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20470011188700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與人民解放戰爭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2.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學習目標】 通過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學習重難點】 重點: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難點: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關系及作用 【學習過程】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材料 在漫天的炮火和嘶喊聲中,這場會戰已經過去了一月零一天。 昨天的一次沖鋒,我們連基本上報銷了三分之一,看著曾經親如手足的戰友,在敵人的炮火下一個個倒下,我的心中萬分悲痛。 我們這邊的傷亡還算小的,聽說昨天在羅店的兄弟部隊,一個師上去半天不到死傷了一大半…… ——方宏斌(于上海松江 1937年9月14日) -76200120015(1)概況: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 (2)結果: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最后日軍占領上海。 2.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初) 材料 平型關戰斗勝利后,蔣介石致電八路軍參謀處表示祝賀:貴路軍一戰攻克平型關,斃敵遍野,俘虜甚多。忠勇之氣,益寒敵膽。特電馳賀,續候捷音。 ——《平型關戰役文獻資料匯編》(1937年9月28日電)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日軍逼近太原,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寇,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月初,太原失守。 3.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 材料一 每個月打一個較大的勝仗,如象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 ——毛澤東《論持久戰》 材料二 這次戰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周恩來對“臺兒莊大捷”的評價 材料三 不識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為國軍計,更應以此為慎戒。 ——日軍《步兵第10聯隊戰斗詳報》對“臺兒莊戰役”的評價 -381001270 臺兒莊大捷: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4.《論持久戰》 “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 抗戰爆發后,對于抗日戰爭的前途,國民黨內存在著“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國民黨的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也有一部分人寄希望于蘇聯出兵和英美干涉,認為只要堅持打3個月,國際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在中國共產黨內,“亡國論”是沒有的,但有少部分干部把抗戰的希望寄托在國民黨的200萬正規軍上,急于打大仗,對戰爭的長期性和艱苦性缺乏準確判斷和精神準備。 (1)背景:武漢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 (2)內容: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 5.武漢會戰(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材料 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占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于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占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中國方面認為,預期武漢陷落將令中國停止抵抗。中共在徐州會戰前就提出,派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博古等領導干部到武漢。 85725-9034145 意義: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斃傷日軍近四萬人。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6.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材料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并策應占領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戰,集結重兵12萬人第三次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進行了防御作戰,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殲滅大批日軍,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意義:隨著武漢、廣州的陷落,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軍隊在此次會戰中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7.戰時內遷(工業、高校) 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課堂探究】簡要評價戰時內遷(工業、高校)具有怎樣的作用? (1)工廠內遷給內地帶去了相對先進的設備、管理和熟練的技術工人及一定的資本,從而促進了內地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工業的布局;同時也保存了抗戰力量,內遷廠礦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前線的軍需和后方的民用,支援了抗戰事業,有利于抗戰的最后勝利;更為重要的是,廣大愛國企業家和技術員工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的精神、艱苦創業的勇氣,不僅推動了中國工業的復興,而且也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 (2)高校內遷極大地促進了大后方教育的發展,不僅為抗戰培養了大批急需的人才,而且儲備了大批人才,他們在戰后為中國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課堂探究】正面戰場的意義: (1)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正面戰場的頑強抗戰,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狂妄企圖。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事、經濟實力,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 (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為敵后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4)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海、沿江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5)正面戰場中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大大地增長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 1.敵后戰場的開辟 (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 (2)戰法:根據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法。 (3)意義: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28575190502.敵后戰場的抗戰 (1)在淪陷區,在積極開展抗日宣傳的同時,領導工人斗爭,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殖民統治秩序。 (2)發動百團大戰 ①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 ②特點: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 ③概況: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105個團, 約20余萬人,投入戰斗,取得重大勝利。 發動百團大戰 -8572591440 【課堂探究】怎樣評價百團大戰? ①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在敵后戰場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牽制了侵華日軍華北戰場近半數的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策應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②這次戰役有利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游而不擊”的污蔑,抑制了國民黨對日妥協的傾向,提高了全國軍民對抗戰的信心和中國共產黨的聲望,確立了敵后戰場在全國抗戰大局中的戰略地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 -59690184785 (1)政治上: 【皖南事變】材料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一個支隊9000余人由云嶺出發北移,6日,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隊8萬余人伏擊。新四軍血戰七晝夜,除2000余人突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談判被扣,副軍長項英遇難。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回擊,在蘇北重建新四軍軍部,同時公布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當局破壞抗戰的圖謀。1月18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親筆題詞。 ①面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反共傾向,中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②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建設成效顯著。 材料 “三三制”是中國共產黨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一個主要原則。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據地的全面推行,使統一戰線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和制度保證,對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設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意義。 25400534035 ③陜甘寧邊區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 ④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仿照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團結了愛國志士,壯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軍事上: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 材料 抗日戰爭時期,平山縣是晉察冀地區的抗日模范根據地。 平山縣的戎冠秀媽媽被譽為“子弟兵的母親”,她帶領全村婦女擁軍支前,救護傷員,并帶頭為兒子報名參軍:“我有三個兒子,都報上名,驗上哪個哪個去!” 在向抗日民主政府交公糧時,她自己帶頭并動員群眾多交糧交好糧,要求米中無沙子、無爛米、無糠皮;組織婦女做軍鞋時,她只只過目,雙雙過秤;給八路軍做棉衣,她要求份量足,絮得勻。她說:“不能讓子弟兵吃帶沙子的糧食,不能有糠皮和爛米,大家都要交好糧,軍衣軍鞋,要像給自己的親人一樣,做的結結實實,絕不能讓子弟兵光著腳打仗。” 抗戰期間,平山縣累計1.2萬名青壯年參加八路軍,7萬多人參軍參戰,繳納救國公糧4533萬公斤,做軍鞋57萬雙,做軍被14.4萬床。 正像這首支前民謠所唱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 【課堂探究】敵后戰場的作用: (1)敵后戰場從1941年后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成為中國抗日的重心。 (2)敵后解放區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的戰略出發地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 (3)實行了正確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各種群眾抗日團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堅持敵后抗戰,奪取抗戰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4)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是人民軍隊在抗戰中大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 三、東方主戰場 1.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 材料一 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各國人民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9月3日) 材料二 中國抗戰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其中軍隊傷亡380余萬,占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軍在中國造成一次性800人以上傷亡的慘案至少有173個;按照1937年的比價,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損失達5000億美元;日本投降前夕,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兵力為186萬人,其海外總兵力為358萬人,在華兵力占其海外兵力的50%以上,等等。 ——摘編自《求是》雜志社課題組:《銘記偉大歷史 彰顯學術話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理論研究成果綜述》,《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2期 -175260630555(1)背景: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 ◎《聯合國家宣言》 (2)標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3)表現: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2.中國的貢獻和影響 中國遠征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請求組織了一支遠征緬甸的抗日部隊,共十萬余人,從1942年2月開始入緬作戰,到次年3月,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的國際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的反攻,為盟軍在緬甸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 (1)貢獻: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 (2)影響:與英美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1.中共七大 (1)目的: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 (2)召開: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3)內容: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 (4)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2.抗日戰爭的勝利 (1)進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次日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消滅日本關東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舉行投降簽字儀式 193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 (2)意義 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課堂探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1)國共兩黨的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華民族實行了團結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 (2)全民族的英勇奮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線,使抗日戰爭成為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對取得抗戰最后勝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3)國際社會的正義支持,中國抗戰得到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4)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正義的事業必然取得最終的勝利。 -38100192405知識框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