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課程標準】新: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舊: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八單元第3課。本課共4目,分別是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全面內戰的爆發,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這一目共4段,第1段介紹國共兩黨不同的建國方針,第2段介紹毛澤東接受蔣介石電邀赴重慶談判,第3段介紹重慶談判的內容,第4段介紹政協的召開及其遭到破壞。全面內戰的爆發共4段,第1段介紹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第2段介紹國民黨的優勢,第3段介紹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第4段介紹國民黨重點進攻被粉碎。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共3段,第1段介紹國統區惡性通貨膨脹,第2段介紹國民黨統治下民不聊生,第3段介紹國民黨召開偽國民大會,通過偽憲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共9段,第1段介紹解放區的土改,第2段介紹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第3段介紹三大戰役,第4段介紹三大戰役的意義,第5段介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第6段介紹國共北平談判及破裂,第7段介紹渡江戰役,第8段介紹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第9段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本課內容集中在部編初中新教材八上23-24課。【教學研究綜述】這節課只是內容表述與老教材略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近幾年關于這一這一課教學研究成果還是比較多的,比較突出的有沈為慧《歷史前后的推手:“解放戰爭”教學設計》;郭富斌、張艷《歷史的反差與反思:對“人民解放戰爭”的教學思考》等文章。關于這節課的教學主題,沈為慧老師是從歷史合力的角度引導學生探求影響解放戰爭的歷史因素63,郭富斌老師主張“跳出傳統的政治宣傳、道德評價和史詩般的戰爭場景,站在時代的高度,更準確地認識我們民族的一些特性,把理性的思考真正融入教學中,以一種反思和反省的心態來審視這場爆發于上世紀40年代的中國內戰。”64卞姍姍老師主張“內戰沒有贏家”,認為本課的主題應該是“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中汲取避免戰爭的智慧”65,李鋼輝老師等也將教學立意確定為一個“和”字,主張“圍繞主題的戰,落腳于立意的和,在戰、和的交織中讓學生感悟和平的不易與和諧的可貴,認識到戰最終還是為了和”66。陳杰老師表示不完全贊同李翰老師等人認為“內戰是同胞之間的廝殺,同胞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骨肉,內戰沒有贏家”的觀點,他主張“人性、人道、博愛固然是人類應遵守的共同準則,但脫離時代背景評價過去發生的事,就歷史教學來說,是不能回歸歷史的本來面目的”。“如果教育我們的學生都去這樣(內戰沒有贏家)認識那次戰爭。是對歷史的無知。是對出生入死的那一代人精神上的褻瀆,是對未來的不負責”。認為“內戰沒有贏家”,其本質是史觀認識上的偏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做出結論,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對高中生來說,歷史學科的價值觀教育,既包括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也包括63沈為慧.歷史前后的推手:“解放戰爭”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9):58-61.64郭富斌,張艷.歷史的反差與反思:對“人民解放戰爭”的教學思考[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11):3-8.65卞姍姍.用文明史觀引領戰爭史教學的實踐性認識:以人教版“解放戰爭”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1):55-58.66李鋼輝,牛翠柳.聚焦核心素養培養家國情懷——以人教版《解放戰爭》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8,(4):13-1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社會優秀的傳統價值觀67。戴加平老師針對陳杰老師的文章提出商榷,認為可以探討以下主題如“這場內戰為什么未能避免”、“國民黨為什么迅速失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迅速勝利”、“兩岸為何未能迅速實現和解”、“探討‘內戰沒有贏家’的觀點”等68。