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學習西漢“與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義,掌握西漢為鞏固統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從東漢的興衰認識到朝代更迭的歷史規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辯證的看待兩漢取得的成就與滅亡的原因。 2.時空觀念:正確認識兩漢所處的時代背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看待兩漢時期采取的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 3.史料證實:在本課的教學中,大量充分地運用了史料,讓學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又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 4.歷史解釋:從圖片和文字資料中提取關鍵的信息。在了解基本歷史史實的前提之下學會歸納升華。學會對歷史進行解釋,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深層次的內涵。 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本課,學生增強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感,理解國家興表存亡的歷史規律。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上的鞏固措施。 2.難點:兩漢衰亡的歷史原因。 課前準備 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PPT展示漢武帝圖片進而導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 【教師活動】PPT展示漢高祖劉邦的圖片。 (1)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立漢朝,定都長安。 【教師活動】講解漢初為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分別講解漢承秦制,郡國并行制的內容。 (2)制度:①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下了隱患。 (3)七國之亂:漢景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七國叛亂。 2.“文景之治” 【教師活動】PPT展示文字材料: 史料 楚漢戰爭中獲勝的劉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漢初立,社會殘破,連為皇帝套馬拉車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將相大臣有時只能乘牛車出行。曲逆城原有三萬多戶,戰后只剩下五千戶。當時經濟之凋敝,可見一斑。圖為西漢時期的駟馬安車,安車是當時的一種坐乘車,常駕四匹馬。 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當時的社會情況。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提問,應對這樣的社會情況,統治者采取了哪些舉措?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 ①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②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教師活動】分別解釋舉措內容;闡述“文景之治”的解釋。 (2)結果:經濟得到明顯恢復,社會穩定。 二、西漢的強盛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填寫學案上的表格,找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舉措。 政治 頒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加強皇權,削弱了丞相權力 確立察舉制為新官吏選拔制度 選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對鞏固統治、促進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監察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 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經濟 改革幣制 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實行鹽鐵官營 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推行均輸平準 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 思想 接受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 確立儒學獨尊地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公元前136年,設五經博士 穩固邊疆 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加強管理 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逐漸形成“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外聯系與交往 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更加有效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填寫學案。 【教師活動】分別闡述 1.PPT展示漢武帝圖片,解釋“推恩令”。 推恩令: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后分封。 2.PPT展示中朝外朝結構圖,解釋中朝、外朝的內容 “中朝”: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 “外朝”:外朝是指屬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 3.察舉制 PPT這是察舉制圖片及史料,使學生進行史料探究。 材料 察舉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國守相向皇帝推薦各郡國能夠擔任官職的人才漢武帝時孝廉一科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舉孝廉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是學通行修,熟知經書;三是明習法令,善于決獄;四是頭腦清楚,才干出眾。察舉制舉薦的范圄也逐漸擴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后,由政府量才錄用。隨著考試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發展成“科舉制”。 提問:根據材料,分析察舉制有何特點?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并回答。 答案提示: 特點:由地方向中央推薦自下而上;重視道德品行、才能;儒學為主儒、法并用;選官范圍擴大;考試成為重要環節。 4.刺史制度 【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 材料 “刺史”即剌舉不法之人。(漢)武帝時稱部刺史,全國劃分為十三個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千個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終返京奏報;其沒有常設的辦事機構,走到哪里便臨時設“治所”或“所止理事處”。作為中央政府派逢的監察特使。其具體職責從一開始就有明文規定,即“六條問事”。對于郡國諸侯王的行為一經查岀有違法之處,便可奏報皇帝;其不察小吏,專察大吏,不光舉劾奏報,還可以貶退大吏。刺史受中夾御史中丞直接管轄,地位并不高。屬下大夫,待遇也不豐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監察的對象卻遠遠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監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當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職位)。 思考:指出漢武帝時部刺史的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 官卑而權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轄;職責有明文規定;無常設辦事機構;每年分部巡視督察;專察大吏。 5.改革幣制PPT展示史料 材料 漢初仍使用秦制半兩錢(重12銖),由于民間私鑄,以致出現英錢(重3銖)。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錢,也就是一些人將秦半兩錢剪下錢上的一圈青銅,七到八個半兩錢就可剪下12銖青銅,市場混亂物價飛漲。為此,漢武帝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詔令各郡國鑄行“元狩五銖錢”,但各郡囯所鑄五銖錢郤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晩越粗劣。本來漢武帝改鑄五鐵錢的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但各郡國官吏習慣難改,依舊中飽私愛。