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明清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 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康雍乾時期奏折制度的形成、軍機處的設立和對思想文化的控制,理解這一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及中央集權治理體系的完善。 通過了解清朝版圖的邊境所至以及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具體舉措,探究清朝處理民族事務、治理國土的特點。 與同時期世界發展潮流進行對比,揭示清朝鼎盛下出現危機的本質,認識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學習重難點: 重點: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奠定的相關舉措 難點:認識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與疆域奠定之間的關系 學習過程: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材料: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實錄》 閱讀教材歸納“皇祖、皇考”如何做到乾綱獨斷,獨攬大權? 奏折制度 6985493395)含義: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 (2)特點及其影響 材料一: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建立密折制度。它是一種大臣向皇帝直接陳奏機要密事,奏文直接遞送皇帝,不再經過內閣轉呈,而皇帝的批示也直接下達奏事大臣。 ——李治亭主編《清史》 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上諭:“朕為國為民,宵旰勤勞,亦屬分內掌事,此外所不得聞者,常令各該將軍、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官因請安折內附陳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隱,此于國計民生,大有裨益也。” ——《清圣祖實錄》 特點:迅速,機密,直接,廣泛 作用:決策效率提高,對官僚機構控制強化 設立軍機處 材料: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性質:輔佐皇帝的中樞秘書機構 影響:軍機處的設立標志清朝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3.對思想文化的控制 乾隆曾標榜自己“從未以語言文字責人”,然乾隆一朝有案可查的文字獄即高達130余起,因之被處死的達160余人,其中凌遲處死的22人。 ——張研《清史十五講》 影響:禁錮思想、摧殘文化 疆域的奠定 (一)措施 16510116840 閱讀材料78-79歸納清政府如何固疆拓土的? 統一臺灣 (1)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后裔。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收復東北失地 ①組織雅克薩之戰,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 ②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加強對西北管轄 (1)軍事平叛 ①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 ②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2)設立機構 ①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②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管轄西藏地區 (1)清初,清政府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調整中央機構和政策,促進民族團結 (1)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2)因地制宜管理邊疆地區,尊重各民族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 (二)、清朝疆域 1.疆域范圍:清朝中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2.地方行政管理 ①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 ②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三)特點: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習俗信仰 (四)清朝國家疆域奠定的意義: 1、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 2、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管理,鞏固了邊防,開發了邊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3、促進了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交融。 4、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統治危機的初顯 1.原因 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清朝統治危機初顯的原因? 年代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人) 1650 1-1.5 8 6-4 1750 2-2.5 8 4.5-3.6 1850 4.1 12 2.95 原因1:人口急劇增加,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庸庵全集》記錄和珅被查抄的部分家產有:房屋3000間,田地8000頃,銀鋪42處,當鋪75處,赤金60000兩,大金元寶100個(1000兩一個),小銀元寶56600個(100兩一個),銀錠900萬個,洋錢58000元,一米以上的珊瑚樹11支……和珅貪賄財物合人民幣約1620—1800億元之間。 原因2: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 乾隆末年、嘉慶初年震動全國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可以看作人口壓力與社會危機的一個標志……這場斗爭……持續九年,蔓延湖北、陜西、四川、河南、甘肅五省……清朝政府調動了十六個省的軍隊,耗費軍費2億兩白銀,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從此由盛轉衰。 原因3: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發 2表現 康乾盛世后期,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19世紀前期。嘉慶、道光統治時期,衰象更為明顯。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今爾國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即在廣東貿易者亦不僅爾英吉利一國,若俱紛紛效尤,以難行之事妄行干瀆,豈能曲徇所請? ——《清高宗實錄》 原因4:閉關自守(閉關鎖國) 小結:明清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的發展 6413597790 清朝在封閉中走向衰落,西方在開發中走向近代。 材料:我們說康乾時代“為前代所不及,這是就歷史的縱向比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績作橫向的考蔡,即放到當時世界范圍中,與歐美國家相比較,那就會呈現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圖景”。 ——戴逸《論乾隆》 清王朝的“盛”和“衰”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啟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總體框架 9144009842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