劉道梁認為對概念進行解讀后可以發現“民主”“和平”“生命”“妥協”等不同的價值主題69。楊萬全老師等人就主張淡化戰爭主題,以“求民主”為切入點,以“理解抗戰結束后中共領導人民實現中國向現代民主國家的成功轉型”作為本課核心目標,以“和談謀求民主之路——戰爭奠定民主基礎——改革實現民主轉型”為教學線索,努力推動學生對44-49年中國追求民主政治的歷程進行深層思考70。王翠老師則提出可以從“應戰與挑戰”理論來審視這段歷史71。姜華民老師則以“打狼”為主線,緊緊扣住“民心”一詞,從來分析解放戰爭國民黨失敗、共產黨獲勝的原因72。在本課的教學重點處理上,沈為慧老師以重慶談判為重點,通過比較分析國共雙方的幾次電文變化來分析解放戰爭的歷史背景,卞姍姍老師主張“內戰沒有贏家”,認為本課的探究重點應當是“對戰爭爆發原因及影響的反思”73。紀巍老師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探討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原因”74。我覺得這節課如果主要想解決戰爭為什么會打起來,那么教學重點就是重慶談判,如果主要是想解決解放戰爭為什么中共取得勝利,那么教學重點就在戰爭的過程。面面俱到的結果往往是全盤皆輸,必須突出重點才行。如果是要評價解放戰爭的影響,解放長春顯然不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教學立意】本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沈為慧老師的教學設計上略作修改而成。沈老師的設計在教學實踐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料呈現比較多,因此我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作了一定的調整。【教學目標】能夠區分新聞、電文、會議紀要等不同史料的價值并從中提取解放戰爭的有效信息,能夠將重慶談判等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并對相關史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夠感受和平的珍貴,增強維護民族團結世界和平的決心(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導入新課】導入一:為什么與和平失之交臂?導入二:為什么國民黨敗的如此之快?導入三:毛澤東為什么會去重慶談判?【教學新課】一、重慶談判呈現材料:1945年8月l4日蔣介石給毛澤東的第一封邀請電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呈現材料:1945年8月16日中午毛澤東以朱德名義給蔣介石的回電我代表中國解放區、中國淪陷區一切抗日武裝力量及二萬萬六千萬人民特向你提出下列聲明和要求。你及你的政府與其統帥部在接受日偽投降與締約受降后的一切協定和條約的時候,我要求你事先和我們商量??設問:1.該電報認為,受降一一事應由誰決定?2.中共為何敢于提出如此要求?67陳杰.談談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從對國共內戰的認識說起[J].歷史教學(上半月).2010,(11):10-13.68戴加平.高中歷史價值觀教育取向之我見——以對1946-1949年國共內戰的認識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2010,(8):3-8.69劉道梁.史料教學的倫理風險及其化解[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1):19-25.70楊萬全,陳曉鈿.“解放戰爭”一課教學立意的確立與達成[J].中學歷史教學.2017,(2):13-15.71王翠.基于“應戰與挑戰”理論的問題探究式學習[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2):18-20.72《尋找歷史課堂上的“好聲音”——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競賽側記》,http://www.52history.net/Item/5313.aspx73卞姍姍.用文明史觀引領戰爭史教學的實踐性認識:以人教版“解放戰爭”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1):55-58.74紀巍.史料實證與歷史深度學習——以“人民解放戰爭”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1):8-13,27.學生:閱瀆、思考、答。(預設答案:國共兩方決定。)出示圖片相關補充:中共提出這個要求,甚于兩個外部因素、兩個內部因素。外部因素:(1)國民黨方面:1944年4月至12月,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了最后的戰略進攻,國民黨軍事力量在豫湘桂戰場遭受重創,其主力轉移至云貴川等地。(2)蘇聯方面:歐洲戰場上德軍節節敗退。中共認為,歐洲戰爭結束后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而且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后必定會支持中國共產黨。