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1.了解清朝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 2.通過了解清朝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3.通過了解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學情分析】 對于清朝康雍乾這段歷史,學生課前便通過大量影視劇有所了解,所以興趣較濃,但一些相關認識卻往往會被影視劇的戲說所誤導。本課內容從君主專制、經略邊疆和清朝統治危機三方面入手,內容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并使得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認識原原本本的康雍乾這段歷史。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分析相關史料,準確簡述清朝君主專制進一步發展的表現,歸納其特點。 2.運用地圖學案整合時空觀念,結合教材梳理清朝前期治理邊疆措施,并概括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3.通過觀看《工業革命》視頻、閱讀史料,理解中國社會蘊含危機的原因和表現,在討論中生發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重點、難點】 重點:清朝君主專制的表現和特點;清朝前期邊疆政策。 難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重要意義;中國社會面臨危機的原因。 【設計說明】 1.君主專制發展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的一個重要內容,清朝時期君主專制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需要了解其表現和特點。 ????2.在掌握清朝前期邊疆政策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南海諸島、臺灣及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自古就是中國版圖一部分,從而充分掌握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因而將此列為難點。 3.清朝后期中國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既包括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也包括國內矛盾的激化,分析這兩部分具體原因形成則作為本課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明、清君主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明朝君主專制表現和特點。 教師:繼明朝之后,清朝君主專制發展到新高度 教師展示教材83頁材料: 當時人這樣形容皇權籠罩下的政治氣氛: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憂勤之圣,下無翼贊之賢…… ——齊周華《名山藏副本》附錄《唐孫鎬討諸葛際盛檄文》 師:這段材料反映了怎樣的君臣關系呢?會出現什么問題呢? 生:讀材料、思考、交流 (皇帝專權,臣子附和,出現了一人獨裁專制的局面) 師:這種局面怎樣形成的呢?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趣味閱讀,激發疑問,引發興趣。 二、新課講解: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長達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為了加強君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這三代皇帝都以勤政著稱,他們開拓了清朝百年的鼎盛時期。他們是怎樣經略邊疆的呢? (二)疆域的奠定 ????(1)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明朝時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措施及倭寇、西方殖民者對中國沿海騷擾情況 (2)將學生分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兩個小組,結合學案中的清朝版圖梳理概括清朝中央對少數民族、鞏固邊疆的措施。 (3)小組派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師追問:清朝統治者對邊疆的管轄有幾種方法?體現了什么特點? 直接設置機構管轄,如臺灣、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蒙古;任用當地領袖與中央設置機構共同管轄。感受其靈活的管轄方式。 教師總結:讓學生熟識教材86頁中國版圖的“四至”領土范圍,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臺灣、澎湖列島及釣魚島等自古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 教師展示唐朝、明朝、清朝疆土圖,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王朝的疆域,探討有什么變化? 生:觀察探討。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三朝疆域,體會明清兩朝奠定了中國的現代版圖。 (教師過渡):康乾盛世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由盛轉衰,孕育著危機。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1.奏折制度 教師:學生看教材84頁學思之窗提供的“雍正帝批閱過的奏折”圖片,提出問題 大家猜一下,奏折中哪部分是大臣的字跡,哪是皇帝的批復? 其他人會知道奏折內容嗎? 學生猜測、交流 師:紅字為皇帝批復,黑字是大臣所寫。 展示故宮精品文物——奏折匣 ????師介紹:匣上有兩道鎖,而鑰匙只有皇帝和上奏折的大臣本人持有。大臣會不定期地將一些重要情況寫成奏折裝入密匣,直接送到宮中,由皇帝親自拆閱?;实鄣呐居弥旃P批于折后,再重新密封,發還給原奏人。 師:組織學生思考后交流 (1)奏折制度的特點 ????(2)奏折制度的影響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相應問題 特點:迅速、機密 影響:通過奏折制度,皇帝能夠更直接、多渠道地了解下情,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也大為強化。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故宮文物,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在問題引導下理解奏折制度的私密與迅速。 導語 師:通過奏折,皇帝可以更廣泛便捷的獲取信息, 此外,還設立了一個中樞機構。 2.中樞機構變化 師展示軍機處圖片。 師提出問題:軍機處設在哪里? 生:皇宮內(皇帝寢宮旁邊) 師:為什么設在皇帝寢宮旁邊? 生:猜測用意。(便于聯系、便于皇帝直接控制) 師展示課外材料: 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 教師:這段材料反映了軍機大臣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學生:閱讀材料,交流。 軍機大臣只負責起草或處理機要文字,不能參與決策。 師:誰來決策? 生:皇帝。 設計意圖:通過軍機處所處位置、大臣職能幫助學生理解軍機處的設立反映了清朝中樞秘書機構的變化,軍機處皇權服務的秘書機構。 3.控制思想文化 導語:除了嚴密控制政權外,清朝統治者還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的控制。 