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綱要上冊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與鞏固講義(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綱要上冊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與鞏固講義(4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學習目標
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重點
秦統一的歷史條件;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難點
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秦朝崩潰原因。
基礎梳理
一、秦的統一
1.
統一的條件
(1)客觀: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的發展。
(2)主觀: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商鞅變法后國家日益強盛。
2.
過程及結果
(1)滅六國:公元前230—前221
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2)南方邊遠地區:秦統一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3)北方匈奴:擊退了匈奴的進攻,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3.
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重點)
(1)軍事
①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方:擊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修筑了萬里長城。
(2)政治: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
①確立皇帝制度。
②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③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④其他措施: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
(3)思想:焚書坑儒。
4.秦朝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林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
5.
秦統一的意義
(1)秦的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
(2)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秦朝的暴政
1.
表現
(1)秦始皇的暴政
①生活上:窮奢極欲,大興土木。
②經濟上: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
③法律上:刑法嚴苛,人民搖手觸禁。
④思想上:焚書坑儒,產生惡劣影響。
(2)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
2.
后果: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最終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1.
原因
(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2)直接原因:戍卒遇雨受阻,不能如期趕到戍地將被處死。
2.
過程
(1)陳勝、吳廣起義
①公元前209
年,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陳勝自立為王,建號“張楚”。
②公元前207
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3.
楚漢戰爭
(1)時間: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年。
(2)劉邦勝利的原因
①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
②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
(3)性質: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重點探究
一、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
⑴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⑵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⑶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與秦中央集權制度的關系?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華的基礎上創立的,發展完善了前代制度,體現
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繼承與創新。具體包括:
(1)中國早期的“公共權力”到周代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個人獨裁專權”的趨勢。
(2)商朝的方國聯盟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權制。
(3)商朝的“王權具有神秘色彩”到西周的“禮樂制度”再到秦朝的“焚書坑儒”為代表
的思想控制。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及影響?
(1)特點
①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高無上,中央服從皇帝一人,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
②君主專制是主要特點,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
③中央集權制度下存在著兩對基本矛盾:中央與地方、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2)影響
①積極:隨著中央集權的建立,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中國成為當時世界大國;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
②消極: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階級矛盾激化,給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破壞。
四、秦朝崩潰的原因及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
1.原因
(1)秦朝統治者的暴政
(2)吏治的敗壞
(3)思想文化上的失誤
①延用法家思想,尤其是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實施的嚴酷律法,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②忽視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相對落后的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先進的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導致自身滅亡。
2.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
(1)儒家獨尊地位的確立。鑒于法家學說的負面效應發展到極致,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見,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為王朝的正統思想,正式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儒學成為學術文化思想主流的時代。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歸。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統治者對民眾的力量重新加以認識,促使君主自我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的長治久安。
(3)君主權力的適度制約。秦朝滅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對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以防范君權走向極端而失控,以保證君主政治的正常運行。
