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洋務運動》說課稿一、說教材教材的地位:本課是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講述的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一些有識之士為抵御外來危機而自救掀起了洋務運動。該運動雖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在客觀上具有一些進步作用,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開端,所以,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說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歷史知識;通過對洋務運動的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運用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歷史材料的分析,使學生感知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清王朝統治。雖未達到富強,但卻使中國邁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養學生史論結合、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理解洋務運動作為中國大規模近代化運動的起步,而且是中國主動融入世界的第一步的重要地位。三、說重點,難點(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和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難點: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四、說教法和學法1、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已經有一定的儲備,具備基礎的分析能力,老師應進一步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的訓練,且他們對未知的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因勢利導,提供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2、教學方法:1.提問法2.自主探究法3.討論法4.圖示法五、說教學環節:1、導入新課:為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能在與學過的知識和未學過的知識之間發生遷移。采用復習舊課、引出洋務運動背景,進而導入新課。2、新課的學習。(1)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結合兩次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運動,幫助學生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出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物照片,加深學生對洋務派代表人物的認識。并讓學生思考:什么是洋務派?洋務派的基本主張、目的是什么?(2)洋務運動的內容。抓住洋務運動前后“自強、求富”兩個不同的口號,引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了解不同時期創辦的企業性質不同。(3)洋務運動的失敗。1.明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2.洋務運動的評價,用多媒體補充幾段材料,引導學生從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等方面對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進行探討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與理解。(4)鞏固知識,強化認識。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對本課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5)說板書,板書的設計要體現知識的歸納與聯系,故設計如下洋務運動的背景:內憂外患洋務運動的目的:維護清朝的統治洋務運動的內容:前期(自強):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軍用工業)后期(求富):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民用工業)洋務派代表人物:奕?(中央)、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洋務運動的評價結果:失敗地位: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6)課堂作業,能力提升。課本配套習題使學生能鞏固新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