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一、教學目標必備知識: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與發展。關鍵能力:通過分析史實材料,了解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結合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增強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同。2.科學精神:明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理解社會形態更替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培養科學精神。3.公共參與:積極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共產主義奉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教學難點封建制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四、課前準備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和國際共產主義的開創者,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點撥:馬克思作為近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與其創立的以其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理論,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指明了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2、新課講授一、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一)原始社會1.圖片展示問:一提到原始社會同學們會想到什么呢?原始人是怎樣生活的?原始社會是如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呢?原始社會又是怎樣演進到奴隸社會的?閱讀教材1-3頁查找答案。2.根據學生閱讀教材情況,知識總結(1)原始社會地位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2)原始社會階段階段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特點人們主要以采集天然事物為生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人們從事物采集者變為生產者(3)生產關系特點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使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這是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二)奴隸社會探究與分享一材料: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出現了兩大地位不同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前者處于剝削者的地位,后者處于被剝削者的地位。所謂階級,就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思考:(1)最早形成的兩大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是什么?(2)什么是階級?(3)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提示:(1)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逐漸形成了兩大地位不同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前者處于剝削者地位,后者處于被剝削者地位。(2)所謂階級,就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3)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探究與分享二◆我國古籍記載,禹的兒子啟在討伐有扈氏時,強迫被俘虜的有扈氏氏族成員做放牧的奴隸,稱為“牧整”。◆據史書記載,古希臘的阿提卡半島上曾到處豎立著各種各樣的債務石碑。石碑上記錄著某年某月這塊土地抵押給某人,以及債款數額和償還期限。土地抵押完后,如果還是無法償清債務,債務人就只得把自己連同妻兒一起作抵押。結果,償還期限一到,債務來能還清,不僅土地落入貴族之手,而且債務人全家都淪為奴隸了。問題:(1)運用上述材料,說明奴隸主與奴隸產生的過程。(2)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論證“只有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現階級;只有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產生階級”。教師總結:在原始社會后期,為了維護本氏族部落的利益,不同氏族部落之間戰斗不斷,在氏族之間的戰斗中,被俘獲的人就成為勝利者剝削,奴役的對象,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和失足制度的瓦解,戰斧成為最初的努力,氏族首領則轉變為最初的奴隸主。原始社會后期,隨著時期的不斷改進和金屬工具的出現,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私有制逐漸發展并盛行,在私有制產生的過程中,由于各個家庭占有的生產資料數量不同勞動力的多少強弱家庭人口多寡不同以及受到天災人禍等影響的程度不同,氏族內部不可避免地產生貧富不均。少數占有較多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家庭就成為氏族公社中的富人,而大多數氏族成員則陷入貧困和破產,氏族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日益加劇,窮人在遇到天災人禍時不得不向富人借債,當窮人無法還清債務時,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賣為奴隸,這樣便出現了債務奴隸。戰俘奴隸與債務奴隸是奴隸的兩個主要來源。知識點睛:(1)奴隸社會的出現①階級的含義:在一定生產關系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②最早的階段: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前者處于剝削者的地位,后者處于被剝削者的地位。(2)奴隸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3)奴隸社會主要矛盾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4)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這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產生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三)封建社會材料1:在古羅馬,奴隸主把生產工具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會說話的工具”,即奴隸;第二種是“有聲的工具”或“哞哞叫的工具”,指耕牛一類;第三種是“無聲的工具”,如大車等。在奴隸主眼里,奴隸和牲畜、工具一樣,是可以任意轉讓、出租、贈送、買賣甚至殺死的。我國兩漢時期,租種豪強地主土地的佃農和為豪強地主耕作的雇農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戰亂使更多的農民被豪強地主所控制,他們不僅要為地主耕種土地,繳納地租,而且要服勞役,戰亂時則被武裝為私兵。他們不單立戶口,而附于主家戶籍,世代相襲,非自贖或主人放免不得脫籍。但是,他們又都有自己的財產,并且不像奴婢那樣可以被買賣。問題:比較上述兩段材料,說說奴隸制生產關系與封建制生產關系有什么異同。學生討論交流知識總結:兩種生產關系在本質上都是剝削制度。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相對于奴隸,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這樣,農民能夠比較自主地勞動,有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材料2:封建制生產關系下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在:鐵制農具得到廣泛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有了顯著進步,如采用體耕,輪作,選種等技術;水利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手工業有了進一分發展,冶鐵業成為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商業和城市逐漸發展起來,唐朝的長安、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被譽為封建時代的三大世界名城。問題:什么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在封建社會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封建地主階級正是憑借對土地的占有,使農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從于地主階級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此外,地主階級還利用高利貸,強迫農民交納苛捐雜稅、從事各種徭役來剝削農民。為了維護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封建國家的顯著特征是君主專制、等級森嚴。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統治,地主階級還散布封建迷信、傳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權神授”鉗制勞動人民的思想。在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兩個基本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斗爭,常常由分散的小規模的抗租抗稅運動,發展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農民戰爭。過渡: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萌生出來。(四)資本主義社會探究與分享一材料1: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進了這種發展。外國資本主義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又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材料出自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材料2:《資本論》共四卷,第一卷共分為7篇。第一篇“商品和貨幣”,闡述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第二篇“貨幣轉化為資本”,為整個剩余價值學說奠定了基礎。第三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研究了剩余價值生產的一般原理,是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最基本的部分。第四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著重分析了資本家怎樣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分析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對資本從形式上的隸屬變為實際的隸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日益加劇的過程。第五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六篇工資。第七篇“資本的積累過程。”問:(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在哪個社會?(2)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什么沒有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3)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內容。你能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方面,說明一下剩余價值學說有什么重要意義嗎?(4)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有人身自由,是否可以選擇不去資本家的工廠做工?(5)什么是剩余價值?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1)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都最初出現在封建社會內部,其產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在正常的情況下,中國的封建社會會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人侵,破壞了中國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歷史進程。(3)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靠剝削雇傭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而發家致富,這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4)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沒有生產資料,這就決定了工人受雇于資本家的命運。工人可以選擇不到某一個資本家的工廠做工,但必須去一個資本家的工廠做工。(5)剩余價值是由工人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知識總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必備條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二是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作資本。探究與分享二材料: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后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后,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思考:(1)怎樣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產生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被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人混亂。設計意圖:提示學生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尋求本質。所以從認識資本主義經濟本質角度提出問題。材料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有數據顯示,最富有的5%美國人擁有全國72%的財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深化。(1)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怎樣理解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替代是不可避免的?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問題。教師點撥:(1)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重要原因。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會加劇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和生產的過剩。(2)生產社會化主要表現為:隨著機器的大規模使用與社會分工的細化,資本主義的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性,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資本主義私有制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所有,產品也歸資本家私人所有,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完全服從于資本家個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表現。經濟危機難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階級根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可調和,階級對立無法消除,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不可避免。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最終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命運。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清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要讓學生清楚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邏輯關系,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無法消除經濟危機,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最終命運。3、結束新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就越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沒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4、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演變,學習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含義,體會了人類邁入文明的門檻的標志和原因。讓我們樹立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意識,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六、板書設計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一)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二)奴隸社會私有制產生階級產生生產關系的特點主要矛盾(三)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封建國家主要矛盾(四)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危機基本矛盾七、課后作業完成本框同步課時作業,預習下一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