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辛亥革命第1節 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1.概述:20世紀初期的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變革自強的呼聲日益高漲。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2.具體國際政治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經濟列強加緊對中國的掠奪,它們通過直接投資、貸款給清政府等多種方式,控制筑路大權,奪取了在鐵路沿線開發土地、開采礦藏等特權國內社會基礎民族工業的成長,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張謇參與發起組織了國會請愿運動,要求召開國會。知識分子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也成長起來新政立憲清政府實行“新政”和立憲,但它們都未觸及腐朽的制度本身。人們對清政府的失望、不滿與憤怒越來越強烈,一場更大的革命風暴正在醞釀思想準備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大量宣傳革命的報刊書籍。這些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如鄒容寫成的《革命軍》)組織準備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興中會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首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中國同盟會成立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選為總理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指導思想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進一步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軍事準備發動一系列起義,極大地鼓舞全國人民的斗志,推動革命形勢發展1906年,同盟會員發動萍瀏醴起義,結果失敗,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革命黨人秋瑾遭歹徒告密,在紹興被捕遇難1907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最終失敗1911年4月,黃興在廣州發起黃花崗起義,寡不敵眾,起義失敗1.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變題:武昌起義的爆發并非是偶然事件的原因。)(1)從國際看:20世紀初期的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2)從國內看:①“新政”和立憲未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本身,人們對清政府的失望、不滿與憤怒越來越強烈。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開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③組織上: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團體或政黨。④思想上:創辦《民報》,發表“三民主義”等民主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⑤各地革命黨人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這些都為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勝利的槍聲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可見辛亥革命的發生是各種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它的爆發是必然的。2.關于“三民主義”的理解。(“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內容具體含義評價(進步性與局限性)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進步性:“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反封建的目標,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其核心是民權主義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民權主義就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就是“平均地權”,即通過平均地權的辦法使國民擺脫貧困,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3.針對20世紀初的中國時局,清政府、革命知識分子、革命黨人分別采取了怎樣的措施?(1)清政府:實行“新政”和立憲。(2)革命知識分子:出版大量報刊,積極宣傳革命思想。(3)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如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等。一、判斷并改錯1.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興中會。2.“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其中民族主義反映了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愿望。3.民權主義就是“平均地權”,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4.孫中山被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他的率領下,于1911年發動了黃花崗起義。二、選擇題1.(2019·寧波中考)美國歷史學家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一書中描述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低到只是保護了獨立主權國家的極少的屬性的地步了。”“國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現在…………………………………………………………(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C.清政府徹底墮落為“洋人的朝廷”D.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右邊是1908年《申報》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憲的漫畫。從漫畫中可以得出清政府的“新政”和立憲必然失敗的原因是( )A.革命形勢風起云涌B.未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C.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建立D.清政府沒有實行“新政”3.孫中山(1866—1925年)曾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滿清朝。”孫中山所指的行動是……………………( )A.上書李鴻章,提出改革建議B.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C.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D.開展革命活動,準備武昌起義4.在“中國復興之路”陳列展覽中,展示了一份右圖所示的刊物。如果你是一名講解員,你將向參觀的人們介紹:這是某政黨機關刊物的書影,該刊物促進了………………………( )A.戊戌變法的發展B.辛亥革命的發展C.新文化運動的發展D.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5.(2019·內蒙古包頭中考)孫中山將民族主義放在了三民主義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統一民族國家及共和制度相結合。這反映出三民主義……………………………( )A.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開展B.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口號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D.代表維新派的思想要求6.“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此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萍瀏醴起義B.武昌起義C.黃花崗起義D.皖浙起義三、非選擇題1.(11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為陳天華《猛回頭》內容摘錄。 注:1907年,中國84%的水上運輸業在列強的控制下,中國34%的棉紡業和100%的鋼鐵生產由列強控制;1911年,列強控制了中國93%的鐵路。(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初(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局勢。(2分)材料二:(2)面對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結合材料二,談談當時的革命黨人做了怎樣的努力。(6分)材料三: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到了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演說(3)根據材料,指出孫中山的思想主張是什么。該主張的提出有何意義?(3分)2.(12分)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有心者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庶我子子孫孫,或免奴隸于他族。用特集志士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仰諸同志,盍自勉旃。謹訂章程……——1894年興中會章程材料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中國同盟會宣言材料三:1894年11月,正是平壤戰敗和黃海海戰失敗后,孫中山等在夏威夷發起成立興中會,提出了推翻清朝的主張,第一次發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康有為領導的戊戌維新也從反對簽訂《馬關條約》開始。維新思想家嚴復在天津的報紙上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號。——張海鵬《甲午戰爭的歷史影響》(1)興中會和同盟會分別是什么性質的組織?聯系材料,談談興中會和同盟會等革命團體創立的共同歷史背景。(4分)(2)材料三中的“黃海海戰失敗”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哪場戰爭?(2分)(3)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圍繞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分)參考答案第二課 辛亥革命第1節 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一、判斷并改錯1.錯。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2.錯。“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其中民族主義反映了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的愿望。3.錯。民生主義就是“平均地權”,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4.錯。革命黨人在黃興的率領下,于1911年發動了黃花崗起義。二、選擇題1.C 2.B 3.B 4.B 5.C 6.C三、非選擇題1.(1)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1分)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1分)(或:中國遭到列強瘋狂侵略,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加深。)(2)創辦革命刊物,宣傳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組織(或:建立興中會等),宣傳革命主張,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發動武裝起義。(每個角度2分)(3)“三民主義”。