元鼎二年,漢武帝詔令收回各郡國的鑄幣權,中央政府安排在長安上林苑統一鑄造。漢代五銖錢重量準確,錢文秀麗,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使用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銅錢。 提問:分析漢武帝時期改革幣制的背景和內容。 【學生活動】閱讀史料,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 背景:貨幣制度混亂,私鑄錢現象十分嚴重;通貨膨脹影響民生;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內容:從重立法,私鑄錢者死罪;收回地方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6.鹽鐵官營PPT展示史料: 材料 漢武帝時期,由于財政危機,國家取消行之已久的鹽鐵特許制度,由政府自行經營鹽鐵。其時,王國問題已經解決,山海資源的壟斷權已全部收歸朝廷。實行鹽鐵官營,國家不僅占有了鹽鐵商人的利潤,而且把農民對鹽鐵的消費納入了國家的財政市場。國家一旦控制了鹽鐵,大量為豪族地主所隱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價食官鹽、用官鐵,等于是在向國家交稅。“天下之利”盡由國家掌握,將商人排斥于流通領域之外,本質上是國家通過商業獨占以榨取農業賦稅的一種方式。 提問: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的背景和作用。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 背景:出現財政危機;國家壟斷財政市場之利的條件成熟。 作用:打擊了商人和豪強勢力;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對農民的控制。 【教師活動】PPT展示圖片,請同學們分析鹽鐵官營的弊端。 材料 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邊鄙……先帝(武帝)衰邊人之久感苦……(國家)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邊費。縣官(政府)鼓鑄鐵器……民用純弊,劉草不痛,鹽鐵價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農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學生活動】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造成民用產品質劣、價高,不利于百姓的生產生活。 7.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PT展示史料 董仲舒詳細敘說了“尊崇儒術”的理由: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教師活動】重點講解漢武帝時期在民族關系及對外關系上的管理。 三、東漢的興衰 1.王葬政權—西漢滅亡 【教師活動】教師講述。 (1)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役沉重,社會動蕩。 (2)建立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3)滅亡: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實際,激化社會矛盾。②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王葬政權被推翻。 2.光武中興 (1)背景 ①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②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光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2)措施 ①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處貪污腐敗。 ②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牌。 ③思想上:重視儒學。 (3)結果: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 3.東漢衰亡 【教師活動】提問:導致東漢走向衰敗的原因有哪些,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回答,教師總結歸納。 答案提示: ①政治上: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 黨錮之禍: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宮員和士人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評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 ②經濟上: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2)過程 ①184年,張角創立“太平道”發動起義起義軍稱“黃巾軍”。 ②黃中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③地方長官越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教師活動】黃巾起義有何特點,有何意義?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特點:①有組織,有準備;②利用宗教組織發動起義。 意義:黃巾起義動播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四、兩漢的文化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找出兩漢的文化成就。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分條概述。 1.史學成就 (1)西漢司馬遷《史記》 ①內容:敘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 ②地位: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東漢班固《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文學成就 (1)漢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詩:樂府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稱為樂府詩,其中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3)五言詩: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學案的表格。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表格。 【教師活動】重點講解造紙術,請同學們思考,與竹木簡和帛相比,紙的長處是什么? 【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 答案提示: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造價低廉。 3.科技成就 類別 代表 作用/地位 醫學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 中國古代第一部醫藥學專著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華佗“麻沸散” —— 數學 《九章算術》 在中國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髀算經》 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科技 改進造紙術 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張衡地動儀 測定地震方位 農業 《汜勝之書》 一本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本農書 【教師活動】兩漢時期,科技發展迅速,很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思考:兩漢時期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總結原因。 答案提示: 1.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經濟上:經濟發達,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政策上:統治者重視,大興太學,形成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提高了文化素質 4.民族關系上:相對穩定,交流頻繁,互通有無; 5.對外關系上:交流頻繁,相互學習; 6.個人因素:歷史人物的個人努力,也是文化繁榮的重要因素。 課后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漢王朝的強大。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鞏固,疆域進一步拓展;經濟上,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光武中興”等盛世景象;對外交通發達,“絲綢之路”開通;文化上成就輝煌,史學巨著《史記》問世,造紙術名揚四海。總之,漢王朝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二、西漢的強盛 三、東漢的興衰 四、兩漢的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