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況,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出現、階級分化、國家的出現,夏商周的政治與經濟等內容,認識每個時期社會生產生活狀況、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主義的觀點。 時空觀念:通過學習石器時代古人類的時空分布、早期國家的出現、夏商周的演變歷程,了解原始人類、早期國家的發展演變歷程,知道我國原始人類空間分布的特點、早期國家的統治區域以及社會發展特征。 史料實證:通過對原始人類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實史料的學習分析,掌握史料分類、分析、運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認識階級、國家出現的歷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類的途徑與方法。 歷史解釋:通過學習原始人類的分布、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部落、國家、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國人暴動”、青銅時代等歷史現象和歷史概念,正確分析認識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的一般規律,客觀定位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 5.家國情懷:通過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學習,感受中華文明的多源性,認識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發展脈絡。知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對夏商周政治經濟文化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國家之一,借以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形成對祖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存。 2.夏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國人暴動”。 難點: 1.認識我國古人類在人類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3.認識“國人暴動”的作用。 課前準備 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965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的一個小山坡上,挖掘到兩顆古人類門齒化石。這種形狀的牙齒,在人類學中被稱為鏟形門齒。”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閱讀課本并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思考中國早期人類分布有哪些基本特點? 【新課講授】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師】閱讀課本找出舊石器時代的特征、代表、生活狀況。 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為生產工具。 (2)代表:元謀人、北京人。 (3)生活狀況: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 【師】恩格斯說過“會使用火是人類與自然界斗爭的第一個偉大勝利。”同學們思考學會使用火有什么意義? 【生】1.燒烤食物,防寒照明,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促進了原始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師】觀察《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閱讀教材學習新石器時代的特征、主要文化遺存,完成下列表格內容。 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時間 文化遺存 表現 總體特征 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粟 (1)生產工具;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 (2)生活狀況: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3)分布特點:文化遺存多,且分布廣泛。 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 距今約5000年 龍山文化 黑陶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出現祭壇和神廟 【師】原始社會經歷了哪三個階段?發展狀況如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 3.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階段 階段 時代 發展狀況 原始人群 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產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師】其中母系氏族社會是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著氏族的領導權。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開始出現。 二、從部落到國家 1.部落——三皇五帝時代 (1)三皇時代: 【師】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三皇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因此神話色彩濃重。 五帝時代 【師】傳說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黃帝,是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他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 【師】五帝中最后兩位堯、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 【師】什么是“萬邦時代”? 【生】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師】舜以后,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禪讓,成為聯盟首領。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夏朝建立的時間及統治措施。 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 (2)政治 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師】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 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師】請同學們思考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 教師解答:根據《史記》的記載禪讓制在禹的時代任有很大影響,禹不能明確把王位傳給啟;根據《戰國策》中關于啟與益的沖突,說明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過程復雜曲折,非一帆風順。 ②夏王是最高統治者。 ③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④夏朝對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區之外的地方實行間接統治。 【師】此外通過閱讀“歷史縱橫”學習夏商時期的歷法。 夏商時期,人們對天文、星象有一定認識。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到商朝,夏歷改進為殷歷。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 (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夏桀,夏朝滅亡。 三、商和西周 1.商 (1)建立: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 【師】史書中有很多關于商朝的記載,得到了考古發掘的驗證,據載,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最后定都與殷,所以商朝也成殷朝。 (2)文化: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現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經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 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 【師】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茲中國”。這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4)政治 ①商朝國家機構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 ②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師】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 老師解答:1.商朝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較低,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2.商王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方國和部族實行直接控制。因此,內外服制是商朝實現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 ③疆域四至: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 【師】商朝晚期,社會矛盾尖銳。最后一個王紂,修建許多宮殿苑囿,終日飲酒作樂,生活腐朽,還作炮烙之刑殘害臣民,引起共憤。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領周武王,率眾伐紂,雙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開激戰。紂王臨時湊集的奴隸陣前倒戈,引導周軍攻進商都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 (1)沿革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鎬京。 【師】“共和行政”的背景和含義是什么? 【生】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 ③滅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師】閱讀教材學習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作用以及二者關系。 政治: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 制度 主要內容 作用 二者關系 分封制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補充,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 宗法制 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體系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師】思考大宗和小宗的關系。 【生】大宗和小宗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3.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 (1)農業 ①地位:是主要生產部門。 ②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基本實行井田制。 【師】“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中說的是什么制度? 【生】井田制 【師】井田制的含義是什么? 【生】歷史文獻中所說的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規則,有溝渠灌溉、道路疆界劃分,形似“井”字而得名。 ③灌溉:有溝渠灌溉。 ④農具: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 (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課后總結 本課主要學習了石器時代我國遠古人類的分布及其生活狀況,堯舜禹時代、夏商周時期的史實。遠古人類主要有舊石器時代的元謀人、北京人,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等。這些早期古人類的遺址,說明我國是人類起源地之一,也奠定了我國古文化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堯舜禹時期是我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時期,商朝是發展時期,西周是繁榮時期,東周是瓦解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發展為我國的歷史發展奠定了基礎,初步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中國這一概念也已出現。 板書設計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從部落到國家 商和西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