(1分) 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2分)2.(1)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1分) 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分) 20世紀初期的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2分)(2)甲午中日戰爭。(3)(觀點2分+論述4分) 示例一:觀點: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主旋律(或:主題)。 論述:甲午戰敗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為救亡圖存,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變法思想,積極推行變法,謀求制度變革。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紛紛建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發動一系列的武裝起義,主張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推動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這之后,救亡圖存成為許多愛國人士不懈奮斗的基本目標。示例二:觀點:甲午慘敗強烈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論述: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一批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從中反省,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后繼努力。維新派積極推行變法,謀求制度變革;革命派則主張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維新和革命成為推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兩股主要力量,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第2節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混戰1.背景(1)20世紀初,列強不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經濟上也加緊對中國的掠奪。(2)鐵路是列強在華投資最大的經濟領域。面對列強的侵略,國內掀起籌建鐵路公司、集股自修鐵路的熱潮。2.概況清政府出賣路權的行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1911年各地紛紛興起“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保路運動。四川民眾在同盟會會員的組織下,成立同志軍,發動武裝斗爭。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索。武昌起義背景在四川保路運動的影響下,湖北革命形勢迅速進入高潮。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促進下,成立了統一的領導機構,準備在武昌舉行起義概況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的新軍工程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他們沖出營房,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經過一夜激戰,起義部隊全部占領武昌。3日內,武漢三鎮光復,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形成南北兩個政府對立的局面)影響此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的統治迅速崩潰。1911年是中國農歷的辛亥年,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資產階級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1.準備:1911年12月底,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的選舉,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成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不久,孫中山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此期間,還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采取了一些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的措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4.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1)南北議和:面對南方洶涌的革命形勢,清政府起用袁世凱。在列強支持下,南北雙方展開議和。(2)清朝滅亡: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亡。(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袁世凱將臨時政府從南京遷往北京,開始一步步獨攬大權。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性質:辛亥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歷史意義(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里程碑)(2)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3.局限性:見“知識提升1”。1.北洋政府的統治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將臨時政府從南京遷往北京;改組內閣,委任自己的親信為內閣總理;想辦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開始一步步獨攬大權。中國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2.袁世凱的統治(1)對內:為了擴張武力,袁世凱未經國會批準,擅自簽訂《善后借款合同》,向列強借款;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全面控制國會。(2)對外:接受亡國條約“二十一條”。①背景:1914年,歐洲列強正全力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提出侵占山東等地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對中國權益的損害嚴重且涉及范圍深廣,被稱為“亡國條約”。②影響:“二十一條”表現出日本強烈的侵略野心,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3.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護國運動形勢圖民國初期軍閥割據形勢圖 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饑民慘狀(1)袁世凱稱帝:1915年末,袁世凱恢復帝制,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2)護國運動:復辟帝制的消息傳來,各階層人士群起反對。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很快席卷南方多個省份。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同年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短命的洪憲帝制宣告結束。4.軍閥割據混戰(1)北洋軍閥分裂: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之爭凸顯出來,很快分裂為直系、皖系。此外,奉系軍閥盤踞東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軍閥所控制。(2)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長年的戰爭造成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對“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的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變與不變)。(1)成功: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里程碑。(最大貢獻)②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③經濟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④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⑤促進了社會習俗的改變。(對“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分水嶺”的理解)(2)失敗(局限性):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②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③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后出現軍閥割據混戰局面,國家四分五裂,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革命尚未成功”的表現)2.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1)民國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的方法:1911+民國年數=公元紀年。如:民國32年即為1911+32=公元1943年。(2)公元紀年換算成民國紀年的方法:如:公元1949年為1949-1911=民國38年。3.封建制度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結束的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4.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事件。1894年,興中會成立;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1911年,黃花崗起義;1911年,保路運動;1911年,武昌起義;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912年2月,清帝退位;1912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5.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中國歷史進入什么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有何特點?(1)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2)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長年的戰爭造成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6.為什么孫中山人在美國,仍被各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孫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了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以民族、民權和民生為內容的“三民主義”,它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孫中山還組織革命黨人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7.用具體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與發展。(1)“民族”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2)“民權”方面: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3)“民生”方面:1950—1952年,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實現平均地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8.