(4)民族問題上的羈縻政策。漢代以來,統治階級總結了秦朝民族政策上極端措施,確定了中國歷代王朝在民族關系上的羈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區政治現狀的寬容和默認,以及通過分化實現“以夷制夷”。對于民族間的和解與溝通、地方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以及中央集權的加強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課后習題
1.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從西周時代的“禮儀政治”到大秦帝國時代的郡縣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無疑體現了政治形態的一種“現代化”趨勢。對材料中“現代化”的內涵理解準確是
A.郡縣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C.由君主專制到君民共治
D.由古代人治到現代法治
2.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與印度文明的不統一和間斷相比,中華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中華文明的這個特點從根本上說應是得益于中國古代政治實體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維護古代中國政治實體統一與連續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專制
D.中央集權制
3.春秋戰國時,秦國地處西陲,長期與西戎為伍,但最終卻取得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項能夠構成秦國開創歷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  )
A.經濟文化比東方六國繁榮
B.長期與周邊民族交流,作戰方式先進
C.置身諸侯紛爭之外專注于發展國力
D.較少受禮樂文明影響,制度變革卓有成效
4.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C.郡縣制
D.三公九卿制
5.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曾五次巡視原東方六國地區,在泰山等名山大川之上多次舉行各類祭祀活動,并留有眾多宣揚“為統一而戰、解救六國人民于倒懸”為主要內容的碑文石刻。這反映了
A.原六國統治殘暴而不得人心
B.秦朝的統一受六國民眾擁護
C.秦朝注重塑造民眾心理認同
D.秦始皇具有勤政愛民的一面
6.秦始皇歷來是一位充滿爭議的帝王。董仲舒批評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則評論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A.董仲舒去秦不遠,他的評論應該更接近于歷史事實
B.唐太宗著眼國家統一的歷史大趨勢,評論更為準確
C.兩人沒有認識歷史規律,對秦始皇的評價均不準確
D.出發點和標準不同,對同一歷史事物的評價就不同
7.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論者認為
A.郡縣制有利于國家統一
B.分封制有利于國家統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強王權
D.郡縣制能夠消除內亂
8.在一次探究活動課上A、B、C、D四位同學分別分析了秦王嬴政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你認為那一個同學的表述最準確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具備完成統一的實力
B.秦王嬴政廣泛搜羅人才,統一的戰略得當
C.戰國末期諸侯國數目的減少利于統一
D.廣大人民渴望統一秦王嬴政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
9.《劍橋中國史》作者引用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的話說,秦始皇自滿,不愿意納諫,犯錯誤后還不準備改正。秦二世也大致如此,而子嬰則軟弱和生性孤獨。“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材料意在說明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當權者統治暴虐
B.當權者的智能缺陷
C.秦始皇居功自傲
D.體制建設缺乏創新
10.《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曾因罪案被櫟陽縣(今陜西省境內)逮捕入獄,他就打通關系,請薪縣(今安徽省境內)獄橡曹咎寫信給棟陽獄捺司馬欣,案件才得以了結。后來,項梁殺人后和項羽一起逃到吳中郡(今江蘇省境內)……吳中重要的徭役或喪葬之事,項梁經常做主辦人。由此可推知
A.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B.吏治不整,秦必滅亡
C.法律嚴酷,秦必滅亡
D.君道敗壞,吏治必壞
參考答案
1.B
【詳解】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主要實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貴族政治,至秦帝國時代實行郡縣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這是一種官僚的政治體系,“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符合“現代化”的內涵,故B項正確;A選項只涉及表象,不是內涵的體現,故排除A項;C項說法不符史實,且材料強調政治形態的“現代化”是指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故排除C項;秦帝國統治不是現代法治的體現,故排除D項。
2.D
【詳解】
根據材料“中華文明的這個特點從根本上說應是得益于中國古代政治實體的統一性和連續性,該制度最有利于維護古代中國政治實體統一與連續”可知,該制度為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被以后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故D項正確;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其核心為嫡長子繼承制,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遭到破壞,故A項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封邦建國,維護周朝統治的政治制度,春秋時期,諸侯國紛爭,分封制遭到破壞,故B項排除;君主專制是強調君主獨裁的統治方式,與材料不符,故C項排除。
3.D
【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秦國由于地處邊陲,較少受到禮樂文明的影響,在變法改革上進行的比較徹底,所以最終取得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成就,故選D;秦國的經濟文化并不比六國繁榮,排除A;BC項說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B
【詳解】
根據“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選B;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排除ACD。
5.C
【詳解】
秦始皇對原六國地區進行巡幸,并在當地名山大川舉行祭祀,有炫耀武力、神化統治,增強各地人民對其統治認可的作用,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故選C。
6.D
【解析】
不同的出發點和評價標準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的結果是不同的。董仲舒說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則是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的。故選D項。
7.A
【解析】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說明作者認識到了在維護中央集權這一點上,郡縣制要比分封制更為優越。B和C與題干恰好相反;D夸大了郡縣制的作用。故此題應選A項。
8.D
【詳解】
人民渴望統一,秦王嬴政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屬于根本原因,故D正確;商鞅變法使秦國具備了完成統一的實力,屬于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錯誤;秦王嬴政搜羅人才和正確的統一的戰略,屬于主觀原因,故B錯誤;戰國末期諸侯國數目的減少,屬于客觀原因,故C錯誤;故選D。
9.B
【詳解】
材料認為秦朝三代君主在性格上具有缺陷,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B正確;題干強調的事統治者性格,而非執政情況,排除A;題干不僅僅描述了秦始皇,排除C;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制度創新,排除D。
10.B
【詳解】
