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古代時期的歐洲 【知識梳理】 一、西歐封建社會 1.封君封臣制度 內容 含義 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權力 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占有土地并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義務 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影響 王權軟弱,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與農奴制度 地位 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莊園耕地 領主自營地 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農民份地 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自耕自收 農奴制 農奴 非自由人,需自備工具為領主服役、繳納租稅 自由農民 身份自由,要為領主服役、繳納租稅 領主 用莊園法庭審理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典型例題】 1.5世紀后期,歐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 )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莊園與農奴制度 ③王權高于教權 ④主要封建國家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封建主的領地采取莊園制的經營方式。莊園制的本質內容除了主要使用農奴的無償勞役耕種領主自營地外,就是設有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這說明 ( ) A.莊園實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 C.莊園是農村基本的社會組織 D.莊園是領主統治農奴的工具 【知識梳理】 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集中 (1)表現:15世紀晚期,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國王基本完成了統一;15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 (2)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自治 (1)背景:10-11世紀起,西歐封建主對待新興城市的主要居民——工商業者如農奴,不利于其生產和經營活動。 (2)方式: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3)影響: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和興辦大學;城市支持王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3.教會專權 (1)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2)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3)幾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展。 【典型例題】 3.1245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宣布:在國王領地內禁止封建主之間的私人戰爭;在尚未并入國王領地的地方,實行“國王四十日”和平制度,規定發生爭端后沖突雙方在四十日內不準開戰,受到挑戰的一方可向國王申訴裁決。這一措施( ) A.有利于增強國王權威 B.彰顯了民眾意愿 C.有利于維護歐洲和平 D.消除了內部分裂 4.中古時期西歐有一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階層的合法身份,農奴一旦進入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身份,領主無權強迫他們變回農奴。這反映出( ) A.農奴是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自治城市與封建勢力的對峙 D.封建領主勢力遭到空前削弱 5.“基督教的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并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該材料體現的基督教會在歐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們思想 B.大肆進行宗教迫害 C.宣傳人文思想 D.促進文化教育發展 【知識梳理】 三、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 強盛 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因連年征戰、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導致6世紀中期后,帝國陷入混亂。7世紀中后期,帝國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 查士丁尼統治 ①對外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②法律編纂: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衰落 因連年征戰、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導致6世紀中期后,帝國陷入混亂,7世紀中后期,帝國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 滅亡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 2.俄羅斯的興起 (1)基輔羅斯:9世紀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13世紀上半期,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 (2)從公國到帝國: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典型例題】 6.“拜占庭帝國是絕對保守的,命運注定它只是存在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復的。他們很少有人具有創新力。”這段話說明了拜占庭帝國( ) A.是當時歐洲最強的國家 B.具有固步自封的特點 C.是溝通東西方間的橋梁 D.帝國內部沒有創新力 7.《十二銅表法》第五表第一條規定,“除威士塔修女外,婦女受終身的監護”;《羅馬民法大全》里規定,“禁止剝奪婦女的自由。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這一變化表明( ) A.羅馬法律體現對生命和財產的尊重 B.羅馬法超越了種族與性別的界限 C.羅馬法兼顧了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 D.羅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歐封建社會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典型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①②正確,A符合題意;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是教權高于王權,③錯誤;當時的主要封建國家在5世紀尚未形成,④錯誤,因此BCD排除。故選A。 2.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的莊園中設有教堂、法庭,說明莊園是西歐社會管理生產活動與精神生活的基本單位,C項正確;教堂與法庭的設置不能說明莊園實行封君、封臣體制,也不能說明莊園經濟生活的自給自足,AB兩項錯誤;領主通過國家和封建等級制度而不是莊園統治農奴,D項錯誤。 3.答案:A 解析:材料突出了國王的作用,即國王在其領地內是規則的制定者,在其領地外是仲裁者,這彰顯了王權的強大,故選擇A項,排除B項;材料內容局限于法國,并非整個歐洲,故排除C項;D項表述絕對化,排除。 4.答案:C 5.答案:D 解析:修道院創辦學校、修建圖書館、抄書,以這些形式保存了古代文化遺產,同時其對周邊居民進行教育,培養了一批具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說明基督教會在歐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基督教對民眾思想的控制,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基督教的宗教迫害,排除B項;基督教會宣傳的至要是教義,而非人文思想,排除C項。 6.答案:B 解析:從“拜占庭帝國是絕對保守的”“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復的”可知B項正確。A、C兩項材料不能體現;D項說法太絕對。 7.答案:D 解析:由“婦女受終身的監護”到“禁止剝奪婦女的自由”,體現了羅馬女性從法律上獲得了自由權,表明其法律地位的提高,故選D項。材料并未提及羅馬法對生命和財產的相關規定,無法體現其對生命和財產的尊重,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女性在法律上獲得自由,并未提及男性的權利,也未提及對不同種族的規定,無法說明其超越了種族與性別的界限,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羅馬法對社會其他群體利益的規定,無法體現兼顧了各個群體的利益,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