內部因素:(1)軍隊方面:1944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的正規部隊已達57萬人,民兵武裝約220萬人,“幾已達到國民黨現在部隊的相等數日”。(2)政權方面:中共建立了591個縣級政權,“幾已達國民黨政府失去的七百二十一縣的百分之八十二”。外部的有利形勢,加上自身軍事、政治力量的增強,中共于1944年9、10月間就中國的未來提出了如下主張:政治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軍事上,建立聯合統帥部。[設計意圖]通過史實補充,引導學生從外部、內部兩個因素深入思考中共作出決策的原因。呈現材料:1945年8月16日下午毛澤東給蔣介石的回電朱德總司令本日午一電給你,陳述敝方意見,待你表示意見后,我將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設問:1.毛澤東提出的談判條件是什么?這一條件有何深層含義?蔣介石會不會接受這?條件?為什么?學生:閱讀、思考、同答。相關補充:蔣介石不會容忍中共對其政權合法性的動搖,除一般的原因外,他手中還有兩張“國際牌”:一是美國牌。美國明確表示支持蔣介石,如幫助其運送軍隊;二是蘇聯牌。此前蔣介石政府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承諾“此后援助中國一切武器及其他物資,均以中央政府為惟一一對象,不供給武器于共黨”。但蔣介石還有一個“想不到”:日本遭到了原子彈的打擊,其崩潰來得比預期要快得多,戰爭結束之早遠遠出乎意料。這令國民政府措手不及。[設計意圖]在檢測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其從國際視角來思考蔣介石所持態度之原因。呈現材料:1945年8月22日毛澤東給蔣介石的回電從中央社新聞電中,得讀先生復電,茲為團結大計,特派周恩來同志前來晉謁??呈現材料:1945年8月24口毛澤東給蔣介石的回電??鄙人亟愿與先生會見,共商和平建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晉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呈現材料:根據中共談判代表到達重慶時的照片,引導學生認識其中的主要人物。設問:1.毛澤東是否答應與周恩來一起前往重慶?2.第二天毛澤東經美國方面向蔣介石轉達,同意與周恩來一起立即前往重慶。那么,毛澤東為何會改變主意?學生:閱讀、思考、回答。相關補充:8月22日毛澤東給蔣介石回電后,中共接到斯大林的電報,大意是:世界要和平,中國也要和平,盡管蔣介石挑釁想打內戰消滅你們,但是蔣介石已再三邀請你去重慶協商國事,在此情況下,如果一味拒絕,國內、國際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內戰爆發,戰爭的責任由誰承擔?你到重慶去同蔣會談,你的安全由美、蘇兩家負責。蘇聯明確指出“中共代表應前往重慶談判”,這是毛澤東改變決定的重要原因。[設計意圖]繼續引導學生從國際視角來分析這段歷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國際勢力的介入直接影響了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以及雙方對重慶談判的態度。呈現材料:蔣介石擬定的談判三原則:不得于現在政府之外來談改組政府問題;不得分期解決,必須現時整個解決一切問題;歸結于政令、軍令之統一,一切問題必須以此為中心。設問:1.蔣介石提出的談判基本前提是什么?2.蔣介石提出的談判核心內容是什么?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預設答案:1.不得改組現在政府;2.政令、軍令統一。)相關補充:中共提出的民主聯合政府主張,否定了當時國民政府的合法性;而蔣介石所提出的談判基本前提,顯然與中共的民主聯合政府格格不入。相反,得到美蘇支持的蔣介石,準備借助談判之機,迫使中共交出政權和武裝。[設計意圖]在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對國民黨方面的談判原則進行扼要分析,引導學生對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之策略有所認識。呈現材料:中共擬定的談判主要方案參加政府;由中共人士擔任山東、河北等5省省主席職務。參加軍事委員會;中共的軍隊編為48個師。設問:1.雙方爭論的焦點是什么?中共是否做出了妥協?為什么會有如此態度?學生:閱讀、思考、同答。(預沒答案:1.軍隊與地盤。或:政權與武裝。)相關補充:蘇聯察覺到蔣介石政府與美國的關系十分密切,而這將影響其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因此決定暗中支持中共。蘇聯紅軍允許中國共產黨軍隊在不以共產黨、八路軍名義的情況下進入東北地區,并答應給予軍事援助。后來,蘇聯紅軍把日本投降時留下的大量武器裝備悄悄地送給了林彪,中共得以在東北建立了較為強大的武裝力量。在重慶談判時,中共作出了部分讓步,承認國民政府的合法性,并愿意接受軍事委員會的領導;同時,又要求保持對原有主要地區及軍隊的控制權。[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與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談判雙方的主要分歧。