師展示:“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 師追問:你們覺得這首詩怎么樣?有問題嗎? 生:答 師:上面的兩句詩是雍正帝時的一位進士寫的,他被斬首。 教師:雍正帝認為這是首反詩,覺得這里的“明月”指的是明朝,“清風”諷刺的是清朝。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據統計: 設計意圖:通過詩句內容的品讀與后果的探討,了解清朝統治者對詩文的望文生義,通過數量統計表感受這一時期思想文化控制的嚴酷。 (教師過渡):教材通過奏折制度、中樞機構變化和加強思想控制三個方面展現了清朝君主專制的新發展 (三)統治危機的孕育 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 一組: 教師展示教材87頁材料: 天理教攻打皇宮被鎮壓后,嘉慶帝下《罪己詔》通告全國。其中說: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舌弊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清仁宗實錄》卷274 教師:材料記載了清朝的哪一事件? 生:天理教攻打皇宮 師:清朝皇帝認為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循怠玩”、悠忽為政 師追問:請閱讀教材,清朝統治時期還有沒有類似的事件發生? 生:早在乾隆后期,就有白蓮教起義,持續10年。 師:請結合教材,從人口、資源、政治、經濟等角度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合作討論,發現清朝此時人口壓力增大、土地資源危機日益顯露、貧富矛盾激化等。 二組: 師展示圖片史料: 英國工業革命中瓦特與蒸汽機的圖片;清代小農經濟圖片 導學案展示三段課外材料: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由前駐俄公使、孟加拉總督馬戛爾尼率領的由科學家、作家、醫官及衛隊等90人組成的使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畫等600箱禮品 ,乘船自樸次茅斯啟程 。使團帶有英王慶賀乾隆帝83歲壽辰的信函和國書。 英方在信函中說,英國國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 ????????????????????????????????——摘編自《清史編年》等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梁廷楠:《粵海關志》卷23 師:這一時期中英互贈禮品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什么問題?中國面對英國擴大貿易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 生:思考、交流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 從廣州十三行的只能課件清朝對外貿易進行嚴格控制;而閉關鎖國和妄自尊大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師:綜合兩個小組的發言,同學們請思考一個問題,在康雍乾盛世百年的后期,清朝面臨著哪些危機?帶來了哪些影響? 生:交流 中國“閉關鎖國”盲目自大,沒有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沒有很好解決國內外統治危機,為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埋下了隱患。 設計意圖:通過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和人口激增帶來的問題,幫助學生體會到來自清朝內部的統治危機。通過雙方禮品的不同,幫助學生認識到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近代科技已經起步,而清朝仍停留于小農經濟的范疇,體會到不進則退的時代危機。 三、本課小結: 學生結合板書和所學知識予以總結:康雍乾時期,清朝出現國力鼎盛局面,君主專制發展到新高度,地方上采取了一系列少數民族措施和鞏固邊疆的措施,通過學生梳理與合作學習,使得學生認識到這對于現代中國版圖的奠定意義重大。由于英國等西方列強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明朝起便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殖民活動,而國內人口壓力,土地資源危機、貧富矛盾等則造成了國內統治危機。學生通過梳理清朝面臨外部和國內的統治危機,初步掌握分析對比的學習方法,并認識到當時世界發展的潮流。 四、拓展作業設計 課后思考:如果康雍乾三世的帝王順應潮流,積極進行政策調整和改革,以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才資源,我們能不能迅速趕超西方? 《哈佛中國史: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 《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中華帝國的衰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優點: 1、知識梳理得當。本課內容結構比較規整,因而采取層層遞進的結構引導學生理清本課脈絡,梳理出課中內在主線,有助于學生形成本課知識的完整體系和整體認知。特別是關于中國版圖奠定這一知識點,著重強調時空觀念,既能有條不紊理清中央對地方治理措施,也培養了學生時空觀念的學科素養。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探究優勢。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必須是學生動起來的課堂,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分析史料、小組討論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梳理清朝經略邊疆的措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過歷代疆域對比認識中國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再如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材料方式了解清朝君主專制特點及統治危機的原因及表現,助于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歷史信息,掌握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3、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運用圖片、視頻、史料、微課等多角度素材和資源,有助于學生接近歷史,更加直觀直白的理解和解釋清朝面臨的危機。同時,向學生推薦歷史讀物,通過著作導讀方式深化學生對盛世與危機的認識與理解,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對歷史的敬畏與使命感。之后,還可以盡可能多的選用貼近學生的博物館資源,網上資源等多種形式來創設歷史情境,將學生帶入歷史殿堂。 不足: 1、本課教學我展示的材料比較多,現在反思選取展示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授課中反而有個別學生出現了視覺和思維疲勞現象,因而在之后教學中不應該盲目堆積各種材料,應該做到材料展示量適中,能夠集中反映該掌握的知識。 2、每一個教學環節過后,我都會給予學生一定教學評價,但是生生評價便略有欠缺,這一點需格外注意,這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評價能力和形成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過程,之后課上應鼓勵學生多互相合作、討論和大膽互相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