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知識梳理】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拉美的殖民地化 (1)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2)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巴西殖民地。 (3)結果: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其中絕大部分土地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蘭、英國和法國占據。 2.殖民統治 (1)殖民掠奪: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 (2)種族滅絕: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為彌補勞動力不足,又發展罪惡的黑奴貿易。 (3)壟斷貿易: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典型例題】 1.西班牙殖民者通過各種強制性勞動制度剝削和壓榨印第安人和黑人,在美洲發展了采礦業以及為采礦業服務的農牧業,并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最終以貴金屬的形式通過貿易和各種稅收源源不斷地輸入西班牙。這一做法( ) A.確保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優勢 B.阻礙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C.促使殖民地成為西班牙的經濟附庸 D.推動了西班牙封建農奴制度的形成 2.葡屬巴西由于最初沒有發現貴金屬礦藏,于是以發展出口農業經濟為主,先后經歷了“巴西紅木周期”“蔗糖周期”。1693年在米納斯地區發現了黃金富礦后,巴西進入了“黃金周期”。上述“周期”的變動反映了當時( ) A.巴西由農業國家向工業國邁進 B.巴西經濟結構的單一化 C.葡屬巴西殖民政策的不穩定性 D.葡萄牙殖民勢力日益衰弱 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人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廣泛建立奴隸制度 B.傳播了本國落后文化 C.大肆進行黑奴貿易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知識梳理】 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1.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侵略。 (1)葡萄牙:主要是建立商站,到16世紀中葉,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 (2)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將其變為殖民地。 2.17世紀以后,列強在亞洲的殖民侵略。 (1)南亞:17世紀初,英國人來到印度。通過多種手段開展殖民活動,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印度全境。 (2)東南亞 殖民國 荷蘭 英國 法國 美國 殖民范圍 整個印度尼西亞 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 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菲律賓 (3)西亞 奧斯曼帝國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俄等國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 伊朗 俄國和英國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還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圍 (4)東亞: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半島。 【典型例題】 4.1599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收到了商人們關于成立公司“向東印度群島打通航線,進行貿易”的請愿書。1600年,女王給予了這個公司“同東方進行關于生絲、棉織品和寶石貿易的特許狀”。這個“公司”的成立( ) A.壟斷了歐亞的貨物貿易 B.促進了英國對南亞地區的殖民征服 C.開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線 D.推動了印度全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 【知識梳理】 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 1.階段特點 (1)第一階段:15世紀到19世紀中葉以前,列強對非洲的侵略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 (2)第二階段:19世紀后期,列強深入非洲腹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2.英法對北非的爭奪 (1)英國:19世紀后期,英國逐漸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和埃及,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 (2)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3.柏林會議 (1)原因:19世紀后期,列強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步伐,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 (2)內容:“有效占領”原則;各國可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 (3)影響: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 【典型例題】 5.下表是1884—1900年,歐洲列強在非洲侵占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領土和人口的統計表。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 國家 侵占土地(萬平方英里) 人口(萬) 英國 370 5700 法國 360 3650 德國 100 1470 比利時 90 3000 葡萄牙 80 900 A.西方各國由此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商品輸出 B.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殖民體系逐步形成 C.德國憑借工業革命的優勢侵占領土最多 D.葡萄牙在柏林會議上提出了“有效占領”原則 【知識梳理】 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1.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資本輸出、瓜分世界的狂潮。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影響 (1)聯系緊密: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2)深重災難: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形成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狀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這些財富最終以貴金屬的形式通過貿易和各種稅收源源不斷地輸入西班牙”,可得出殖民地成為西班牙掠奪財富之地,成為西班牙的經濟附庸,故選C項。西班牙并沒有保住殖民優勢,故排除A項。這些財富引入歐洲,導致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故排除B項。封建農奴制在中世紀就已經形成了,故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材料反映出每個周期是先后出現的,且都是單一的農礦產品,這說明巴西經濟結構的單一化,選B項。1693年尚未發生工業革命,故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葡屬巴西殖民地始終推行單一經濟,政策十分穩定,這適應了葡萄牙殖民掠奪的需要,故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葡萄牙殖民勢力的衰弱,故排除D項。 3.答案:D 解析:據材料“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人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為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故選D項;北美也存在奴隸制度,A項不是拉丁美洲殖民者“難辭其咎”的主要原因,排除;傳播落后文化是相對于英國而言的,對于美洲來說,西葡殖民者的文化不是落后文化,排除B項;南北美洲都有黑奴貿易,C項不是殖民者“難辭其咎”的主要原因,排除。 4.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個公司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南亞,17世紀初,英國人來到印度。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等措施,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故選B項;根據所學,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已經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可見當時東印度公司并未壟斷歐亞貿易,故排除A項;達?伽馬開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線,故排除C項;在英國到達印度前,印度已經是封建社會,故排除D項。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884—1900年”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結合“歐洲列強在非洲侵占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領土和人口”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歐洲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故選B項;“開始了”一詞說法錯誤,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的商品輸出已開始,排除A項;侵占領土最多的國家是英國,排除C項;“有效占領”原則是列強共同討論的結果,而非葡萄牙單獨提出,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