通過對中共態度的思考與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處于弱勢一方的中國共產黨,在談判中采取了靈活的應對策略。呈現材料:《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的主要內容中共原則上接受20個師的數額,但具體整編事宜有待商討;解放區政權問題將由政協會議解決。設問:重慶談判雙方有無真正的勝利者?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預設答案: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因為哪一方的目的都沒有完全達到。)[設計意圖]通過對談判結果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三國四方的利益沖突使問題復雜化。過渡:由于重慶談判沒有解決國共兩黨之間的焦點問題,政協會議也難有起色,因此戰爭就無法避免了。二、國共內戰呈現戰場形勢變化示意圖,引導學生理清線索。國民黨全面進攻(1946.6中原解放區)軍隊重點進攻(1947春陜北山東解放區)人民解戰略反攻(1947.6挺進大別山)放軍三大戰役(1948秋—1949.1遼沈、淮海、平津)設問:針對戰場形勢的變化,各方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設計意圖]對于這場內戰過程,學生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因此對其進行了簡單處理。三、北平談判簡要介紹1948年l2月30日毛澤東新年獻詞的主旨:將革命進行到底,以及其中“農夫與蛇”的寓言。呈現材料:蔣介石1949年元旦發表的文告只要共黨一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的表示,政府必開誠相見,愿與商討停止戰事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設問:這一文告反映出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預設答案:由發動內戰轉向求和談判。)相關補充:(國民黨態度變化的相關情況)早在1948年5月,美國就認識到戰略主動權已由國民黨轉到共產黨手中。1948年下半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提出,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行和解,就地停戰,維持現狀,以保存國民黨的軍事實力。但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內戰。美國對蔣介石越來越失去信心,并策劃促使蔣介石下野,支持副總統李宗仁上臺與中共談判。為爭取主動,蔣介石決定改變策略,發表元旦文告,試探中共的態度。同時照會美、英、蘇、法四因,希望協助中國和平淡判。但中共視蔣介石的元旦文告為“戰犯求和”,堅決予以拒絕。[設計意圖]通過呈現材料、設置疑問、補充史實,使學生認識到,政治軍事力量的變化是導致國共雙方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進而引導其形成一個基本思路:根據力量的強弱來觀察其態度或主張。呈現材料:1949年1月14日中共《關于時局的聲明》只要南京當局同意懲辦戰犯、廢除偽憲法、改編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等八項條件,中共可以與南京進行和平談判。設問:半個月前毛澤東提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現在同意“和平談判”。中共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足什么?學生:閱讀、思考、回答。相關補充:介紹蘇聯對中共的影響。蘇聯主張中共與國民黨談判,因為斯大林不相信憑借中共的力量能夠打敗有美國支持的國民黨軍隊。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斯大林判斷,如果中共拒絕和談,就會給美國的武裝干涉提供借口。于是派代表來中國,勸毛澤東停止對長江一線的進攻,并“接過和平談判的旗幟”。毛澤東的態度十分強硬。斯大林說:我不是真的讓你與蔣介石和談,你可以提出更高的條件,讓國民黨無法接受。中共中央仔細研究后覺得,斯大林的建議有宣傳的價值。[設計意圖]國共兩黨從重慶談判走向全面內戰之時,正是美蘇兩國從戰時同盟轉為戰后對抗之際。這不是單純的歷史巧合,美蘇各自的對華政策及其調整,均對中國的政局、兩黨的關系,產生過重大影響。在“解放戰爭”的教學中,一般比較重視美國對國民黨的支持,基本上也能正確反映出內戰爆發前與內戰前期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但是對于蘇聯和中國共產黨之間關系,多缺乏全面的認識,甚至忽視蘇聯在內戰前、內戰中的存在與影響。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史實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共態度的變化與蘇聯有很大關系。進而使之認識到,外國勢力的介入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形勢。