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新教案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第5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與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概念、內容及特點。2.了解人類對電的認識過程和應用、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學工業和新材料。3.通過對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的學習,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4.通過講述愛迪生發明電器的故事,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過程與方法1.利用課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圖充分學習課文中有關電氣時代的特征和科學家們的貢獻。2.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本質的能力。3.收集有關電和電器對現實生活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感受電和電器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中學會合作交流,加強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的進步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解。2.學習愛迪生、諾貝爾等科學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重點:能源領域的巨變和電器的發明。難點:電器的廣泛使用對提高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一、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用電話聯絡遠方的親朋好友,在電燈下學習,坐汽車上班,乘飛機出國……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越來越便利。你知道電燈、汽車和飛機是何時出現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第二次工業革命》。二、講授新課(一)電的應用教師幻燈片出示圖片并提問:(1)此圖是哪一科技成果?是由誰發明的?(2)這一發明成果出現于哪一時期?它的廣泛應用有何重大意義?(3)在這一成果發明后,在交通領域出現了怎樣的變革?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來進行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改良的蒸汽機。瓦特。(2)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3)蒸汽機作為動力機,廣泛應用于交通領域,交通領域出現了輪船和火車。教師過渡: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社會生產力實現了又一次重大飛躍,資本主義世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教師出示圖片: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回答上面的政治條件、經濟條件和科技條件的具體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政治條件: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具體包括英、法、美、俄、日等國家。經濟條件: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市場也不斷擴大,因而對科技的需要也不斷加大。科技條件:自然科學成就的發展,如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這些條件使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迅速應用于生產領域,形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教師用幻燈片出示圖片:1870年,發明普用印刷機。1876年,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建立了一個實驗室——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它是現代“研究小組”這一概念的創始。1877年,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發明了留聲機。1879—1880年,歷經數千次的挫折發明了高阻力白熾燈,改良發電機。發明電燈座和開關,發明磁力析礦法。1879年8月30日,愛迪生和貝爾演示了電話裝置,愛迪生的電話比貝爾的清晰,12月25日對來自紐約市的3000名參觀者在門羅公園作公開電燈表演。……根據圖片、文字和教材P19的內容,說說愛迪生的發明及這些發明的影響。學生回答后教師過渡: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曾這樣評價愛迪生:“他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也是人類的恩人。”他發明了耐用白熾燈泡、電影攝影機、放映機、堿性蓄電池等。他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愛迪生一生擁有1000多項發明專利,因此被稱為“發明大王”。教師過渡:在各國發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發電機、電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紛紛問世。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在電力、電器和電訊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在交通運輸業上也開創了新紀元,涌現出了許多重大的發明。(二)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教師提問:(1)什么是內燃機?它是在哪次工業革命中發明的?(2)它是何時、由誰研制的?以什么作為燃料?(3)同蒸汽機相比,內燃機有何特點?(4)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有何重大作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19的內容后,討論作答。教師總結:(1)內燃機是以燃油(或燃氣)在汽缸內燃燒而產生動力的機器。發明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2)1876年,德國人奧托制造出一臺煤氣內燃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幾年后,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明了柴油內燃機。以煤氣、汽油或柴油為燃料。(3)內燃機同蒸汽機相比,具有重量輕、體積小、馬力大、效率高的優點。(4)內燃機的發明帶動了相關的新興工業的發展,以它為發動機的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出現,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教師提出拓展探究問題:想一想,哪些運輸工具宜用內燃機做發動機?學生根據生活實際作答,教師總結:載重汽車、遠洋海輪、航空母艦、挖掘機、越野汽車、推土機、重型坦克等。教師提出設問: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與石油工業有什么關系?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內燃機的理想燃料是從石油中提煉的汽油或柴油。因此,內燃機的應用必須以石油的開采為前提。同時,內燃機的廣泛使用又推動了石油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發明是社會生產的需要,同時它又會推動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興起。石油工業出現于19世紀50—60年代,當時只是用于照明。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對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們開始大量開采和提煉石油,石油工業迅速發展起來。1870年,全世界的石油產量僅80萬噸,而到了1900年石油產量猛增到2000萬噸。與此同時,石油精煉廠利用冶煉原油的副產品生產煤氣、洗滌劑、塑料、合成纖維等石油化工產品,石油化學工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起來。教師講述:現在的生活中,汽車和飛機已經成為我們出行時重要的交通工具,這兩項交通工具的發明都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提出設問:(1)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交通工具方面有哪些重大發明?這些發明是以什么作為動力機的?(2)發明汽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哪一發明解決了這一問題?(3)從汽車發明到形成新興的汽車工業,哪些科學家分別作出了什么貢獻?(4)汽車和馬車、火車相比,有哪些優點?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及教材相關內容來進行解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火車和輪船。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2)發明汽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發動機問題,也就是動力問題。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汽車的動力問題。(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茨制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913年,美國企業家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汽車有新型的動力、體積小、速度快等優點。教師提出設問: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汽車,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便?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感悟?可以觀察汽車廣泛應用引起身邊的變化,去間接地感知:如果沒有汽車,短途出行不便,大量貨物的短途運輸也成了問題等。從中感悟科學技術發展推動著社會進步。教師:汽車在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幻燈片出示漫畫:引導學生觀察漫畫并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回答。教師總結: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展開辯論,各代表一方的觀點,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看待汽車工業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請同學們群策群力。如加強交通法規的制定與監管;加強城市的交通管制;提倡綠色出行;使用電動汽車等。教師過渡:人類很早就夢想像鳥兒一樣飛上藍天。在古老而又遙遠的年代,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普羅米修斯飛天盜火……這些數不清的神話和傳說,都是人類期盼升空飛翔的美好愿望和朦朧幻想。教師設問:(1)飛機與飛艇相比,有何進步?(2)飛機和火車相比,有什么優勢?學生比較后回答,教師總結:(1)飛艇體積龐大、飛行速度慢、安全性能較差;飛機體積小、靈活,飛行速度快、安全性能高。(2)飛機的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汽車和飛機的出現改變了交通結構,使人類交通進入全方位、立體發展的新時代,可以說汽車和飛機的發明開辟了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三)化學工業和新材料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和資料:諾貝爾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去世,終年63歲。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每年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方面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者。”請學生根據圖片、文字和教材P21的內容,說說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的發展情況。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9世紀60—80年代,人們已經能夠使用新方法生產堿、硫酸、人造染料等產品,而且產品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好。1867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經過多年的研究,發明了現代炸藥。后來他又研制出無煙炸藥。諾貝爾的發明在軍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1869年,美國人海厄特發明了賽璐珞的制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由此誕生。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了人造纖維,開辟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教師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幻燈片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和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材料一 1870—1900年,世界工業總產值增長了兩倍多。1870—1913年,世界貿易額增加了兩倍多。農業走向現代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機械化大農場迅速發展。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材料二 工業革命的新發展,使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勞動者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勞動條件、生活待遇得到改善。1850—1913年,英、法兩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增加了一倍。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材料三 美國鋼鐵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德國的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成為世界聞名的大壟斷公司。1904年,美國450家壟斷公司控制了美國工業生產的3/4左右。影響:促進了企業和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導致了壟斷組織的產生。通過三則材料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影響在每則材料下),然后教師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三、課堂小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氣化,特點是以電力為核心的革命。它以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中的許多突破性成果為依托,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生動體現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威力。這次工業革命發揮了更巨大、更深刻的社會改造作用。四、布置作業教學至此,敬請完成本課作業。本節課教學通過使用鼓勵學生自學,通過歷史問題的討論,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激發學生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