項梁因罪案在秦國都附近逮捕入獄,通過遠在蘄縣獄掾的一封信,就被釋放,案件不了了之;之后又因殺人避難吳中,到吳中后竟然能堂而皇之地主持起當地的喪事,甚至是官方色彩的徭役。這種情況的出現,如果沒有帝國官員的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項梁根本就活不到參加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天。結合所學可以推知,秦朝統一全國后,秦朝的官僚體制迅速走向腐敗;吏治的敗壞,加上秦朝法律本來就細密嚴酷,官府借法欺民、緣法為奸,加劇了官府與人民的對立,使廣大人民失去了對秦朝政權的信心,最終,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因此推論B正確;材料并未提及楚的三大家族勢力,故A項排除;C項中的“法律嚴酷”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C;材料并未有秦始皇敗壞為君之道的信息,故僅憑材料所述,無法推論出D答案,故D亦排除。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學習目標
1.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和經濟發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及原因;商鞅變法的內容措施及意義。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的主張。
難點
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的原因及其意義
基礎梳理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
列國紛爭
(1)春秋五霸: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等國的國君。
(2)戰國七雄
①三家分晉;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國。
②田氏代齊:齊國大夫田氏,取代原來的國君,建立田氏齊國。
③經過長期紛爭,逐漸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7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3)影響: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國吞并。
2.
華夏認同
(1)表現:春秋時期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
分布更為廣泛。。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重點)
1.
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業: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
2.
變法運動
(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
(2)結果:推動了社會轉型,各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3)商鞅變法
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
③影響
a.
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b.
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1)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主張
①政治思想
a.
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b.
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②教育成就
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b.
相傳孔子晚年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
2.
老子
(1)地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主張
①哲學思想: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有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
和樸素的辯證法。
②政治思想: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四、百家爭鳴
1.
背景
(1)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
(2)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
(3)各國統治者出于競爭需要,爭相招攬人才。
2.
表現
⑴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⑵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崇尚逍遙自在。
⑶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⑷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⑸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他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
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3.
認識
(1)實質: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2)性質(特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
(3)影響: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課內探究
一、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1.
原因
(1)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
(2)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都江堰、鄭國渠等)。
(3)各國的變法改革,重視農業。
(4)封建生產關系確立(私田取代公田),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提高。
2.
特點:①生產工具由青銅器向鐵器飛躍。②經濟形態由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飛躍。
③經濟全方位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等)
3.影響:①農業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②促進了私田的大量開墾。
③加速了舊貴族的分化沒落。④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商鞅變法的特點和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特點
(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習俗等方面。
(2)措施徹底:廢除了井田制,獎勵軍功,從法律上確立封建制度。
(3)持續時間長:先后兩次改革,具有長期性。
(4)推行力度大:變法過程中,嚴厲打擊舊貴族勢力,加強思想控制,保證了變法進行。
2.成功原因
(1)變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商鞅變法符合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這一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2)變法的內容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他們屬于社會的進步力量。
(3)變法獎勵耕織的內容,有利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變法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氣和魄力,又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6)理論上受法家思想的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主張的異同點?
(1)相同點:都為統治階級提供了治國方案;都反對苛政。
(2)不同點
項目
孔子
老子
政治主張
主張“仁”,提出“以政為德”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哲學主張
缺乏哲學思辨,強調關注現實社會
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道”,包含樸素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思想
思想重心
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倫理道德
更加側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研究
四、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其意義?
