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學 案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的事例,認識其變法和改革的背景和影響。。 2.通過對戊戌變法、清末“新政”、中華民國建立后的一系列改革的學習,認識戊戌變法的積極影響,探究清末和民國時期改革收益甚微的原因。 3.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大改革的事例,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革,改革開放奠定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基礎。 學習重難點 重點:古代中國的變法和改革;戊戌變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推動作用;清末新政和民國時期的改革難以成功的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改革和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難點:知道改革的過程充滿困難和挑戰;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曲折過程。 探學新知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一)商鞅變法 1.商鞅變法的背景: (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 (2)這一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2.商鞅變法的內容: (1)廢除井田制;(2)獎勵耕織;(3)廢除世卿世祿制;(4)獎勵軍功;(5)實行什伍連坐;(6)建立縣制等。 3.商鞅變法的影響 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弱國一躍成為虎視群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兩晉南北朝時期,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 (2)439年,鮮卑族政權北魏統一北方,長期戰亂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1)實行俸祿制;(2)推行均田制、三長制;(3)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王安石變法 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 (2)宋仁宗慶歷年間,大臣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但新法觸及了大地主的利益,近推行一年多; (3)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3.王安石變法的結果 (1)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 (2)但王安石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新法實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罷職,變法措施被廢止。 (四)張居正改革 1. 張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國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紛起反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2)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改革。 2. 張居正改革的內容 (1)大力整頓吏治;(2)加強官員考核;(3)裁減開支;(4)清丈土地;(5)改革稅制。 3.張居正改革的結果 (1)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 (2)他死后,除一條鞭法,其他挨個幾乎全部廢止。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變法 1.戊戌變法的背景 (1)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 (2)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他們提倡西學,議論時政,認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主張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避免像波蘭那樣亡國的命運。 2.戊戌變法的概況 (1)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2)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 3.評價: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在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二)清末“新政” 1.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 2.概況: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內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 3.評價: (1)積極性: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局限性: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 (三)其他改革措施 1.概況:中華民國建立后,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 2.結果: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1)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2)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曲折:1956年,以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但這一時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2.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④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共十九大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2)改革開放中的重大改革事項: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 (3)改革開放的意義: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4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隨堂訓練 1.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于內……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這些措施( ) A.實現了秦國的國富民強 B.提高了秦國的土地生產率 C.促使自耕農的大量增加 D.導致秦國勞動力嚴重過剩 2.在中國古代,改名換姓非同小可,對皇帝來說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風俗,帶頭將自己的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這一舉動( ) A.大大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B.加速了民族交融的過程 C.使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D.加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3.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近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觀念并沒有因變法失敗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內容旨在表明戊戌變法( ) A.對新思想在中國社會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B.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C.使中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D.雖最終失敗但挽救了中華民族危機 4.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無論是在國內新式學堂中還是在留學生中,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士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材料旨在說明清末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B.推動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機 D.傳播了民主、科學思想 5.1947—1952年全國實行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土地的權利”;1953年開始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全國基本完成農業集體化。這些措施的貫徹( ) A.推動了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實現 B.有利于國家工業化的順利開展 C.扭轉了農輕重比例失調的局面 D.體現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精神 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肯定了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要求公有制企業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這表明我國( )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已全面展開 B.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已全面出現 C.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出現了變化 D.農村的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發展 7.1990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為213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9%;1995年全國流動人口達到707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86%。引起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 A.農村生活水平提升 B.市場經濟加快發展 C.第三產業發展較快 D.國企改革成效顯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根據材料“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于內……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秦以田宅誘引三晉的人來秦,在秦國境內種植農田,并且廢除了井田制,制定阡陌法,任由人們耕種,不限田地多少,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措施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使自耕農大量增加,故選C項;這些措施與商鞅變法中的其他措施共同促進了秦國的國富民強,A項表述以偏概全,排除;土地生產率主要和物質投入、技術水平以及經營管理水平有關,與材料所述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這些措施鼓勵人們進行農業生產,并不會導致秦國勞動力嚴重過剩,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風俗,帶頭將自己的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這一舉動加速了民族交融的過程,故B正確。A、C、D均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戊戌變法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即變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A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沒有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故B項錯誤。戊戌變法失敗了,沒有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故C項錯誤。根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以沒有挽救中華民族的危機,故D項錯誤。 4.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清末新政。根據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實際上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卻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士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清政府的新政并沒有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反而新型的知識分子不少都投入反清的斗爭中,故A正確。材料沒有提及思想解放,故B錯誤。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知識分子并沒有挽救清朝危機,故C錯誤。中國近代傳播民主、科學思想的是新文化運動而非清末新政,故D錯誤。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土地由私有到集體所有為國家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條件,故選B項;A項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沒有體現農業和輕、重工業的比例,排除C項;過渡時期總路線還包括工業化,排除D項。 6.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經濟體制改革。材料反映了對農村經濟和公有制企業的政策改變,體現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出現了變化,故選C項;1984年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A項;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新局面剛剛出現,“全面”表述不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村的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發展,排除D項。 7.答案: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1995年全國流動人口是1990年三倍多,增速很快,結合所學可知,中共十四大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促使市場經濟加快發展,推動人口流動不斷增加,故B項正確。農村生活水平提升對全國人口流動影響不明顯,A項排除;第三產業發展、國企改革都有可能促進人口流動,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和影響下出現的,故“重要因素”是市場經濟的發展D兩項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