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新教案第2課 俄國的改革知識與能力1.了解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2.了解16—19世紀俄國在歐洲、亞洲擴張的概況。過程與方法1.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對復雜的史事進行簡化、概括的能力,用辯證的方法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2.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俄國的改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俄國兩次改革的性質,認識兩次改革在本國歷史上產生的重大影響,從而理解改革對社會進步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2.認清俄國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重點:18世紀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及其歷史意義。難點:感知這兩次改革使俄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成為本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一、導入新課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曾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幾乎在同一時期,在俄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彼得一世改革。那么,這次改革對俄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俄國的近代化歷程怎樣?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二、講授新課(一)彼得一世改革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 13世紀蒙古人西征教師介紹俄羅斯統一及沙皇專制制度建立的過程: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紀晚期建立基輔羅斯。13世紀上半葉,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到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稱號,強化了專制統治。蒙古人(金帳汗國)對俄羅斯200多年的統治,使俄國帶有東方封建專制主義的色彩。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后,俄國也失去了與西歐國家經濟與文化上的有機聯系。特別是與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運動以及資本主義生產興起的西歐相比顯得落后與專制。沙皇俄國在18世紀初發生了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教師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此時(17世紀),荷蘭幾乎控制了全球貿易;英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為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材料二 17世紀,俄國的經濟完全依賴于農業,全國只有幾十個手工工場,商業幾乎全部被外國人把持。普通民眾知識貧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個人中間識字的也不超過三個。問題: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結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學生歸納后教師總結:17世紀的俄國盛行農奴制,落后于荷蘭、英國等國家。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彼得一世進行了改革。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的“人物掃描”,對彼得一世進行簡要介紹。學生介紹后,教師過渡:彼得一世從小酷愛軍事游戲,經常和外國僑民往來,受到西歐文化影響。他敢想敢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冒險精神。他曾親自操縱船只出海探險,險些墜海溺死。他假扮水手,隨使節團前往西歐各國考察,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深感興趣,并虛心學習;他又聘請外國專家、工匠和技師到俄國傳授技術。因此說彼得一世改革的成功與他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魄力是分不開的。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出示表格,總結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軍事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生活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 教師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后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馬克思材料二 俄國的歐化甚至從彼得大帝時代就開始進行了。——列寧材料三 彼得一世改革讓俄羅斯騰空而起。——普希金材料四 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普京結合四則材料,評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響。學生結合材料和教材P7、P8的內容歸納后教師總結:通過彼得一世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1700—1721年,俄國與瑞典進行戰爭。俄國獲勝,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戰爭過程中,營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的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統治下,農奴制卻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二)廢除農奴制教師幻燈片出示圖片《俄國農奴》:提出設問:19世紀中期,俄國處于什么制度統治下?面臨著怎樣的社會危機?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8的內容,了解俄國廢除農奴制的背景及原因,回答設問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19世紀中期,俄國處于沙皇專制統治下。社會危機:由于農奴制的存在,俄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所需的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受到限制。幻燈片出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圖片以及他說的一句話。具體如下:“……現行的農奴制不能一成不變,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請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19世紀中期俄國的社會狀況來加以理解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由于農奴制的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俄國在與土耳其及英法爭奪巴爾干的克里木戰爭中失敗,進一步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大大激化了社會矛盾。農奴不斷進行反抗斗爭。在這種情況下,沙皇政府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實行改革,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渡過危機;二是繼續頑固地維護農奴制,這必將導致農民自下而上地反抗,推翻沙皇統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決定自上而下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解放農奴。幻燈片出示這節課的知識重點,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知識點。在這些知識點中,目的、局限性、性質、意義相對來講比較難。要突破這些重難點,可由學生分組討論,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學習與講解,教師進行現場指導。最后由各小組將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質疑整理報告給老師,由老師進行集中處理。(1)通過俄國農奴制改革,農奴真的獲得解放了嗎?(2)如何理解亞歷山大二世進行農奴制改革的目的?(3)俄國這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嗎?(4)俄國廢除農奴制是怎樣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5)為什么說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這次改革的目的,教師可出示亞歷山大二世的一句話:“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通過學習這句話可知,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維護沙皇的專制統治。局限性、性質、意義等可參照教材的內容歸納。三、課堂小結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但農奴制進一步強化,成為俄國發展的障礙。俄國的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使俄國參與歐美新一輪的資產階級改革,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四、布置作業教學至此,敬請完成作業。史料是研究和認識歷史的依據,是“重現”歷史的基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史料,在觀點的碰撞中鍛煉學生思維、培養能力。由于受時間、教材等原因影響,講授的知識很難深化,缺乏前后聯系、比較及知識的遷移,以致學生對俄國歷史的了解較為片段化。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