1.原因
(1)根本原因: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2)具體原因:①經濟:鐵農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③階級關系:士的活躍和受重用。④文化: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
2.意義
(1)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2)各學派之間相互爭辯,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豐富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顯了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課后習題
1.史書記載,“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后來“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這種變化
A.有利于秦國推行殘酷的連坐法
B.加快了小農經濟在秦國確立的進程
C.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強了秦軍的戰斗力
2.《道德經》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含義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張實行仁政
B.主張統治者對人民加強控制
C.統治者應清凈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
D.統治者要接受被統治者的監督
3.中國古代醫術,亦稱“仁術”。醫學家在行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準則,如唐朝的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這反映了古代中國醫術(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狀態
B.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
C.以儒家的思想為理論基礎
D.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
4.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有精深獨到的見解,他說:“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甚至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這種偉大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是指
A.儒家的和諧思想
B.儒家的德治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道家的無為思想
5.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宣揚德治;孟子游說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眾講學,抨擊暴政;韓非著書立說,開創法家;孫武遠涉吳國,大展治軍之才。他們共同的出發點是(
)
A.順應變革潮流厚古薄今
B.鏟除周制弊端加強集權
C.輔佐各國諸侯富國強兵
D.出謀劃策改善君王統治
6.戰國時,趙國鑄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樣的青銅貨幣,其中布幣是最主要的貨幣形式,還有為適應與燕齊交界地區的商業交往而鑄的刀幣,以及受秦國影響鑄造時間較晚的錢。這反映了當時趙國
A.手工業技術最發達
B.具有工商立國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積極開展商貿活動
7.楊向奎先生在《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中指出:“沒有周公就不會有傳世的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的歷史淵源;沒有儒家,中國傳統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種精神狀態。”作者旨在說明
A.周公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國文明具有一脈相承的發展特征
C.中國傳統文明的核心內容不斷變化
D.禮樂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長演進的產物
8.近年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羋月對秦軍大聲疾呼:“你們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報!”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其主要原因是(  )
A.將領沖鋒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戰武器鋒利先進
C.國家按照軍功大小封爵賜田
D.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9.在北京曾經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燕國貨幣出土。根據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有
①燕國與北方游牧地區有貿易往來
②各諸侯國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
③諸侯國之間商業貿易往來頻繁
④燕國都城是戰國時期唯一的商業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諸子中“子”的稱呼,在春秋戰國最為流行,孔子,老子,韓非子……以下關于諸子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A.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認為“道”無所不在,沒有界限與差別
B.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C.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推崇大禹刻苦簡樸的精神
D.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曾說: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參考答案
1.B
【詳解】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這有利于秦國小農經濟的確立,故選B;推行小家庭政策,與實行殘酷的連坐法無關,排除A;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并沒有瓦解他們之間的血緣宗法關系,排除C;秦國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改革社會風俗,與增強秦軍的戰斗力無關,排除D。
2.C
【詳解】
材料中“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指的是堅持清凈無為,民眾就會安分守己,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從而達到社會大治的效果。《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這說明道家學派主張統治者清靜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故C項正確;A項是儒家學派的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A;材料強調統治者“無為而治”,B項與題意矛盾,排除B;D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
3.D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將醫術稱為“仁術”,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醫生行醫準則等,反映了古代中國醫術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D項正確;教化病人的心理狀態與“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醫生)行醫準則”不符,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國古代醫術受到了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B項錯誤;古代中國醫生行醫體現儒家思想,并非以儒家的思想為其理論基礎,
C項錯誤。
4.A
【詳解】
