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教學目標 1、必備知識: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關鍵能力: 1.通過閱讀文字材料,思考、探究、合作學習,能夠從相關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學會對信息進行歸納、整理。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分析的能力 ,抽象思維能力。 3.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初步具有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科學精神: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教學難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為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局限性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觀點及區別。 四、課前準備 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在恩格斯的論述中,思維指什么、存在指什么、兩者是何種關系、又如何相互影響?不同的哲學在兩者關系的認識上有何不同?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并解決這些問題 2、新課講授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探究一:有人說哲學研究宇宙中的大問題,有人說哲學研究人生問題,也有人說哲學研究人類認識的問題。 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其中有沒有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并且把不同哲學區分開來的基本問題? 點撥: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維等,但是只有思維和存在的關糸問題是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問題:那么什么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者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呢? 點撥: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都會處理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例如,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工人做工、企業管理這些事情中,學習計劃、教學計劃、做工計劃、企業經菅管理策略等,這些屬于思維問題;而學習實際、教學實際、做工實際、企業面對的實際情況,這些則屬于存在的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 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探究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 惠子的說法屬于什么觀點?我們的思維能否反映現實世界? 點撥:按照惠子的說法,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論下去,世界上就沒有可以認識的東西了。惠子的觀點屬于不可知論。我們的思維能夠反映現實世界。 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探究三: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生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實際之間的關系,農民要面對和理耕作收獲的計劃與耕作收獲的實際之間的關系,工人要面對和處理做工的方法、步驟與做工的實際之間的關系,企業經營者要面對和處理企業經營策略、思想和計劃與企業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實際情況之間的關系,醫生要面對和處理處方與病情之間的關系。 ●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按照學習計劃學習很重要嗎?為什么?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 點撥:按照學習計劃學習很重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沒有好的學習計劃對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計劃是實現目標的藍圖。其次,制訂學習計劃,可以促使我們按照計劃機行任務,推除困唯和干擾,機行計劃是意志力的體現。再次,有利于學習習慣的養成。最后,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翠,減少時間浪費。合理的計劃安排能使我們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皙學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糸問題。學習計劃、教學計劃、耕作收獲計劃、做工方法步驟、企業經營策略等、醫生的處方,這些屬于思維,而學習實際、教學實際、耕作收獲實際、做工實際、企業面對的市場實際、患者的病情則屬于存在。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人類從事的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是要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探究四:有人認為,唯物主義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的滿足,專門迷戀于物質享受的人;唯心主義者則是追求“心靈”世界的滿足,追求遠大理想、相信社會進步的人。由此認為,唯心主義比唯物主義更高級 ◆恩格斯說:“庸人把唯物主義理解為貪吃、酗酒、娛目、肉欲、虛榮、愛財、吝嗇、貪婪、年利、投機,簡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戀著的一切齷齪行為;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德、普遍的人類愛的信仰……”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認識。 點撥:唯物主義承認存在決定思維,唯心主義承認思維決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質滿足看成唯物主義,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滿足看成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者也追求精神的滿足,唯心主義者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能在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意義上使用,如果給它們加上別的意義,就會造成混亂。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2)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3)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問題:除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否存在第三個派別呢? 點撥:在哲學史上曾出現一些所謂的二元論,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論如同一人騎二馬,是非常危險的。對思維與存在誰是本原這問題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義的,要么是唯心主義的,決不會存在第三個基本派別。事實上并不存在徹底的二元論,因為任何二元論最終都會滑向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探究五:◆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 ◆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 ◆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為始基:“水”是萬物的“始基”(泰勒斯)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試圖從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出發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氣、火土等。 b.局限性: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 探究六:17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伽森狄。它恢復了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原子論的思想,認為宇宙由原子和虛空構成,原子是永恒運動的,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是按一定次序結合的,不可分、不可滅的原子的總和。”這一思想可以說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哲學對物質的最高概括和認識成果。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爾巴赫。他是無神論者,堅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他說從事哲學研究不應以超自然的事物二以事物為出發點一,因為在自然這個圈子之外什么也不存在。自然不是別的,它是物質世界的整體,是物質事物的總和。所謂物質就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物質自身有運動能力,他獨立存在具有自身的原因。物質之所以有區別,是由于構成它們本身的物質分子配合的多樣性。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是純粹物質的東西。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b.局限性: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直接混同于物質概念,把原子的屬性等同于物質的屬性,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受力學支配的機械運動,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 探究七: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物理學領域的兩大發現。其一是放射性現象的發現,具有放射性現象的元素在放射過程中,一種元素會轉化為另一種元素。其二是電子的發現,這一發現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質單位,其中還有電子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電子可以隨著自身速度變化而變化。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質結構 3.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探究八:王守仁是我國明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嘗筑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著山中的花樹問他:“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樹在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認為心(即人的主觀意識)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說明了王陽明的什么觀點? ①主觀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探究九: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盤古開天辟地,屬于唯心主義的哪種形態? ②客觀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③比較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共同點: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都認為思維或意識是本原,認為思維決定存在,意識決定物質 評價:①進步性:對人們認識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②局限性:把人的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是錯誤的。 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 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長期存在。從派別上講,哲學史上的對立和斗爭歸根到底,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正如毛澤東所作的通俗比喻雖然存在著這樣“兩個對子”,但從獨立的基本派別上看,只能是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3、結束新課 唯心主義還有哪些經典觀點? (1)主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 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王守仁:心外無物。 陸九淵:字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 費希特: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叔本華:萬物是我們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 生活中的主觀唯心主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客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 中外“神創論”(盤古開天地、上帝創世紀)。 柏拉圖:理念論。 黑格爾:絕對觀念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朱熹: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生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8”就是發、4”就是死,喜鵲報喜、烏鴉報喪,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等決定人的命運,拜佛求神保佑自己學習進步等。 4、課堂小結 一、什么是哲學的甚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不能說是辯證關系)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2.唯物主義。 (1)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這種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唯心主義。 (1)根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四、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六、板書設計 1.2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2.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 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 ②客觀唯心主義 ③比較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4.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 課后作業 完成本課時學案及同步課時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