回內地,嚴加甄別,擇稍有器識者分派需用各衙門,充當翻譯通事,俾之學習政事威儀。”材料表明
A.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B.封建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C.政府棄用留美歸國人才
D.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失敗
8.近代一些人認為,“古來圣君賢相講富強之道者,率皆重農抑商,不務盡山澤之利,蓋所稱為極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給人足,足以備預不虞而已”;開礦修路會“震動地脈”,“破壞風水”,要求“永遠禁止”。材料中的“一些人”是
A.洋務運動時期的頑固派
B.戊戌變法時期的封建頑固勢力
C.辛亥革命時期的保皇派
D.五四運動時期的自由主義者
9.下表是1895~1898年11月西方列強在華修筑鐵路的情況(單位:公里)。這一現象反映了西方列強
A.對中國經濟侵略的深化
B.聯合對華進行經濟投資
C.已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
D.使中國淪為殖民地國家
10.19世紀末,著名擴張主義者、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洛奇曾一語道破“門戶開放”政策的“天機”:“整個歐洲都在中國擴張,如果我們不在東方建立自己的地位的話,那么,未來可以給我們帶來財富的巨大貿易,以及有希望找到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新市場的廣大地區,都會實際上對我們永遠關閉。”該觀點表明“門戶開放”政策
A.是美國海外擴張的產物
B.實質是緩和列強間的矛盾
C.使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
D.使美國在侵華中占據主導
參考答案
1.C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東方小國打敗中國的戰爭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C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西方大國英國發動的,A項錯誤;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中國被東方小國打敗不符,B項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西方大國英法聯合發動的,D項錯誤。
2.A
【詳解】
根據“迫使不同營壘中的開明之士順應歷史發展方向”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加劇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刺激了洋務運動的出現,而太平天國提出的《資政新篇》也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這些都說明太平天國運動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故選A;BCD都不符合題意主旨,與題意不符,排除。
3.C
【詳解】
從材料可以看出,張之洞主張創辦近代企業,發展實業,有利于近代社會的轉型,因此體現了地方官員對經濟轉型具有重要影響,C正確;張之洞之前已經有人創辦洋務企業了,排除A;材料與實業救國無關,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中央的政策,排除D。
4.B
【詳解】
根據題干,“守衛祖宗之...不合理的東西被合理的東西掩蓋著,于是而能成為清議,成為‘公論’”,結合所學知識,陳旭麓先生認為阻礙中國近代化的重要因素是洋務派固守傳統的祖宗之法,B正確;陳旭麓并未提及列強侵略,排除A;市場狹窄、資本匱乏與陳旭麓的描述不符,排除C、D。
5.C
【詳解】
根據材料左宗棠上書《統籌關外全局疏》提出重視新疆,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確定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懷抱,粉碎英俄兩國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的陰謀后包括伊犁在內的新疆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故C項是最終的結果,C正確;ABD均為過程,排除。
6.D
【詳解】
李鴻章認為“中國積弱,由于患貧”,對比而言,其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國家富裕,原因在于其煤鐵五金之礦,鐵路、電報局、丁口之稅,因此李鴻章認為中國要想富強,應當“擇其至要者逐漸仿行”,即只有國家富裕之后才能強大,D正確;李鴻章并未明確開礦設廠,排除A;李鴻章是洋務派,并不主張改變制度,排除B;李鴻章認為“中國積弱,由于患貧”,說明其主張先富后強,排除C。
7.B
【詳解】
陳蘭彬認為留美幼童“利少弊多”,從起對歸國幼童的處置來看,其仍然認為留美幼童的培養目標是翻譯人才,將來留用也僅僅是在傳統官僚系統中任職,這是一種封建保守思想,B正確;題干只列舉了陳蘭彬的主張,并不能體現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排除A;“分派需用各衙門”說明并未棄用,排除C;派遣幼童留美這一行為說明教育近代化已經起步,裁撤留美幼童只能說明教育近代化受挫而非失敗,排除D。
8.A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述這些人主張重農抑商,認為這是富強之道,反對開采礦藏、修筑鐵路等便利商民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洋務運動時期頑固派攻擊洋務派的說辭,因此材料中“一些人”是洋務運動時期的頑固派,A項正確;戊戌變法時期的封建頑固勢力主要反對資產階級維新派變革政體形式,反對實行君主立憲,但材料內容并未體現,B項錯誤;辛亥革命時期的保皇派主要反對用暴力方式推翻清政府,反對進行革命,與材料內容無關,C項錯誤;五四運動時期的自由主義者發起“問題與主義”之爭,實質是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之間的一場對中國未來之路的碰撞式的爭論,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材料無關,D項錯誤。
9.A
【詳解】
根據材料數據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后,列強紛紛搶奪在中國修筑鐵路的權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逐漸轉向了資本輸出,反映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深化,A項正確;材料數據主要體現了1895~1898年11月西方列強在華修筑鐵路的情況,無法體現列強聯合對華進行投資,B項錯誤;單純通過西方列強在華修筑鐵路無法說明西方列強已經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C項錯誤;中國始終沒有淪為殖民地國家,D項錯誤。
10.A
【詳解】
根據材料“整個歐洲都在中國擴張,如果我們不在東方建立自己的地位的話……”結合所學可知洛奇的主張是在列強瓜分中國基本完畢時做出的外交思想調整,反映了美國工商界進入中國市場的要求,這表明“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海外擴張的產物,故A項正確。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是為了緩和列強間的矛盾和消弭中國人的反抗,由列強在中國建立“國際共管體系”,故B項排除。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故C項排除。門戶開放政策擴大了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不能說使美國在侵華中占據主導,故D項排除。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學習目標
1.
