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新教案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知識與能力1.了解工業革命的進行與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2.掌握工業革命的進行導致勞動力結構發生的變化。3.復述工業革命后歐洲國家推廣大眾教育的史實。4.了解城市化的進程以及城市化帶來的弊端。5.說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過程與方法1.掌握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2.理解科技對人類社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3.了解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到工業化和城市化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2.認識到科技進步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體會“科技是一把雙刃劍”。3.認識到保護環境是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4.認識到環境污染是世界性問題,要樹立合作意識。重點: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難點:工業革命和人類生活、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一、導入新課世界史的輪廓是“文明人跨過地球表面,在他們的足跡所過之處留下了一片荒漠”。兩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同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什么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人類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經歷了怎樣的歷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二、講授新課(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教師提問: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什么時期?什么時期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有何影響?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回答: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教師過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觀察圖片,說出英、法、德、美四國的人口增長情況。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在1801年時,法、德兩國的人口增長較快,分別達到2735萬和2400萬。英、美兩國增長較慢,分別是889萬和530萬。到1851年時,法、德兩國人口依舊增長較快,這一時期,美國人口增長超過英國,達到2319萬人。到1881年,美國人口增長超過德、法、英三國,達到5016萬,德、法、英三國分別達到4523萬、3740萬、2597萬。到1901年,美、德、法、英四國人口數分別為7600萬、5637萬、3845萬、3253萬。到1911年,美、德、法、英四國人口數分別為9197萬、6493萬、3919萬、3607萬。從圖片可以看出,美國人口在1881年后的增長超過其他三國。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9世紀前50年,英國人口從900萬增加到1800萬。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口增長更為驚人。19世紀20年代,美國的人口約為1000萬,到1914年,人口已超過1億。教師多媒體出示資料:歷史階段農業革命前農業革命期間工業革命期間增長特征極其緩慢,人口數量少增長較快,人口數量多人口總量龐大,增長較快,人口迅速增加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歸納各個時期促進人口增長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給出答案:農業革命前農業革命期間工業革命期間原因主要從事狩獵和采集業,生產力水平極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長緩慢農業革命使生產力得到提高,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提高,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迅速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抵御各種災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斷提高,人口數量迅速增長 教師過渡:工業革命后,隨著工廠制度的確立,城市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19世紀中期以后,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教育的變化:原始社會?口耳相傳農業社會?貴族教育工業社會?大眾教育思考:工業社會教育得以普及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觀察圖片,閱讀教材P24的內容回答:工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大批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請學生說出歐洲國家推廣大眾教育的概況。學生閱讀教材P24的內容后回答:德國和法國最早建立起國家教育體系。19世紀初,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1802年,法國通過法律開設政府資助的中等學校。1870年以后,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教師過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工業化需要大量的雇傭勞動力,勞動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市,這又掀起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新運動——城市化。(二)城市化城市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觀察圖片,說出近代城市人口的變遷情況。學生結合圖片和教材P25的內容回答。教師歸納:在1750年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只有1%~2%。自18世紀中葉開始,歐美各國相繼進行工業革命,城市化才開始加速發展。在19世紀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長了70%,城市人口增長了340%,1900年的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從5.1%提高到13.3%。以英國為例,英國是世界上最先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是城市化發展最快的國家。1800年,英國城市人口比重已達20%。1851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的國家。到19世紀末,英國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到75%。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觀察圖片,說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P25的內容回答:在城市化開始時,城市通常缺乏統一的規劃。城市的環境很差。教師總結: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過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著人類社會飛速前進。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也會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觀察圖片,概括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觀察圖片,并閱讀教材P26的內容回答:環境污染。教師過渡:除了環境污染,工業革命也使貧富分化加劇。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會財富,他們日益富裕;而廣大工人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中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勞動,獲得的收入卻難以糊口,他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工業革命開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壞機器以表達自己的憤怒。隨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人的反抗斗爭日益激烈。教師歸納總結:我們應理性、科學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順應其發展,同時要具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美化我們的城市,改善我們的生活,從而建設我們更美好的家園。三、課堂小結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口迅速增長,大眾教育逐步推廣。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環境污染、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等社會問題。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我們應該在大力發展科技、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趨利避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四、布置作業教學至此,敬請完成本課作業。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教師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采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