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50620011734800古代非洲與美洲 【課標內容】 正式版課標: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的多元面貌。 ? 課標分析:本課內容是新課標增加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的多元面貌”,而這種不同文明的“多元面貌”主要通過“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來表現。 從這個意義上,本單元的教學立意可以確定為“多元的區域文明”。 本單元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認識不同區域文明的特色與成果,教學難點在于知識點多而細碎,不易整合。教學策略在于依據教學重點難點,點明不同區域文明歷史發展線索,突出不同區域文明的特點及其由來,認識到不同的區域文明的差異(但不能忽略其共性)是特定地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歷史)的產物。同時,要注意的是,不僅要考慮不同區域間的橫向聯系,還要考慮如何溝通不同區域文明古代中古近代的縱向聯系。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初中教材沒有介紹。 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2單元第5課。本課共2目,分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兩目。 古代非洲文明共6段,第1段介紹古代非洲農牧業和工商業的發展與班圖人的情況,共2句,第1句介紹古代非洲班圖人的生產方式,第2句介紹班圖人的遷徙及其影響——將比較先進的農牧業和冶鐵技術傳播到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廣泛地區。這一段主要是為了突出生產力、生產方式、經濟基礎的根本性作用。教材附地圖“古代非洲的國家”。 第2段介紹東非的阿克蘇姆國,共2句,內容非常簡單,第1句講阿克蘇姆國興起的時間與空間,第2句講阿克蘇姆國鼎盛的時間。 第3段介紹東非沿海興起的一系列國家,共4句。第1句介紹這些國家興起的原因與代表,第2句介紹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第3句介紹當地的進口情況——阿拉伯人進口商品到非洲,第4句介紹當地的出口情況。這段突出說明了商業和宗教對非洲文明發展的影響。另附圖“中國瓷器”和介紹摩加迪沙的一段文獻史料。 第4段介紹西非的加納與馬里國家,共6句,第1句總體上介紹西非的歷史發展情況,第2句介紹這些國家興起的原因——擁有黃金和控制黃金貿易,第3句介紹其它貿易物品,第4句介紹馬里的興起與統治范圍,第5句介紹馬里經濟繁榮,第6句介紹馬里文化興盛。另附繪畫“馬里國王曼薩·穆薩” 第5段介紹西非的桑海王國,共3句。第1句介紹桑海的興起與強盛歷程,第2句介紹桑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第3句介紹桑海的衰落——外來入侵。 第6段介紹了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韋文明,共2句,第1句介紹津巴布韋建立的時間,第2句介紹津巴布韋強盛的時間與統治區域。另附圖“大津巴布韋遺址”。 古代美洲文明共5段,第1段介紹古代美洲的主要居民及其生產方式,共2句,第1句介紹印第安人獨立培育出的農業作物,第2句介紹印第安人創造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附地圖“非洲文明示意圖”。 第2段介紹瑪雅文明,共6句,第1句整體上介紹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曾非洲繁榮,第2句介紹瑪雅人的經濟與國家形態——城市國家,第3句介紹瑪雅文明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第4句介紹瑪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第5句介紹瑪雅人的其它文明成就如文字、歷法等,第6句介紹瑪雅文明衰落的時間。另附圖片“瑪雅波南帕克神廟壁畫”。 第三四兩段介紹阿茲特克文明,其中第三段整體上介紹阿茲特克文明,共5句,第1句介紹阿茲特克人興起的時間空間,第2句介紹阿茲特克人鼎盛的時間、疆域與人口,第3句介紹阿茲特克人國家的統治者,第4句介紹阿茲特克人如何治理被征服者,第5句介紹阿茲特克人的農業生產情況,特別是浮動園地。另附圖“墨西哥浮動園地”。 第四段介紹阿茲特克人都城特諾奇蒂特蘭的情況,共4句,第1句介紹特諾奇蒂特蘭的位置、面積和人口情況,第2句介紹特諾奇蒂特蘭的交通與供水建設情況,第3句介紹橋梁的建設,第4句介水渠與道路建設的作用。 第五段介紹印加文明,共7句,第1句分別介紹印加人建國的時間地點與崛起的時間,第2句介紹印加人鼎盛的時間、疆域和人口,第3句介紹印加國王的權力巨大,第4句介紹印加的地方治理制度,第5句介紹印加人的人口管理,第6句介紹印加的道路系統,第7句介紹印加人對被征服居民的管理。