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7600010312400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教案】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熟練掌握明朝建立、滅亡,清軍入關的基本史實。明朝建立后君主專制加強、海疆管理、邊疆管理的基本史實。 2、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對比明清時期中外發展的不同趨勢,理解明清時期開始落后世界。 3、讓學生熟練掌握明朝時期管理邊疆地區的措施,體會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趨勢。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難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程概況:學生在初中已初步學習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具備一定的史實基礎。課標對教學的要求基本定位在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上,這就要求我們將教學的思路指向聚集在學生的如何建構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以及學生在認識歷史過程中如何使自己的歷史學科素養得到發展。 【重難點“精講”】 一、整體感知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本課的導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早年經歷,由此引入第一目錄開始部分明朝建立的相關內容。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而成為統一王朝開國君主,這樣的經歷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教材配圖是安葬朱元章父母的鳳陽明皇陵。 本課在邏輯關系上采取先內后外的原則。第一目錄講明朝的內政,以專制強化為重點。第二、三目錄講明朝的邊疆問題和外部環境,其中先講沿海,再講內陸。第三目錄講內陸邊疆的時候,順便帶出清朝建立、明朝滅亡和清軍入關,從而結束全課。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1)廢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加強皇權。 ②影響:這一舉措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2)設立內閣制度 ①原因:宰相廢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 ②設立:明成祖時。 ③權力: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 (3)宦官專權的出現 ①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現:獲得協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 【溫馨提示】明中后期閣臣權力出現膨脹的現象,并且還有伴隨而來的太監亂政問題,說明明朝的內閣制度不是一種理想的輔政制度。清朝的探索相對比較成功,其輔政機關實行的是內閣和軍機處并行的雙軌制,重要的事務由皇帝在軍機處的協助下完成,一般事務由內閣來處理。這樣既照顧到事情的輕重緩急,又分散了中央權力,二者相互牽制,保證君主集權。 三、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1)鄭和下西洋 1.概況: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7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2.評價 (1)積極: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 (2)消極: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 (2)戚繼光抗倭 1.背景: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 2.結果:在抗倭斗爭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 (3)歐洲殖民侵略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表現 (1)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 (2)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 【溫馨提示】明朝對內可以簡單歸納為:傳統制度的新變化,例如上個問題中講到的的廢除丞相制度就屬于傳統制度的新變化。對外可以簡單歸納為:新挑戰的傳統應對,例如,面臨海外貿易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新的挑戰,明朝依然采用傳統的應對方式——抗倭、海禁而不是積極順應世界潮流,當然也就開始顯現出逐步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的跡象。 四、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1.明蒙關系 (1)元朝滅亡后,草原上蒙古人逐漸形成了韃靼和瓦剌,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 (2)瓦剌還曾俘獲了明英宗。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2.經略西藏 (1)封授給當地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2)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 (3)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 3.招撫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4.明清易代 (1)清朝建立 ①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③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2)明清易代 ①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 ②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遷都北京。 ③經過20多年的戰斗,清軍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 【溫馨提示】 1、邊疆問題可以按照方位敘述,增強地理空間概念,強調版圖的奠定;重點在于闡釋明朝與他們的關系,如和議、封授、設機構管理等。 2、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同時,君主專制下的土地兼并問題,也導致了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順勢爆發并推翻了明朝。利用明朝內亂的有利時機,清軍入關并再一次統一了全國。 【知識拓展】 1、明朝內閣制的特點 信息提取:秦朝設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職,而明代的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機關。 2、中國古代皇權的發展趨勢圖 【教后反思】 教材重點講解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側重于問題層面。教師課后可以適當地補充這一時期中外經濟發展概況。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全面看待此時世界時代潮流的變化對明朝的影響,進而理解其內部外部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