中華民國與北洋政府的聯系、區別。(1)中華民國是從1912年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2)北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派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后正式形成。1926年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統治。一、判斷并改錯1.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標志著清朝覆亡。2.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3.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是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的標志是保路運動興起。4.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中國進入了中華民國時期。5.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浙江由奉系軍閥所控制。二、選擇題2019年12月,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作為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必將贏得這場攻堅戰的勝利!據此回答1-2題。1.“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這座英雄城市見證的事件( )①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②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③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辛亥革命爆發后,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之后獨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國。右圖中首先脫離清政府獨立的是……………………………………( )A.a省B.b省C.c省D.d省3.右圖是某史書第十二章的目錄,下列選項中最適合做該章標題的是…………( )A.走向共和B.軍閥割據C.君主立憲D.國家統一4.(2019·甘肅定西中考)蔡元培先生給孫中山先生的挽聯中寫道:“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由此可見,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 )A.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B.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C.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D.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5.20世紀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為時代新聲。歌詞唱道:“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詞中的“舊邦新造”是指……………………………( )A.維新法令的頒布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C.新文化運動的興起D.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6.(2019·江蘇無錫中考)某學者指出:“這次革命的目標是:民族獨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國歷史從帝制走向共和。”下列選項最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A.自強求富B.維新變法C.民主科學D.三民主義7.右圖雜志《革命》(第四期)發行時間按公元紀年換算為………………………………………………………( )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8.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 )A.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B.結束了專制獨裁統治C.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D.改變了近代社會性質9.1916年,北京街頭出現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袁世凱死了”,下聯是“中國人民萬歲”。圍觀者說:“上下聯對不起來。”作者說:“袁世凱就是對不起中國人民。”作者這樣說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凱………………………………………………………………( )篡奪革命果實B.鎮壓二次革命C.出賣了維新派D.公然復辟帝制10.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中國進入…………………………………………( )A.北洋政府統治時期B.中華民國時期C.南京國民政府時期D.中華帝國時期11.1914年,歐洲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趁機提出“二十一條”,企圖侵占山東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A.日本B.美國C.俄國D.奧匈帝國12.圖片是“看得見”的歷史。右圖記錄了北洋政府的歷史活動。從圖中我們可以直接獲取的歷史信息有………………………………………………………( )①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 ②帝國主義列強支持袁世凱 ③封建制度宣告結束 ④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3.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采取的措施有……………( )①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②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③委任自己的親信為內閣總理④想辦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三、非選擇題1.(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就沒有命了。”——摘自陳天華《警世鐘》(1903年)(1)以陳天華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什么在當時發出了這樣的吶喊?請結合20世紀初中國的局勢加以說明。(4分)(2)請列舉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的史實兩例。(2分)材料二:(3)文件反映出革命黨人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主張。請運用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兩個文件所反映出的革命黨人的相關進步主張。(4分)2.(8分)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閱讀史料,回答問題。史料一: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但是樹斷了,樹墩還在,一般的樹只要樹墩還在,還是可以萌發的。——《西方文明對中國的沖擊及中國文明的嬗變》(1)如何理解洋務運動只“剪斷了一些枝葉”?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又是如何將“大樹”砍斷的?(6分)史料二:要帝制不再發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穩……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2)綜合以上內容,指出我們在運用史料評價歷史事件時應注意的事項。(2分)3.(12分)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在學習“辛亥革命”章節時找到以下材料,請回答問題。材料一:圖片中的辛亥革命(1)由圖1可知,當時中國處于怎樣的局面?當時浙江處于哪個軍閥的勢力范圍?(3分)(2)“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根據圖2、圖3的信息,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材料二:調查報告中的辛亥革命1913年對3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崇拜的人物依次為:孔子、孟子、孫中山……以下是歷史學習小組成員的討論:甲:中小學生崇拜孫中山,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乙:你看這些學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變化不大。丙:沒那么簡單。他們為什么既崇拜孫中山又崇拜孔孟呢?(3)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理解甲、乙兩同學的說法?丙同學為什么說“沒那么簡單”?(5分)參考答案第2節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混戰一、判斷并改錯1.錯。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標志著清朝覆亡。2.錯。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統治,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3.錯。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是保路運動。辛亥革命的標志是武昌起義。4.錯。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中國進入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5.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浙江由皖系軍閥所控制。二、選擇題1.B 2.A 3.A 4.B 5.B 6.D 7.B 8.A 9.D10.A 11.A 12.A 13.C三、非選擇題1.(1)20世紀初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2分)政治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腐朽不堪。經濟上:列強加緊對中國的掠奪,進一步控制中國。(2分)(2)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1分)武昌起義。(1分)(其他符合題意也可)(3)從中可以看出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崇尚民主共和,反對封建專制;移風易俗,追求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反對封建等級思想。2.(1)因為洋務運動只引進西方先進技術。(2分)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分)(2)要搜集和運用不同的史料進行有理有據地評價;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3.(1)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軍閥割據混戰。(1分) 當時浙江處于皖系軍閥的勢力范圍。(2分)(2)“勝利”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推動了思想解放,促進了社會習俗的改變。(2分)“失敗”是指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分)(3)甲同學的說法表明辛亥革命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分)乙同學的說法說明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舊文化舊道德的毒害沒有徹底滌蕩,傳統仍有很大影響。(2分) “沒那么簡單”說明當時的社會正處于新舊并呈、多元發展之中。(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節 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docx 第2節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