教材附圖印加首都馬丘比丘城遺址,提問“印加人如何統治他們的龐大帝國”。 ? 【內容主旨】(又名教學立意) 班圖人的遷移、與外部世界的貿易往來極大地影響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歷史發展,非洲沿海地區和貿易要道地區逐漸興起一系列國家,創造了豐富的文明;而美洲地區的相對隔絕使得美洲原生文明獲得相對安全的同時,極大限制了美洲原生文明的發展進步,使其在面對西方外來侵略時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相關相關歷史示意圖、壁畫與文獻史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了解古代非洲與美洲文明發展與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和對外交通貿易的關系(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知道古代非洲與美洲文明的成就,感受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進一步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更加認同對外開放與文化交流的積極意義(家國情懷)。 【重點難點】 ????1.(教師教學)重點:了解中古時期非洲和美洲地區的不同國家和社會變化。 ????2.(學生學習)難點:缺乏對中古時期非洲和美洲地區歷史文化的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巖石教堂圖片 ? 介紹:這是著名的巖石教堂,就是一塊大巖石,然后開鑿成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堂的。巖石教堂修建于12世紀,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大家知道巖石教堂在哪里嗎?中東?歐洲?美洲?非洲?(預設:東非埃塞俄比亞),我們知道東非離阿拉伯半島非常近,公元7世紀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已經興起并影響歐亞非大片地區了,東非其它地區基本上都是修建清真寺,為什么這里修建的是基督教堂呢? 教學新課: 一、古代非洲文明 1、東非 講述:我們先來看非洲的地形圖,再看一下非洲古代文明遺址示意圖。 ? 問:從中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預設:非洲古文明(王國)遺址眾多或分布廣泛;非洲古文明(王國)分布集中在沿海和大河流域或者說非洲內陸地區沒有多少古代文明(王國);北部非洲受歐洲古希臘羅馬文明和亞洲阿拉伯文明發展的影響;非洲古文明(王國)分布偏向北部,離亞歐大陸越近(交通越便利)就越多,最南端幾乎沒有; 出示非洲地形圖,問:結合這幅地形圖,大家又能獲取什么歷史地理的信息? 預設:非洲古文明(王國)深受自然地理條件影響 講述:撒哈拉沙漠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32%,嚴重阻礙了非洲南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形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兩種差異非常大的文化。北非主要代表是古代埃及,之前有講過,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介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明。 非洲是一個廣袤的大陸,內部差異性很大,所以非洲并不都很炎熱,像東非地區因為高原的原因,氣溫還是比較適宜的,所以那里發現了最早的人類化石。公元前后,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亞高原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由于控制了紅海的貿易,到4世紀的時候,阿克蘇姆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強國,影響力遠及阿拉伯半島南部。 當然,任何影響都是相互的,無非多少和主次的問題。大家看地圖就知道,東非地區離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比較近,所以當然會受到伊斯蘭教和環印度洋貿易的影響。不過阿克蘇姆王國興盛的時候,伊斯蘭教還沒有形成,所以阿克蘇姆接受的是基督教,這就是為什么那里修建的是基督教堂而不是清真寺了(其實也有但不占主導)。但是之后東非海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國家接受的就是伊斯蘭教了,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摩加迪沙,對,就是今天那個索馬里國家的首都。索馬里很窮,索馬里海盜很有名,但是曾經的摩加迪沙是什么樣子的呢? 材料:(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當地人有許多駱駝,每日屠宰數百峰。