呈現材料: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態度只要李宗仁的“和平努力能夠獲得顯著的進展,或者甚至僅能成功地延遲著(或似乎是延遲著)共產黨對長江的攻勢,美國就會支持他”。相關補充:由于美國支持李宗仁與中共談判,走投無路的蔣介石于1月21日宣布引退。代總統李宗仁于22日發布文告:“將以高度之誠意與最大之努力,謀取和平之實現。”25日中共表示,愿意通過和平方式解決。27日李宗仁親自致電毛澤東,愿以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為基礎進行和談。28日中共明確表示,“熱烈歡迎北平式的和平,對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實現和平的任何反動勢力,我們就只好用天津方式來解決”。[設計意圖]有了重慶談判的鋪墊,通過了解雙方在1949年談判前進行協商的史實,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力量的強弱決定了談判的策略與主張。呈現材料:共產黨對談判的要求、北平談判現場照片(照片略)開始時間:4月1日;談判地點:北平;首席代表:周恩來;主要問題:戰犯與渡江。毛澤東:“正式談判階段,其時間為十三日至十七日,共五天”;“他們提出任何異議,不論是內容上的或文字上的,均不要允許修改”;“十八日以后,不論談判成敗,人民解放軍必須渡江??十七日必須舉行簽字式”。設問:1.與重慶淡判相比,北平談判最主要的變化是什么?2.這場談判結果如何?設疑:北平談判為什么會破裂?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預設答案:1.雙方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共產黨由被動轉為主動。)相關補充:(針對設問2、3)介紹國民黨對談判協定的看法。國民黨代表張治中說:“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全篇充滿了降書和罪狀的語氣,第二個感覺是:‘完了!和是不可能的!?。但他還是簽了字。代總統李宗仁看了協議后說,這“不啻為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以解除兄弟鬩墻之爭端者,競甚于敵國受降之形式,且復限期答復,形同最后通牒”。蔣介石更不愿接受這個協議。介紹雙方的政治主張。中共倡導和所要建立的是一個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代表參加的聯合政府,并讓南京政府中一部分人員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和民主聯合政府。國民黨要求,談和后的政府仍然以國民黨為主,有共產黨參加,至少要和共產黨建立對等的聯合政府。國共雙方為著各自確定的“聯合政府”的目標走到了談判桌前,然而雙方的目標大相徑庭,相距甚遠。[設計意圖]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影響雙方談判的因素不僅有雙方及有關方面的力量對比,還有各自的政治目標,以及審時度勢、適當調整的談判策略。出示渡江戰役圖問:從圖中能獲取什么信息?預設:渡江戰役范圍廣;國民黨軍大量起義;渡江戰役相當順利,戰果顯著;講述:23日,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國民黨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它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一個新的中國就要誕生了。課堂小結:我們所閱讀到的歷史猶如一座冰山,呈現在你面前的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遠遠望去,我們很難發現隱藏在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冰山似乎一直在漂移,而導致它漂移的力量,往往讓人難以琢磨。靠近它,試著觸摸它,我們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1945-1949年的中國歷史,同樣是一座冰山,其漂移的力量與方向當然受國共美蘇三國四方及其相互之間的博弈的影響,但是,僅有這些嗎?還有沒有其他推力呢?[設計意圖]與教學導入相呼應,并作為課后習題留給學生思考。這是一個開放式的設問,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文,找出土地改革以及人民群眾對中共的支持與擁護,也可通過其他知識進行探討。【教學反思】本課設計原為沈為慧,在實際上課過程中發現材料過多,需要補充的信息也過多,光講一個重慶談判30分鐘都講不完。所以對原設計進行一定的調整,一是從講述調整為出示形勢圖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中共主張的歷史背景;二是從分析國共兩方的電文改為重點分析中共一方的三次回電。三是增加大公報的一段文字來幫助學生感受當時民間人士的意見。四是北平談判大幅度削減為只介紹毛澤東的指示。五是增加油畫《攻占南京》,突出其歷史意義。后來,又把油畫《攻占南京》調整為渡江戰役示意圖,以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