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課程標準: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fā)展的獨特性。學習目標: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獨特性。從時空觀念出發(fā),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權所產生的深遠意義.從家國情懷的角度,體會新中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學習重難點:中國政治的演變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發(fā)展學習過程: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臨時政府初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時間:1912年1月1日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拓展: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第六條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項之自由權……第十六條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第二十九條臨時大總統(tǒng)由參議院選舉之,總攬行政事務,。第四十八條法院以臨時大總統(tǒng)任命之法官組織之,行使司法權。第十九條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總理可以駁回總統(tǒng)的意見;總統(tǒng)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上述材料分別體現了哪些基本原則和制度?主權在民,否定君主專制;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級觀念;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⑵據此分析約法的性質?它的頒布目的是什么?有何意義?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意義:具有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意義(二)北洋政府時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黨政治(1912-1928)概念解析北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央政府。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廣義包括各國政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1.背景:辛亥革命后,專制政權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的嘗試。2.政黨政治歷程: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疖囌颈淮虤ⅰ?br/>宋教仁被殺,孫中山力主武裝討袁,國民黨發(fā)動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鎮(zhèn)壓下去。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tǒng),袁隨即解散國民黨和國會,1915年12月12日稱帝,1916年3月2日,被迫下臺,6月6日去世問題探究:政黨之爭與“宋案”材料袁世凱說:“以暴動的手段奪取政權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來爭取政權,卻厲害的多了?!?br/>1913年3月,宋教仁準備北上組閣,在上海火車站遭暴徒槍擊,傷重逝世。袁世凱聽之“愕然”,布置暗殺活動的人“窮究”為國務總理趙秉鈞?!八伟浮闭嫦喙?,全國嘩然。宋教仁死后,袁世凱說:“國民黨又少了一個講道理的人?!?br/>學生思考:袁世凱為什么要派人刺殺宋教仁?宋教仁組織國民黨和內閣,限制了袁世凱的權力。問題探究:二次革命材料宋案”成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孫中山意識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凱同時準備武力鎮(zhèn)壓革命派,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袁世凱通過“善后大借款”準備發(fā)動反革命內戰(zhàn)。國民黨人被迫應戰(zhàn),最終失敗。“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最后一站。“二次革命”失敗,標志著辛亥革命無可挽回地最后失敗了。思考二次革命的原因、影響?根本原因: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直接原因:宋教仁案發(fā)生;影響:辛亥革命最后失敗,政黨政治名存實亡。問題探究:政黨政治失敗原因材料:他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為官,因此他們并不代表什么階級。以前入朝為官的快捷方式是參加科舉;現在科舉沒有了,黨就變成科舉的代替品了。入黨做官,或組黨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這是我們社會政治大轉型還未轉完的一條大尾巴。材料:民國元年(1912)的民國有民國必須具備的條件嗎?當然沒有。在上了軌道的國家,政黨的爭權絕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內戰(zhàn)。軍隊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軍隊總服從政府,不問主政者屬于哪一黨派。但是民國初年,在我們這里,軍權就是政權。辛亥的秋天,清政府請袁世凱出來主持大政,正因為當時全國最精的北洋軍隊是忠于袁世凱的。中山先生在民國元年所以把總統(tǒng)的位置讓給袁世凱也與這個緣故有關。——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原因:受傳統(tǒng)政治文化影響較深;中國沒有形成適合代議制民主的政治環(huán)境;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操控政權,等等。(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一黨專政(1927-1949)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軍政”時期(1924年國民黨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來指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打到軍閥,實現國家的統(tǒng)一和獨立。“訓政”時期(1928年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統(tǒng)一到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tǒng)府),以“軍政”統(tǒng)一全國后,需要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yǎng)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并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憲政”時期(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tǒng)府以后),孫中山認為,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憲政”是“還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1.訓政時期(1928-1948)孫中山的理想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十四、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國民黨的現實在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付托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jiān)察五權,由國民黨政府獨攬執(zhí)行。--《訓政綱領》(1928)【課堂探究】孫中山的“訓政”理論,主要體現了怎樣的民主政治原則?《訓政綱領》反映出國民黨的“訓政”實質是什么?原則:主權在民原則。實質:一黨專政2.憲政時期(1948-1949)材料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建立總統(tǒng)府,取代國民政府,國民黨以此為其統(tǒng)治披上“憲政”的外衣。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中國憲政為何如此艱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深重;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傳統(tǒng)守舊思想根深蒂固。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qū)的制度探索(一)土地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人民共和從這里出發(f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時間: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內容: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chuàng)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二)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共產黨人的民主實驗材料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lián)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qū)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qū)行政之管理。---《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第三條凡居住在邊區(qū)境內的人民,年滿十八歲,不分階級、黨派、職業(yè)、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及文化程度的差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陜甘寧邊區(qū)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課堂探究】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義是什么?措施:設邊區(qū)政府、參議會;實施三三制原因:適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需要意義: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三)解放區(qū)人民政權的建立1.行政區(qū)(1)背景: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和解放區(qū)的日益擴大,在繼承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適合新形勢下民主制度建設。(2)措施:在解放區(qū)設置行政區(qū),在行政區(qū)設置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3)意義:解放區(qū)的民主政權建設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2.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總結:角度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史背景1927—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逐步擴大。根據地初期稱“邊區(qū)”,后期稱“解放區(qū)”解放戰(zhàn)爭期間,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變化,解放區(qū)日益擴大政權建設⑴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xù)建立起來;⑵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適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需要,設立邊區(qū)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中國共產黨采取在解放區(qū)設置行政區(qū)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東北、華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區(qū)先后建立起來制度探索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憲法大綱規(guī)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⑴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qū)政府委員由邊區(qū)參議會選舉產生;⑵在敵后抗戰(zhàn)的嚴重困難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行政區(qū)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制度蘇維埃代表制度抗日民主制度,具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大行政區(qū)制度歷史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chuàng)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這些措施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2.過程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綱領》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建立。遭到破壞:1957年以后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思想影響,“文革”十年。恢復完善:改革開放新時期1982年憲法(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新政協(xié)召開,代行人大職能1954年政協(xié)二次會議,確定政黨制度1956年八字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1982年十六字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三).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時間發(fā)展歷程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設立1949年《共同綱領》的規(guī)定1954年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1984年《民族區(qū)域自治法》2.基層群眾自治制度: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問題探究:材料一:“我們的新制度,當然放棄了舊民主主義中所謂的總統(tǒng)制、內閣制那一套陳腐的舊東西,同時我們亦不同于蘇聯(lián)及東歐各國的政權治權合一的制度。根據我們的民主集中制,中國人民把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確確實實有了一個集中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這是理論與實際一致的一種制度?!?br/>——民盟主席張瀾思考:材料一中的“新制度”指的是哪項制度?它在我國政治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地位: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材料二: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實行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在此以后它應作為獨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而繼續(xù)存在,今后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它將進一步發(fā)揮重要作用。材料三:“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材料二確立的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是什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性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材料三指出的對民主黨派的基本方針是什么?(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變化:由建國初代行人大職能,變?yōu)榻y(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由立法機構變?yōu)閰f(xié)商機構。(2)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拓展: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政體歷程:封建君主專制——資產階級共和制政體(未真正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認識:1、政治體制總的發(fā)展趨勢是由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2、民族獨立是實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3、民主政治建設必須符合國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4、在黨的領導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斷發(fā)展完善知識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