他們有許多綿羊。他們是一些強悍的商人。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名,運銷埃及等地。 ——《伊本·白圖泰游記》 問:伊本·白圖泰被稱為是阿拉伯的徐霞客,曾經游歷過很多國家,留下了一本游記,這是他在游記中對摩加迪沙的記載,從中我們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預設:摩加迪沙的工商業繁榮;摩加迪沙農業條件比較差,因為駱駝很多;摩加迪沙的畜牧業比較繁榮,因為駱駝和綿羊很多; 2.西非 講述:農業條件差,意味著摩加迪沙王國的興起靠的是工商業特別對海外貿易,對外貿易決定著王國的興衰存亡,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以摩加迪沙王國為代表的東非,同樣也表現在西非。 這是由Abraham Cresques于1375年繪制的卡塔蘭地圖集。這本地圖集是受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委托繪制的,并被后世稱為“最完整的地理學知識圖”。它代表了當時歐洲人對于世界的認識,請大家注意看地圖左下方的非洲地區,可能不太清楚,那么我放大一下給大家的看一下,這個坐著的人就是著名的馬里國王曼薩·穆薩。他戴著黃金王冠,左手拿著權杖,眼睛卻盯著右手舉起的大塊黃金。這幅畫當然不能直接代表真實的曼薩·穆薩,但卻真實的代表了當時歐洲人對非洲,對非洲馬里國王曼薩·穆薩的認識,大家覺得是什么樣的認識呢? ? 預設:非洲并非貧窮落后,相反,非洲相當富裕文明;馬里是非洲強國;馬里非常富裕,黃金很多或者說黃金多是馬里突出的特點。 問:這是我們的猜測,事實是否如此,大家注意到這上面有一段文字沒,這段文字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出示材料): “這位黑人君主名為穆薩馬里(Musse Melly),是幾內亞的黑人國王。他的領地中有大量黃金,因此他是這里最為富裕尊貴的君主。” 講述:看來,當時歐洲人確實是這樣看待的,至少制圖的人是這樣看的,而這幅圖廣泛流傳,更是加深了歐洲人的看法。馬里為什么這么富裕呢?一方面正如這段文字中所說的,馬里的領地有金礦,盛產黃金,據說其黃金產量曾經占世界的一半,有人說穆薩手里拿的是一塊天然金塊,可見馬里的富裕。不過,馬里的富裕并不止是盛產黃金,更重要的是馬里控制了跨撒哈拉的黃金貿易和其它貿易。 經濟的發展往往會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由于當時伊斯蘭教勢力控制著北非地區甚至包括西班牙半島大部,所以馬里和桑海接受的也是伊斯蘭教。其中馬里王國廷巴克圖的桑科雷清真寺(也叫桑科雷大學)是伊斯蘭世界著名的學術中心,擁有40-70萬冊的藏書,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以至于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叫“鹽從北方來,金子從南方來,知識和學問從廷巴克圖來。”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廷巴克圖的桑科雷大學,又叫桑科雷清真寺,大家看這個房子很有意思,是泥做的,房子外面尖尖的是木頭柱子,一個作用就是下雨后便于修理。 3.南部非洲 講述:與馬里一樣,因為控制了非洲內陸沿海的黃金和象牙貿易,非洲南部國家津巴布韋逐漸興盛,津巴布韋的本義是石頭城,這從其都城大津巴布韋遺址就能看得出來(出示照片): 大津巴布韋遺址 講述: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石頭城的規模比較大,另外就是采用的是堆砌的方法,沒有采用泥灰等,一方面說明技術精湛,另一方面也說明技術落后。另外,很明顯可以看出,津巴布韋文明屬于黑非洲的原生文明,沒有受多少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文化的影響,這一點從考古挖掘中也能看的出來。由于沒有能夠發現文字遺存,對于津巴布韋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考古發掘。由于距離阿拉伯地區和北非較遠 等到后來馬里逐漸失去對商路的控制,馬里也就衰落下去,被桑海帝國攻滅,而新航路開辟后原有的商路逐漸衰落,桑海也衰落下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商路是真的能夠決定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興衰的,香港一個小漁村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是借了時勢興起罷了,還真以為自己有什么特別之處,實在可笑。 二、古代美洲文明 1.瑪雅 講述:總的來講,古代非洲文明相比較同一時期的歐亞大陸文明是落后的,雖然已經出現了冶鐵業,但古代非洲農業沒有能夠從鋤耕進入犁耕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非洲雖然可以亞歐大陸聯系,但這種聯系始終是非常困難的。更困難的是美洲和澳洲,像古代美洲甚至沒有能夠發明冶鐵技術,可以說生產力水平更加落后,不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也還是創造出了比較輝煌的文明成果(出示圖片)。 ? 講述:從圖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同山地有很大的關系,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遺跡基本上都是規模宏大的石頭建筑(出示圖片): ? 比如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另一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科潘的瑪雅遺址。與大家想象不一樣的是,瑪雅并沒有出現統一的帝國而是形成諸多邦國,有點類似春秋戰國。同古代非洲的很多文明一樣,瑪雅文明也和貿易商路密切相關,越控制商路的邦國就越富裕,也就越能修建宏大的建筑。另一個與大家想象不一樣的是,盡管這一時期周邊其他印第安部落已經發明了冶銅技術,制作出了銅器,但是瑪雅人堅持使用石器,也就是說這些宏大的建筑全都是用簡單的石器工具修建完成的。當然你會問我,瑪雅文明早已消失,我們怎么知道這些的呢,這是因為一則瑪雅人留下了文字,而這些文字大部分已經破譯出來,二則考古發掘沒有發現任何金屬工具,也沒有發現任何使用金屬工具的痕跡。 瑪雅文明的衰敗是大家很感興趣的話題,其實文明總是會出現興衰起伏的,古代希臘羅馬文明不也經歷了興衰嗎?實際上,考古人員發現,在歐洲人到來的時候,瑪雅文明已有復興的跡象,而歐洲人的殖民侵略徹底打斷了瑪雅文明的復興。 2.阿茲特克 歐洲人對瑪雅人的殖民侵略艱難重重,因為瑪雅沒有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歐洲人需要一個王國一個王國的征服。但是阿茲特克人建立的是一個統一的帝國,一旦帝國的首都被歐洲人征服,阿茲特克帝國也就等于被征服了(出示圖片)。 這是16世紀西班牙人畫的印第安人城市圖,左圖即阿茲特克王國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從圖中明顯可以看出,這是建在湖中小島上的一座大城市,有點類似意大利的威尼斯,是個水城。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下,阿茲特克發明了浮動園地,就是將生活垃圾等弄到船上或者水排上,再加從湖里撈起的淤泥,然后在上面種植各種農作物,由于土壤肥沃,收成十分喜人。 盡管是在湖中小島,阿茲特克人照樣修建了大量的石頭建筑,其中自然不會缺少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不一樣的是,印第安人修建的金字塔上是有神廟的,金字塔實際上是神廟的地基。阿茲特克人相信用活人祭祀能夠獲得神力,得到神的庇佑。 3.印加 這幅圖的右邊描繪的即是另一個印第安文明——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西班人征服前的庫斯科城規劃設計整齊完善,有四千余座巨石建筑,配有噴泉、石砌下水道和大型公共廣場。 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文字,但是印加人沒有,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加人還停留在結繩記事的階段,所以我們說,文字并不是文明必然的標志,不然美洲很多文明都要被開除出文明行列的。 印加人不僅沒有文字,也沒有鐵器。盡管印加人的生產力水平相對亞歐非來說是較低的,但他們照樣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成果。由于為庫斯科城遭到了西班牙人洗劫破壞,最能體現印加文明特色的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馬丘比丘印加古城遺址(出示圖片)。它能保留下來,是因為地處密林深處同時印加人又對西班牙人嚴格保密,直到20世紀,馬丘比丘印加古城才被外面的世界所發現。 ? 馬丘比丘印加古城遺址有150多處建筑,建筑的墻壁是用切削加工過的石塊接合砌成的,其中有些石塊重量超過50噸,這些石塊接合得嚴絲合縫,就連薄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如果我們再仔細的一下會發現印加人用石頭圈起來的梯田。今天安第斯山區的農民仍然在使用印加人留下的梯田,科學家曾經采用印加人的農業技術進行試驗,發現這些梯田一畝可產土豆高達5噸也就是5000公斤或者說是1萬斤。 歷史上的印加人還修建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們甚至用皮革、麻繩和龍舌蘭纖維建造出十分牢固的“索橋”用來連接河流兩岸的道路交通,有些“索橋”至今仍在使用。 課堂小結: 1950年5月,秘魯大地震震翻了庫斯科市。西班牙人400年前營建的圣多明戈教堂被震跨。西班牙人是在印加人太陽神廟原址上修建的這個教堂,教堂的巨石墻壁就是原來的印加神廟墻壁。西班牙人的教堂沒能扛住地震跨掉了,而印加神廟的這些墻壁則經受住了地震,屹立無損。 這使我想起這樣一句話: “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 ——邱吉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