根據材料“貴和”“善解能容”“和而不同”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儒家的和諧思想,故A正確;儒家的德治,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材料內容沒有這一內容的反映,故B錯誤;法家的法治是以嚴刑峻法來維護君主的統治,與材料內容無關,故C錯誤;道家無為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和哲學思想,與材料內容不符,故D錯誤。
5.D
【詳解】
據題干可知,孔子宣揚德治;孟子宣揚仁政;墨子抨擊暴政;韓非開創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孫武在吳國大展治軍之才。說明這些思想家共同的出發點是恢復社會秩序,為改善君王統治出謀劃策,故D選項正確;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的思想都是立足現實并提出改造現實的主張,而不是“厚古薄今”,A選項錯誤;“鏟除周制”與孔子恢復周禮的主張不符,B選項錯誤;輔佐各國諸侯富國強兵是法家的主張,不屬于儒、墨、法、兵四家學派共同的出發點,C選項錯誤。
6.D
【詳解】
戰國時期,趙國以布幣為主,鑄造了數量眾多、樣式不同的貨幣,以適應與燕、齊、秦等國的商業交往,反映了當時趙國積極開展商貿活動,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趙國的手工業技術“最發達”,A項錯誤;僅憑鑄造貨幣一項不能說明趙國以工商立國,B項錯誤;趙國一度取得霸主地位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
7.B
【詳解】
“沒有周公就不會有傳世的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的歷史淵源”可知,體現了周公制禮作樂對儒家的影響,“沒有儒家,中國傳統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種精神狀態”體現了儒家對周禮的傳承與發展,說明中國文明有一脈相承的發展特征,B正確;題干并未強調周公在古代歷史上的地位,而且周公更主要的是開創而非“集大成”,排除A;題干強調的是禮樂文明的傳承,并未體現出核心內容的變化,排除C;D并未凸顯出儒家對禮樂文明的傳承發展,排除。
8.C
【詳解】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國的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其中的獎勵軍功,即在前線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軍功,就會賜給田宅和爵位,該措施激發了士兵的積極性,有利于增強士兵的戰斗力。所以說“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故C項正確。A、B、D三項中的將領、武器和戰略戰術均非主要原因。
9.A
【詳解】
“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燕國貨幣出土”說明北方游牧地區有與燕國貿易往來,故①正確;“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說明各諸侯國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和諸侯國之間商業貿易往來頻繁,故②③正確;戰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諸多的商業中心,故④錯誤。所以本題答案為A項,BCD錯誤。
10.D
【詳解】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他說“圣人治國,如果可以強國,就不會效法過去的成規;如果對民有利,就不會因循舊禮”,故選D項;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沒有界限與差別”,排除A項;荀子“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排除B項;墨子推崇夏朝政治,排除C項。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學習目標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之間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
重點
商周時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難點
我國早期人類的分布特征;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基礎梳理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舊石器時代
含義: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代表遺址
古人類
生活時間
生活習性
元謀人
距今約170萬年
①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②已經學會用火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
新石器時代
含義:新時期時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時期時代。
(2)文化遺存
①分布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②主要代表:
A.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黃河下游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種植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
B.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長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這些文化遺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3.原始社會的發展特征
(1)原始社會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生產力十分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
二、從部落到國家
1.
三皇五帝:傳說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堯、舜時期,采用“禪讓”方式傳承聯盟首領之位。
2.
國家建立
(1)建立:約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2)制度: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3)滅亡:約公元前1600
年,商部族在湯率領下,大敗夏兵,夏朝滅亡。
三、商和西周
1.
商朝
(1)建立: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
(2)發展狀況
①文化: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②經濟: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
③政治:內外服制。
2.
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率眾滅商,定都于鎬京。
(2)政治制度
(1)制度: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
①分封制:周王將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封授給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貴族,在地方建立世襲的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給士。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
②宗法制:以血緣關系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周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區別,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
(2)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和沖突。
(3)西周滅亡
①原因:周厲王的暴虐;“國人暴動”的打擊。
②滅亡:公元前771
年,西周被游牧民族犬戎滅亡。
3.
商和西周的社會經濟
(1)農業
①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②生產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
(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
課內探究
一、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有何區別?
