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日本的大化改新
1.國家的出現:1世紀前后,日本開始出現早期國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國家最為強大。
2.國家的統一:大和不斷征服擴張,5世紀時統一了日本本土。大和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
3.社會性質的變化:從646年(7世紀)開始,大化改新。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1.背景: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1)國內因素:①經濟上:世襲大貴族經濟實力強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者。②政治上:地方貴族反抗中央貴族,中央貴族之間爭權奪利,豪強貴族權傾朝野,致使皇權旁落。
(2)國外(國際)因素:當時,中國唐朝高度繁榮,朝鮮半島上的一些國家也蒸蒸日上,這一現實強烈刺激了大和統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3)推動力量:當時還有一股擁護改革的力量,那就是曾經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他們十分羨慕中國的強盛,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變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
2.過程
實行(實施):645年,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3.目的:為了打擊貴族,挽救統治危機。
4.時間:646年。領導人:孝德天皇。
5.主要內容和意義
主要內容
政治
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
經濟
(1)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2)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意
義
(1)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
(2)改革后,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3)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1.秦朝:大約2
200年前,中國的徐福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認為他去的地方就是日本。
2.漢朝: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國派使者到中國,中國皇帝賜使者印綬。18世紀,日本出土過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的五字金印。公元1世紀后的幾百年間,中日之間的交流有了更大的發展,成批的中國織工、陶工等隨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對日本的紡織業、制陶業等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唐朝:到了中國的大唐時期,中日交流達到了一個高峰。
(1)政治:大化改新期間,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改革,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2)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在地方設國學。
(3)宗教:佛教經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后,發展很快。
(4)文學藝術:中國的唐詩和書法在日本深受歡迎。漢文化在日本風行一時。
(5)建筑:710年,日本仿照中國長安的式樣,建立了新都平城京(圖示見下)。說明唐代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深遠。
唐朝長安城平面圖
日本平城京平面圖
4.結論/日本民族特點:日本善于向先進文明學習,樂于吸納中國的文化精華,并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日本文化。
1.日本莊園
(1)建立原因:大化改新時推行的由國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壞,很多豪強貴族紛紛建起自己的莊園。
(2)發展情況:到10世紀,莊園的數量已相當可觀。
2.武士階層的形成
(1)原因:莊園主為維護自身利益,爭相蓄養武士。
(2)形成:武士的力量不斷壯大,地位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一個特殊的武士階層。
(3)影響:武士階層在此后的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列舉日本文化受唐朝影響的事例。從中說明了什么?
1.列舉:見“教材解讀”第三點中的唐朝史實。
2.說明: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模仿和創新。
①要善于學習借鑒世界先進制度、文化和先進文明成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②要正視自身的不足,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一、判斷改錯
1.日本大化改新內容之一是允許莊園主蓄養武士,日本武士階層出現。
2.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實現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二、選擇題
1.模仿和創新相結合是日本民族的兩大特色,主要體現為“漢化”和“歐化”。其中“漢化”是指………………………………………………………………………………(
)
A.《漢謨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隸制民主政治
D.種姓制度
2.日本大化改新的國內背景是………………………………………………………(
)
A.日本民族危機沉重,閉關自守
B.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
C.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
D.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3.大和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后來改稱為………………………………………(
)
A.皇帝
B.哈里發
C.天皇
D.總統
4.根據史料研究歷史的真諦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日本博物館收藏著一幅8世紀的日本人書寫的漢字書法作品真跡。據此可知……………………………………………(
)
A.中國書法在日本廣泛傳播
B.8世紀時中日已有交流
C.書法作者是日本的遣唐使
D.日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
5.孝德天皇詔書規定:國家計口授田,對于6歲以上的公民,每6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該規定的直接意義是………………………(
)
A.促使日本實現向封建社會的轉變
B.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高度繁榮
C.促使日本天皇中央集權得到強化
D.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6.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編纂的歷史教科書中強化了天皇意識,宣揚天皇“萬世一系”,是神在人間的代表。從歷史上看,對天皇神化開始于……………………………………(
)
A.日本從氏族部落向國家過渡時期
B.大和國家統一日本后
C.大化改新時期
D.明治維新時期
7.對下列兩圖信息認識正確的是( )
唐朝長安城平面圖
日本平城京平面圖
①平城京和唐朝長安城有許多相似之處 ②唐朝長安城建設有許多學習日本平城京的地方 ③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唐朝文化影響 ④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大化改新實現了日本歷史上一次重大的飛躍,這次“飛躍”的實質是(
)
A.建立了天皇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C.打破了豪強貴族的特權
D.建立了封建社會制度
三、非選擇題
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來唐……渴望采納中國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發動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將日本重建成一個在法律、軍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中央設二官八省一臺,地方設國、郡、里。”
——孝德天皇《改新詔書》
材料三:“日本社會就是這樣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地貪婪地吸收了中國的先進文明,于是從野蠻階段,不久進入了文明階段。”——井上清《日本歷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2分)
(2)材料二文獻中的做法與日本哪次變法有關?它們體現了這次變法的哪些內容?(5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日本從“野蠻階段”進入“文明階段”的觀點?(2分)
2.(8分)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注:“和同開珎”系日本于公元708年鑄造的銀錢,含銀98.83%、銅1.17%。“開元通寶”始鑄于公元621年,含銀99.26%、銅0.74%。
(1)貨幣能反映兩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從右圖兩枚貨幣中你能獲取有關中日兩國交流的哪些信息?(4分)
(2)綜合上述信息,談談你對日本民族的認識,并說說它們的發展歷史對我們的啟示。(4分)
參考答案
第三課 日本的大化改新
一、判斷改錯
1.錯。日本大化改新后,莊園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爭相蓄養武士,日本武士階層出現。
2.錯。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選擇題
1.B 2.B 3.C 4.B 5.D 6.C 7.A 8.D
三、非選擇題
1.(1)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推動國內改革,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2)大化改新。(1分) 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4分)
(3)經過大化改新,日本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1)中日銀幣在外形和文字上均十分接近,銀的純度中國銀幣高于日本銀幣,鑄造時間中國銀幣在前,所以推斷日本的銀幣是依照唐代的銀幣制作的,這說明唐代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深遠;(2分)在西安出土日本的銀幣,這說明兩國存在著經濟貿易往來。(2分)
(2)說明日本是個善于模仿、積極學習其他民族長處的民族。(1分)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先進文化,要正視自身的不足,積極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我們要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制度和文化;要有改革創新精神,與時俱進;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從學習、改革創新、開放三個角度作答,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