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冊新教案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知識與技能了解隋的統一與滅亡;隋朝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及其作用;評價隋朝大運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辯證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運用圖像及文字資料創設教學情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勞動中體現的智慧與創造力。認同奢侈殘暴、濫用民力的統治必然迅速滅亡。了解隋的統一與滅亡。辯證、全面地對大運河的開鑿進行評價。1課時一、導入新課教師引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汴河懷古》,詩中評論的是隋朝大運河和隋煬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哪些建樹?它為什么僅存在30多年就滅亡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二、講授新課(一)隋的統一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都城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2.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制作一幅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3.“隋初經濟的繁榮”(1)隋文帝即位后,發展經濟。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稱為“開皇之治”。(2)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二)開通大運河1.大運河的開通(1)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鑿大運河?①經濟原因:加強南北交通(南糧北運)。②政治原因: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開鑿的過程605年至610年,征發幾百萬民工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700多千米。(3)讓學生看課本P3的“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記憶大運河的中心、南北端點、四段的名稱。師:同學們看“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大運河的中心、南北端點各是哪個城市?生:中心是洛陽;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達余杭(在今杭州)。師:大運河是在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的基礎上開通的。那它分為哪四段呢?生:從北往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師:連接哪五河呢?生: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師:大運河從北到南全長2700多千米,因而是古代最長的運河。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隋煬帝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呢?生:思考并回答。2.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問題一: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問題二: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教師歸納: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但是,為了開通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會矛盾。(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科舉制的誕生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開始發生變化,它很快就被勢力雄厚的門閥世族所把持。這些豪門大族世代為官,把持了所有的高官顯職。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門第出身作為品評的唯一標準,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初,還是沿襲了前朝的選官制度,但兩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詔予以廢除。2.科舉制誕生的過程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3.教師講解:科舉制的創立,重才學而輕門第,從而擴大了招攬人才的門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參加統治,適應了庶族(寒門)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選拔封建統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適應了大一統帝國的政治需要。(四)隋朝的滅亡1.引導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歸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游江南。②營建一系列重大工程:營建東洛陽、開鑿大運河。③屢次發動戰爭:三次征遼東。(逼民反)2.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3.思考隋朝滅亡的原因與教訓。三、課堂小結①581年,楊堅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②隋煬帝派人開鑿了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③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④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四、布置作業隋朝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