(1)生產工具: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食物來源:舊石器時代從事采集和漁獵并使用天然火,新石器時代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并使用陶器和人工取火。
(3)社會生活:舊石器時代過著群居和穴居生活,新石器時代過著定居生活并結成氏族公社、部落甚至部落聯盟。
(4)代表:舊石器時代以元謀人、北京人為代表,新石器時代主要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為代表。
二、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1)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出現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領和少數家長利用擔任公職的方便條件,把一些集體的財產據為己有,私人占有財產的現象出現,貧富分化出現。
(2)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逐步產生了階級。
(3)隨著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加劇,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出現,國家開始形成。
三、為什么說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1)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形成的一種政治制度,它代表當時落后的生產力水平。
(2)世襲制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私有制產生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世襲制是與私有制相適應的。世襲制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四、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對比
項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
①周王高高在上,封國臣屬于周王,進而分封屬下,構成等級秩序。②封國有同性、異性之分。③周王與封國通過一系列權利義務聯系在一起
以嫡長子繼承制度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治隸屬關系
作用
鞏固和擴大了周朝疆域,傳播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課后習題
1.周公東征后,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A.強化中央集權
B.加強西周統治
C.促進民族交融
D.維護同姓諸侯
2.秦統一后,“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分王子弟,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定
B.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C.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
3.有學者指出:“中國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漸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強調影響北方居住形式變遷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環境
B.經濟發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4.下圖的考古發現為距今六七千年我國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從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看,此類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可以佐證他們生活在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朝代
D.鐵器時代
5.“文化一詞源于拉丁語cu/tura和co/ere,本意為耕作、栽培、養育等,在印歐語系kwe/字根,
則有翻動一塊土地、運轉與耕種之意。”據此判斷,中國的文化源頭應始于
A.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B.文獻與考古中考證出的夏朝
C.進入青銅時代的商朝
D.封邦建國體制建立后的西周
6.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的理解正確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B.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維護了封建統治
C.都以血緣為紐帶,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貴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7.《孟子·萬章》中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西周
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來鞏固統治
B.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
C.周王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權機制
D.導致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8.《左傳·昭公七年》記載,西周時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這一材料說明西周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是
A.等級關系明確而嚴格
B.嫡長子擁有繼承特權
C.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D.血緣與政治關系結合
9.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辭中,“帝”的卜辭較多,其含義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類卜辭的增加,“帝”逐漸消失,“帝”成為先王的祭稱。這反映了
A.宗教祭祀儀式簡化
B.宗法嫡庶關系確立
C.人的主體意識增強
D.天人合一理論成型
10.法國史學家謝和耐教授認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卻未曾中斷過,它繼續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國,安陽王權的古老傳統在那里保持下來了。”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商朝的世系沒有中斷,是因為商王的子孫重建宋國
B.商朝時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陽
C.周給商王的子孫以封邑,封地就是當時的宋國
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異姓世家
參考答案
1.B
【詳解】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周公東征,平定了“三監”及武庚叛亂。之后,周公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分封,這次分封與武王的分封不一樣,這次分封被稱作封藩建衛,以藩屏周,就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對西周統治,故B項正確;強化中央集權必須削弱地方勢力,而分封制下地方諸侯國有很大的自治權力,故A項錯誤;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項錯誤;周公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所以周公分封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維護同姓諸侯,故D項錯誤。
2.B
【詳解】
根據材料“廢封建,立郡縣”“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但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之所以長期實行血緣分封,主要是因為分封王族子弟體現皇權的獨尊,即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諸侯權力和獨立性較大,不利于政權的長期穩定,A項錯誤;根據所學可知,郡縣制是中央集權的基礎,而不是血緣分封,C項錯誤;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封建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否定分封制,而不是受到歷代政權推崇,D項錯誤。
3.B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可知作者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了北方居住形式的變遷,故選B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
4.B
【詳解】
從圖中的“石斧”“骨耜”可以看出是磨制的工具,因此可以推斷處于新石器時代,因此B正確,ACD排除。故選B。
5.A
【詳解】
中國最早出現耕作栽培養育是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文化的源頭應始于新石器時代,故選A項;B、C、D三項都在A項時間之后,故排除。
6.D
【詳解】
根據材料“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先秦時期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官吏世襲,屬于貴族政治,而材料“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指的是郡縣制,郡縣制下的官吏由皇帝任命,屬于官僚政治,所以D正確;分封制下的諸侯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不會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所以A錯誤;分封制維護的是奴隸制度,所以B錯誤;“秦以后之郡縣政治”并非以血緣為紐帶,所以C錯誤。
7.B
【解析】
從材料反映的貴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及各自所控制土地的規模來看,西周時期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反映血緣關系對鞏固統治的作用,排除A項;西周時期還未能建立起集權體制,排除C項;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8.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時候,實行分封制,將王室、功臣、先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諸侯在封地內在進行分封,稱之為卿;卿在封地內在分封,稱之為士;士以下不在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等級分明的體系。分析選項,A項符合題意,故應選A。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9.C
【詳解】
“宗”代表著祖先,它的數量增多表明對祖先更為重視,“帝”成為先王的祭稱說明對人的重視程度更大,因此本題選C選項。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祭祀儀式的問題;B選項錯誤,材料中沒有與嫡庶尊卑的問題;D選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強調天人合一醫德內容。
10.A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屬于西周時期的封國,A選項重建的說法錯誤,符合題意;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陽,B選項排除;宋國屬于先代貴族的封地,C選項排除;分封制下的對象分為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D選項排除。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習目標
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漢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重點
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及意義。
難點
兩漢衰亡的原因。
基礎梳理
一、西漢的建立與“
文景之治”
1.
