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教 學 設 計 教學目標 1.通過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的事例,認識相關變法和改革的背景和影響,領會變法和改革充滿困難和挑戰(zhàn),感受中華民族具有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培養(yǎng)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的素養(yǎng)。 2.通過近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歷史背景,借助戊戌變法、清政府的“新政”、中華民國建立后的一系列改革的事例,認識戊戌變法的積極影響,探究清末和民國時期改革收效甚微的原因,培養(yǎng)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素養(yǎng)。 3.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大改革的事例,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偉大的變革,改革開放奠定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基礎,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素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古代中國的變法和改革;戊戌變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推動作用;清末新政和民國時期的改革難以成功的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改革和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深刻影響。 難點:知道改革的過程充滿困難和挑戰(zhàn);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曲折過程。 課前準備 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包干一出現(xiàn),就像“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那樣,震撼了整個神州。從小崗村開始,大包干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燃遍中華大地,喚起億萬農民洶涌澎湃的積極性。偌大的中國,在每年增加上千萬人口,減少幾百萬畝耕地的情況下,農產品供求關系居然連續(xù)保持基本平衡,一舉結束了不得溫飽的歷史,跨入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摘編自楊雍哲《大變革中的中國三農問題研究》 材料二?包產到戶這一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使得原來干部靠上面任命,生產和分配以集體為單位的管理體制失去了依托。與此同時,廣大農民在政治上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參與社會生活,享受同等的政治權利。這都使農民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熱情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關注村中事務的管理,用政治上的民主權利來保障經濟上的自主權利。1982年憲法明確規(guī)定,農村設立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87年11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正式確立了村民自治的原則及其框架。 ——摘編自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 【教師活動】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動力。從古到今,中華民族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發(fā)展進步著,我國歷史上有哪些改革?改革開放對今天的中國產生了哪些歷史性影響?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一)商鞅變法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商鞅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男女之別,大筑冀闕,營如魯衛(wèi)矣。”……秦人務實而好利,但這種價值觀僅限于個人層面。商鞅在順應這種價值觀的基礎上,把它進一步提升為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并以此價值觀為基本原則,完成了各項變法改革措施的制定……商鞅之法中,個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并且還會受到懲罰;而在戰(zhàn)爭中勇敢殺敵并取得敵首者,則會受到厚賞。商鞅這一利祿官爵皆出于兵(戰(zhàn)爭)的政策無疑起到規(guī)范人民行為的作用,增強了國家的戰(zhàn)斗力。 ——摘自邱忠來《商鞅變法與秦文化革新》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2頁第1段,并結合材料思考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與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活動】 1.商鞅變法的背景: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 (2)這一時期,兼并戰(zhàn)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xiàn)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2.商鞅變法的內容: (1)廢除井田制;(2)獎勵耕織;(3)廢除世卿世祿制;(4)獎勵軍功;(5)實行什伍連坐;(6)建立縣制等。 3.商鞅變法的影響 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fā)展,使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弱國一躍成為虎視群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tǒng)一霸業(yè)奠定了基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總結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融合進程的迅速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tǒng)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shù)民族是主流,但少數(shù)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2頁第2段,并結合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與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活動】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兩晉南北朝時期,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 (2)439年,鮮卑族政權北魏統(tǒng)一北方,長期戰(zhàn)亂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1)實行俸祿制;(2)推行均田制、三長制;(3)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王安石變法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變法態(tài)度堅決,與神宗力圖富強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慶歷新政的教訓,認為為政治國重在立法,改變時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術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議罪,唯當守法”。如果斷案不依法律,人們就會手足無措。在王安石看來,人才與法度緊密聯(lián)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雖然王變石變法沒有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其所設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編自胡昊宇《論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3頁第2段,并結合材料思考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與其有怎樣的結果。 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 (2)宋仁宗慶歷年間,大臣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但新法觸及了大地主的利益,近推行一年多; (3)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3.王安石變法的結果 (1)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 (2)但王安石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新法實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罷職,變法措施被廢止。 (四)張居正改革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封建社會后期的改革,必須打擊維護舊傳統(tǒng)舊官僚體制,才能造成社會進步的政治環(huán)境。張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個只尚空談,不辦實事的龐大腐朽的官僚集團來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著寸步難行。他不得不精簡官僚機構,裁減名實不符的官吏達官僚總數(shù)的20%—30%。對在職官員用“考成法”進行嚴格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據(jù),官吏的“用舍進退,一以功實為準”。他整頓吏治“杜絕賄門,痛懲貪墨”以達到“私門閉、公室強”。在用人和選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選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張學顏、潘季馴、王宗古、戚繼光等,對改革起了積極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傳統(tǒng)的吐故納新的范圍。 ——摘編自熊家利《十六世紀中西面對封建危機的不同改革》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3頁第3段,并結合材料思考張居正改革的背景、內容與其有怎樣的結果。 1. 張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國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紛起反抗,統(tǒng)治危機不斷加深; (2)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改革。 2. 張居正改革的內容 (1)大力整頓吏治;(2)加強官員考核;(3)裁減開支;(4)清丈土地;(5)改革稅制。 3.張居正改革的結果 (1)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tǒng)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 (2)他死后,除一條鞭法,其他挨個幾乎全部廢止。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變法 1.戊戌變法的背景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李鴻章將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局勢形容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1888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一書》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學之興,器藝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異。今海外略地已競,合而伺我,真非常之變局也……臣謂變法,則治可立待也。”呂思勉先生認為:“自西力東侵,中國人遭遇曠古未有的變局……且將數(shù)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一舉而加以顛覆。自五口通商,我國民感覺到時局的嚴重,奮起而圖改革,至此不過70年,而有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謂之不速了。”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3頁第2小節(jié)第1段內容,結合材料,思考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1)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 (2)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chuàng)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他們提倡西學,議論時政,認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主張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避免像波蘭那樣亡國的命運。 2.戊戌變法的概況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一?“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這段話出自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同時,又說明了近代社會演變過程中的質、量、度。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3頁第2小節(jié)第2段內容,思考為何說變法是大變呢?變法的內容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 (1)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2)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9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戊戌維新運動,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敗。在湖南之所以成功,因陳寶箴、黃公度(黃遵憲)等都是政治家,資望才學,為舊派所欽重,凡所措施,有條不紊,成效卓著,反對者雖叫囂咒罵,而事實俱在,不容抹殺。在北京所以失敗,因康有為、梁任公(梁啟超)等都是言論家,資望不足,口出大言,而無實際,輕舉妄動,弱點畢呈,一百日間,竟為光緒下變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緒覺悟康有為之不足恃,以駐日本欽差大臣之職予以公度,而不予有為,三詔嚴催公度攢程赴京,以圖挽救,而時機已失,京變作矣。 ——摘編自《梁啟超傳》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4頁2段,思考戊戌變法的結果怎樣?戊戌變法有什么意義? 3.評價: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在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二)清末“新政”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慈禧作為清末新政的領導者,開啟了新政改革的閘門,此時,頑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開手來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準了張之洞、袁世凱的會奏,以十年為期,廢除科舉制。廢除科舉制度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創(chuàng)舉。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xù)一千多年,歷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都以科舉考試為重要途徑,可以說廢除科舉制度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它體現(xiàn)了清政府改革的決心。當立憲派向慈禧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時,也得到了慈禧的積極回應,雖然慈禧準備實行的立憲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憲政體,但是,對于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體制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摘編自杜以同等《論慈禧的改革與守舊》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3段,思考為什么頑固派的抵抗非常微弱呢?改革的內容是什么呢?該如何評價它呢? 1.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 2.概況: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內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yè)等。 3.評價: (1)積極性: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局限性: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fā)了。 (三)其他改革措施 1.概況:中華民國建立后,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xù)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 2.結果: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xiàn)實質上的統(tǒng)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5頁第2段,思考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什么? (1)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5頁第3段,思考改革開放前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嚴重曲折? (2)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曲折:1956年,以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xiàn)了嚴重曲折。但這一時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yǎng)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2.改革開放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5頁第4段、26頁第1、2段,分析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如何起步和深入發(fā)展的? (1)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過程: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提出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④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共十九大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總體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yōu)越性充分展現(xiàn)。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6頁第3段,看看黨和國家推進了哪些重大改革事件? (2)改革開放中的重大改革事項:從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取消農業(yè)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qū)、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27頁第2段,思考改革開放有怎樣的意義? (3)改革開放的意義: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4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課后總結 板書設計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一、中國古代重要變法和改革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