了解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結果和影響,分析失敗的原因。
2.
認識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和意義,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
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經過,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重點
1.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
2.
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基礎梳理
一、戊戌維新運動
1.
公車上書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
(2)經過: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
(3)意義:拉開了
維新運動
的序幕。
2.
百日維新
(1)開始:1898
年6
月,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2)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
(3)結果:9
月,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
3.
歷史意義: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舊式官僚
體制。
4.
失敗原因
(1)客觀:守舊勢力仍很強大。
(2)主觀: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
二、義和團運動
1.
原因: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2.
興起:以“
扶清滅洋
”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3.
結果:在
中外勢力聯合
鎮壓下,運動失敗。
4.
評價:具有強烈的
反帝愛國
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但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三、八國聯軍侵華
1.
八國聯軍侵華
(1)戰爭開始:1900
年6
月,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
(2)戰爭過程:在廊坊附近和天津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阻擊。7
月,天津陷落。8
月,北京失陷。
(3)侵華罪行: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2.
東南互保
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
東南互保
”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機的加深
1.《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
年,清政府被迫與11
國簽訂。
2.《辛丑條約》的內容
(1)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國賠款白銀4.5
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
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
(3)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4)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
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5)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
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3.《辛丑條約》的影響:標志著中國
完全
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的深淵。
重點探究
一、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
1.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在當時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
2.變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機迫在眉睫的緊要關頭,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并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于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3.戊戌變法同時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抨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它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二、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異同
1.相同點
(1)領導階級、運動主體、斗爭方式:都是農民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群眾為主體、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方式的農民運動。
(2)組織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結社形式來發動、組織群眾,都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3)結果:都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
(4)作用:都沉重打擊了西方侵華勢力,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
2.不同點
(1)組織程度及發展情況:太平天國運動有組織、有綱領,建立了政權,且組織程度較高,堅持斗爭多年,勢力發展范圍大;義和團運動沒有統一的組織和綱領,沒有建立政權,組織程度較低,主要在山東、直隸一帶發展,時間也較短。
(2)主要斗爭矛頭:太平天國運動以反封建為主,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清政府;義和團運動的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帝國主義,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三、易誤易混辨析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不是義和團運動高漲,而是西方列強企圖瓜分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鎮壓義和團運動只是侵略者發動戰爭的借口。
課后習題
1.你見過扯線木偶嗎?木偶被線扯著,任人擺布。清政府最終成為任人擺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個條約簽訂之后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臨朝聽政”,將光緒帝囚禁于瀛臺。導致慈禧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變法觸動了慈禧統治的基礎
B.戊戌變法挑戰了慈禧的權威
C.戊戌變法提拔了一些維新人士
D.戊戌變法使資產階級獲得了政權
3.某論文將“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失敗,開始農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來航的沖擊,繼而明治維新”、“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開展戊戌變法”作為重要論據。該論文的主題可能是
A.工業文明沖擊下的近代化改革
B.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在亞洲的確立
C.工業革命在亞洲的擴散
D.西方的殖民侵略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4.1862年,鄭觀應就有了用土產鴉片抵制外國鴉片的想法,并建議民眾多食川土(四川產),少食洋土。光緒年間,鄭觀應又提出對待鴉片的上策是實行鴉片專賣,中策是廣種以抵制洋藥,并挽回利權。這反映了
A.國產鴉片種植的擴大
B.經濟民族主義的發展
C.早期維新思想的萌發
D.晚清商戰意識的確立