西漢建立:劉邦于公元前202
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
西漢初年的統治
(1)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2)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3)“漢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4)漢景帝時,削減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
3.
結果: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二、西漢的強盛(重點)
1.
措施
(1)政治上
①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②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
③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④將全國劃分為13
個州部,分設刺史,對地方進行巡視監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經濟上: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抑制工商業者,向其征收財產稅。
(3)思想上: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獨尊地位。
(4)軍事上
①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北擊匈奴,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
②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派遣張騫兩次(前138年和前119年)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④漢對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2.
意義: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
三、東漢的興衰
1.
王莽改革與政權被推翻
(1)王莽改革
①背景:公元9
年,王莽奪取皇位,西漢滅亡。
②結果: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王莽政權被推翻: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2.“光武中興”
(1)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②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③思想上:重視儒學。
(2)結果: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
3.
東漢政權的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黃巾起義
①原因: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②爆發:184
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
③結果:起義軍相繼被官兵各個擊破,但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三、兩漢的文化
1.
史學
(1)《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了紀傳體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2)《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
文學
(1)漢賦: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詩:樂府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稱為樂府詩,其中很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3.
科技
(1)醫學
①《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②《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2)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重點探究
一、漢初為何要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1.漢初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的形勢所需。 
2.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鞏固統治。
3.
黃老思想中的無為而治適應政治經濟形勢的需要。
二、漢初實行封國制的原因是什么?封國制的實行后來產生了什么嚴重后果?
1.原因:①“吸取”秦朝“孤立之敗”的教訓;②認為分封制有“屏藩之利”。
2.后果:諸侯坐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形成王國問題。
三、漢武帝能夠解決王國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⑴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是王國問題得以解決的根本原因;⑵堅定英明的決
策者——漢武帝;⑶能力出眾的官員輔助;⑷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皇帝有實
權;⑸七國之亂后,地方相對衰落;⑹適宜的政策——“推恩令”。
四、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尊崇儒術”的異同點?
不同點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對其他學派的思想文化進行粗暴、野蠻的破壞,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漢武帝獨尊儒學,以儒學為正統,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與鞏固
相同點
目的相同
都是要加強中央集權
實質相同
都是文化專制的表現
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對古代中國的意義
絲綢之路促進了西漢王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漢與西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它是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最重要通道。
對現代中國的意義
當今的“一帶一路”建設,可以促進參與國家間的資源優勢互補,增強世界貿易主體的活力,加大開放力度與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課后習題
1.西漢時,丞相車干秋的女婿徐仁因斷案過于寬縱,引發外戚霍光不滿,霍光當即要處死徐仁。車千秋為救女婿,召集群臣討論,結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終徐仁被棄市,車千秋也險些被霍光處分。這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
A.朝廷內部治國理念存在差異
B.皇權強化削弱了丞相決策權
C.宗法觀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權
D.儒家思想壟斷地位受到挑戰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漢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兩項措施的共同點是
A.企圖通過分封鞏固統治
B.改變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面
C.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標
D.推動君主專制的進一步發展
3.漢成帝改刺史為州牧,然廢置無常。東漢末年,漢靈帝接受宗室劉焉建議,選派“清名重臣”
