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材分析】《秦末農民大起義》是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第10課,本課選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學習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中國古代史的重點內容之一。秦朝的統一,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是強大的秦王朝卻曇花一現,很快就走向滅亡,本課通過“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三個部分生動再現了秦亡漢立的歷史過程,本課條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所以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逐步引導通過多種途徑感知歷史,形成歷史概念,認識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也就是給學生創造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機會但他們對歷史本身卻充滿了興趣,但他們多數人的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都是有限的,需要教師提供豐富而形象的材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的統治。教學難點: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導學過程】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情景導入】1、組織學生品析、對比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師:秦始皇師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統治能千秋萬代,但秦朝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存在短短的15年,那為什么秦朝只是曇花一現,又迅速走向滅亡了呢?2、師:“伐無道,誅暴秦”從這句話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樣被推翻的呢?(農民起義)為什么秦朝末年農民會起義呢?(秦末殘暴的統治)【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詩句和童謠,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設疑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然導入新課。】【自主預習】一、秦的暴政請學生瀏覽書本,并出示阿房宮、秦始皇兵馬俑、長城有關圖片,組織學生思考歸納出秦始皇的暴政。師: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殘暴,殘殺兄長大臣,與趙高狼狽為奸。請學生講述成語“指鹿為馬”。教師例出秦的暴政的四個方面: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秦二世更殘暴。師:如此殘暴的統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統治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導致農民起來反抗,掀起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多媒體展示反映秦暴政民謠,全班閱讀【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再次感受秦的暴政帶來的影響,再次強化對秦暴政的認識——“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愁怨,潰而敗之”激發學生情感,有壓迫就有反抗自然過渡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二、秦末農民起義1、前期:陳勝、吳廣起義。(1)課件展示《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片段。讓學生主動參與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同時也培養學生演繹歷史的能力,使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2)提問:這次歷史事件發生在哪一年?誰發動的?地點在哪里?他們的口號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權?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討論)【設計意圖:教學采用啟發式教學,并利用地圖培養學生掌握戰爭經過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2、后期:項羽、劉邦繼續反秦,推翻秦朝。(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請學生講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為什么項羽能以少勝多?(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滅亡。組織學生計算秦朝存在的時間,讓學生感知秦朝統治的短暫。秦朝滅亡后,定被另一個朝代所取代。而劉邦、項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寶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辦呢?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3.材料呈現:項羽在自刎前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同學們認為他說得對嗎?引導學生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我采取擂臺PK的方式,通過教師出示材料再現當年楚漢之爭的四個歷史情景,學生做出自己的判斷,老師進行適時點評和引導,自然得出項羽必敗,劉邦必勝的結論。【設計意圖:通過對材料進行創新處理,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心靈情感得到升華。同時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素養。】4.組織學生比較秦亡前后,劉邦、項羽領導戰爭的性質有什么變化?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展示,師生互動共同完成。【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戰爭目的對戰爭性質的影響,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突破難點。】5、楚漢之爭及漢朝的建立(1)展示鴻門宴的圖片了解戰爭情形。(2)比較劉邦與項羽的行為,思考:劉邦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秦的滅亡和項羽的失敗有什么共同之處?【合作探究】1、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出秦朝崩滅的原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這是什么原因呢?2、如果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戍邊的途中,沒有遇雨,秦末農民起義還會爆發嗎?為什么?3、項羽在巨鹿中表現他聰明才智,但是楚漢之爭項羽卻兵敗自殺,為什么?【小結提升】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歷史。板書設計:一.秦的暴政1.表現2.影響二.陳勝、吳廣起義1.概況2.意義3.巨鹿之戰,秦朝滅亡三.楚漢之爭1.時間、戰爭雙方、結果2.戰爭的性質3.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4.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學反思個人認為本課的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挖掘教材,整合創新,借古鑒今;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知識與能力并重;3.以思想啟迪為綱,以歷史事件為經,以成語故事為緯,以情景平臺為眼,將本課進行有效串聯,編織了一張高效教育的網,此網精密細致、疏而不漏,結構完整,成效顯著。本設計內容、環節較多,如果對學生情況不夠熟悉,可能在時間分配上不易把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