5.1899年春季,總理衝門將處理教案的權力逐級明確地下放到地方官手中,并規定“議定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數條如下:分別教中品秩:如主教其品秩既與督撫相同,應準其見總督、巡撫……其余司鐸,準其見府、廳、州、縣之官,亦按照品秩以禮相答”。這些規定使得官員在處理民教糾紛時
A.往往被教會勢力挾制
B.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C.有效地保護國民權益
D.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
6.1909
年初,《大公報》上的一篇文章稱:“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做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時常看看,豈不比聽戲強的多么?”材料中使人們“開眼界”指的是(

A.電影
B.電視
C.報紙
D.廣播
7.如圖是法國某年報刊上登載的一幅漫畫《抬著大炮去北京》
該漫畫所體現的歷史事件
A.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B.遭到了中國軍民的聯合反抗
C.旨在要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D.直接激發了民主革命的興起
8.下圖是1908年《戊申全年畫報》刊載的一幅漫畫,畫中文字為“對外笑容,對內怒容”。該漫畫巧妙地將兩種表情結合在一張畫上。這幅漫畫意在
A.批評列強對華采取雙重標準
B.抨擊北洋政府對內獨裁對外妥協
C.諷刺清廷已淪為洋人的朝廷
D.建議政府應采用靈活的統治策略
9.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一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干的。……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仆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材料反映的這場戰爭
A.使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
B.導致中國領土主權遭到破壞
C.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使列強獲得京津地區駐軍權
10.魯迅先生曾深有感觸地說,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滿眼都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沒有明確的反帝目標
B.脫離下層人民群眾
C.反封建不徹底
D.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參考答案
1.C
【詳解】
據所學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故C符合題意;《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與材料不符;《天津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B與材料不符;《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D與材料不符。
2.A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知識識記能力,比較簡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觸動了慈禧的利益,導致慈禧將光緒帝囚禁于瀛臺,故A項正確,BC是A項的具體表現;D項錯誤,在戊戌變法中,資產階級沒有獲得政權。所以答案選A。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戊戌變法
3.A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失敗,開始農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來航的沖擊,繼而明治維新”、“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開展戊戌變法”都是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而進行的近代化改革,故A正確;俄國不是亞洲國家,故BC錯誤;材料主旨不是說世界市場的形成,故D錯誤。
4.B
【詳解】
從材料可知,隨著列強輸入鴉片的增多,中國的利益受損情況加重,鄭觀應的鴉片商戰思想反映了晚清要求挽回利權抵制侵略的經濟民族主義有所發展,B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出國產鴉片的種植情況,且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出早期維新思想的萌發,C項錯誤;材料并不能說明商戰意識的確立,而且以鴉片來抵制鴉片帶有明顯的不理性,D項錯誤。
5.A
【詳解】
清政府將西方宗教教職與地方行政官員品級相對應,要求地方官“按照品秩以禮相答”,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西方宗教教職人員明顯高于中國百姓,甚至地方官員,導致地方政府在處理民教糾紛時,往往被教會勢力挾持,容易造成基層社會與洋教沖突,A正確;總理衙門的規定反而使地方政府處理教民糾紛時更加棘手,不利于效率提升,排除B;總理衙門的規定利于洋人,不利于保護本國國民的權益,排除C;D與題無關,排除。
6.A
【詳解】
“1909年”可以做到“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比聽戲強的多”的新媒體是電影,A項正確;電視作為新媒體在中國出現是在1958年以后,B選項錯誤;廣播和報紙都不能讓人感覺“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CD兩項不符合題意。
7.B
【詳解】
抬著大炮去北京的有德國、英國、俄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反映的應該八國聯軍侵華,在這次侵華戰爭中,侵略軍遭到中國軍民的聯合反抗,故選B;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后,要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AC;八國聯軍侵華沒有直接激發民主革命的興起,排除D。
8.C
【詳解】
漫畫諷刺了清政府對外微笑即妥協、對內怒容即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結合所學,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C符合題意;材料諷刺的是清王朝的內外政策而非列強的雙重標準,故A不符合題意;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時間不符,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的本意不是建議政府應采用靈活的統治策略,而是諷刺清政府的內外政策失當,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
9.D
【詳解】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這指的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燒殺搶掠的情況。結合所學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后,列強獲得了在中國北京地區和天津地區駐扎軍隊的權利,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B選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法國士兵在中國燒殺搶掠,體現不出對中國領土主權的破壞;C選項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與法國無關。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
10.C
【詳解】
由材料“滿眼都是白旗。然而……內骨子是依舊的”“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故C正確;辛亥革命沒有明確的反帝目標,矛頭主要指向滿清政府的統治,但材料并沒有反映相關的內容,故排除A;脫離下層人民群眾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沒有涉及這一內容,故排除B;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是辛亥革命的結果,也與材料內容無關,故排除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北票市| 宁南县| 武隆县| 平武县| 杭锦旗| 黄冈市| 舟曲县| 宝坻区| 固阳县| 隆安县| 湘乡市| 聊城市| 沈阳市| 墨脱县| 陆河县| 兴和县| 塘沽区| 红安县| 怀仁县| 沙坪坝区| 江山市| 康定县| 陵川县| 长泰县| 永州市| 康马县| 永昌县| 木里| 祁连县| 洛浦县| 彭阳县| 三台县| 南丹县| 诏安县| 库车县| 启东市| 吴川市| 治多县| 扬中市|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