出任州牧,掌一州軍政,州牧由原先虛職成為州最高長官。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高效
B.埋下了漢末分裂割據的隱患
C.體現了專制皇權的強化
D.標志著古代官僚政治的確立
4.“亭長(劉邦)何曾識帝王,入關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涼水,冷卻秦鍋百沸湯。”詩中的“清涼水”喻指漢初的
A.休養生息政策
B.漢承秦制策略
C.布衣將相格局
D.郡國并行之舉
5.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實有(  )
①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
②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
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⑤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6.《漢官典職儀》記載:“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監察的六個內容)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鄭玄注:“省,察也”)。”這說明漢代刺史
A.位高權重
B.專治冤獄
C.司法獨立
D.職權有限
7.西漢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描繪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時,天下大說,向風而聽,隨流而化。卉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羨于五帝。”《上林賦》文學體裁的特點是
A.通俗易懂、豪放飄逸
B.重章疊句、四言為主
C.平實淺近、句式工整
D.辭藻華麗、手法夸張
8.《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縑(細絹)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依據材料可得出的結論是
①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②“蔡侯紙”推動紙的普及應用
③蔡侯紙的原料來源廣泛又廉價
④皇帝使用推動了造紙術的發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9.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王國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10.下列為西漢時期若干帝王在位時,太學中博士弟子人數變化統計表(注:據袁行霈等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第二卷改編)表中人數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
A.儒學的社會地位在不斷提升
B.進入官學成為入仕的唯一途徑
C.官位被壟斷的情形徹底改變
D.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結束
參考答案
1.B
【詳解】
由材料信息“召集群臣討論,結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車千秋也險些被霍光處分”等可知,外威霍光在與丞相的權力斗爭中占據上風,而外威的權力來自皇帝,外戚權大實則為皇權強化,皇權的強化使得丞相的權力被削弱,因而答案為B項;A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C項“宗法觀念淡薄”不符合史實,且該說法也與材料無關,故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故D項錯
2.A
【詳解】
根據“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大封同姓”可以周公和漢高祖都實行了分封,其目的是通過分封來鞏固統治,故選A;B項與題意無關,不是二者的共同點,排除B;周代尚未實現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排除CD。
3.B
【詳解】
通過材料“州牧由原先的虛職成為州最高長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州牧權力的擴大導致東漢后期形成了分裂割據的狀況,故B正確;A說法過于絕對,排除;這的措施之后會弱化專制皇權,而不是加強,排除C;選派“清明重臣”出任州牧,容易形成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局面,而不是古代官僚政治,排除D。
4.A
【詳解】
“清涼水”主要是針對秦朝暴政而言,與此相對應的是休養生息,因此A正確,BCD排除。故選A。
5.D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都和絲綢之路有關,故①②③④正確;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不是通過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排除⑤。所以本題答案為D項,ABC錯誤。
6.D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刺史負責監察,其主要依據是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說明漢代刺史的監察職能是在一定范圍內實行的,即職權有限,D正確;漢代刺史位卑權重,排除A;B是六條問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職能,排除;刺史負責監察不負責司法,排除C。
7.D
【解析】
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具有西漢賦的典型特征,即辭藻華麗、手法夸張,通過題干中的“向風而聽,隨流而化”、“卉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羨于五帝”等信息可以看看出,故選D;ABC均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8.B
【詳解】
“帝善其(蔡倫)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說明蔡侯紙推動了紙的普及應用,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造紙,原料來源廣泛又廉價,有利于紙的普及,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而非發明了造紙術,材料中皇帝夸獎蔡倫的才能,并非皇帝使用了蔡倫的紙張,①④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CD三項錯誤。
9.C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越來越多,說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王國勢力削弱,故C項正確,D項錯誤;A、B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
10.A
【詳解】
表格中數據顯示,漢武帝后太學中博士弟子人數不斷增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獨尊儒術”實施后,漢代儒學的社會地位在不斷提升,A項正確;西漢時期進入官學不是入仕的“唯一”途徑,B項錯誤;西漢時期官位被壟斷的情形“徹底”改變說法絕對,C項錯誤;只有太學中博士弟子人數增加一項,不能說明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結束,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会理县| 嘉善县| 盈江县| 兰州市| 沙雅县| 霍山县| 咸阳市| 江阴市| 田东县| 台中县| 桐乡市| 紫金县| 健康| 阜城县| 睢宁县| 康平县| 铁岭县| 旅游| 定结县| 钟祥市| 平舆县| 格尔木市| 宣化县| 湟源县| 渑池县| 怀安县| 自贡市| 山阴县| 竹山县| 达尔| 阿坝| 浠水县| 内丘县| 镇赉县| 芦溪县| 鄂尔多斯市| 靖远县| 五指山市| 长岛县| 凯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