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課標要求】1.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2.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學習目標】1.了解日本侵華史實,從“時空觀念”角度考查日軍的侵華歷程。2.結合圖片、影像、遺跡等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日軍侵華暴行。3.結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學習重難點】重點:1.正確解讀戰爭爆發的主客觀原因;2.梳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初步形成向最終建立的過程。難點:1.比較德日對待戰爭罪責的態度,認識到正視歷史對于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2.古今對比,以史為鑒。對抗日戰爭進行歷史反思,建構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知識梳理】局部抗戰1.日本侵華的原因(1)侵華是日本既定國策:1927年“東方會議”制定了侵略中國的總方針,即“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2)轉嫁經濟危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打擊嚴重,日本希望通過戰爭來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因此急于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3)國際局勢:國際社會綏靖之風盛行。(4)戰爭準備: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機構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部署。2.日本侵華的過程(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這一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隨后,日軍進一步擴大侵略,占據整個東北。A.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B.偽滿洲國的建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吉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C.長城抗戰: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D.華北事變: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三省以后,又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實際上控制了熱河、河北、察哈爾三省,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日本蓄意制造的這一連串事件,總稱“華北事變”。3.中國各界的應對(1)國民政府:政策: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含義: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國出面調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東北人民: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由游擊隊改編而來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3)中國共產黨A.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B.1935年年底,中共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4)北平學生:1935年12月9日,為反對“華北自治運動”,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這一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5)國民黨內部西安事變①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而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全力“剿共”。②過程: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于12月12日,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③結果:面對錯綜復雜的政治形式,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為代表,與張學良、楊虎城一起,同國民政府代表舉行談判,經過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思考: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的原因?提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張學良、楊虎城二人與蔣介石的相互妥協,又有中國共產黨的居間調停,既有國民黨主和派的多方斡旋,又有國際、國內輿論的廣泛關注等。探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要影響材料一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轉折點。西安事變迫使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西安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毅然捐棄前嫌,將原來的抗日策略調整為“聯蔣抗日”。各種勢力聚集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各反蔣勢力明確表示擁蔣抗日,準備投入抗日第一線。它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材料二中國革命力量在革命斗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一“全國紅軍的總數由長征前夕的20萬人下降到7萬多人”,此后“西路軍又在河西走廊地區損失2萬多人”;全國各地原有的十幾塊根據地,只保住了陜北一塊......所活動的蘇區幾乎全是窮山僻壤、地瘠人稀、經濟落后,難以保證軍需民用及兵員補充,蔣介石要剿滅紅軍是有可能的....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的發生,或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我們必然將會看到中國革命力量更加巨大的損失。西安事變的突發,把蔣介石的“剿共”計劃給打破了。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它促進了中共中央聯將抗日的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戰的開始1.日本擴大侵華:1937年7月7且,日軍炮轟盧溝橋。中國軍民奮起還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br/>(2)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邀請各黨各派及無黨派人士分批在廬山開談話會,聽取各方人士對抗日救國的意見。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3)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4)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張,重申共產黨的各項保證。(5)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6)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學思之窗】一、提前召集國民代表大會,制定全國上下一致遵守之政治綱領,俾全國各階層力量,能迅速集中,各方政治意見能徹底融洽,以樹立政府之堅實抗戰基礎。二、實現最低限度之民主政治,以增強人民對政府之信賴,并使人民得以自由發揮其抗戰能力。............七、對廣大戰區中之勞苦人民,自由職業者,失業公務人員等須有妥善之救濟方法。八、除漢奸外,宜從速開釋全國政治犯,并取消以前有礙民眾運動之各項特殊條例。——《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對國民黨提出的八大政治主張》(1937年7月10日)提示:材料表明“七七”事變后,中間政派號召放下黨派偏見,加入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在統一戰線的指引下積極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探究革命統一戰線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異同點相同點:(1)都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并推動實現的。(2)都采取國共合作的形式。(3)都適應歷史發展,促進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發展。(4)都由于國民黨反動勢力的破壞而告終。不同點: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背景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日本大舉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際環境得到了蘇聯的很大幫助,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贊助,而世界各帝國主義國家和其他反動勢力則全部持敵視、反對的態度得到蘇聯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幫助,英美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贊助中國抗日,贊助國共合作。具體內容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獨立,新三民主義成為合作的政治基礎兩黨在民族矛盾上升時的協調行動,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受法律保護,有更大的獨立性統一戰線的廣泛性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且還包括了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親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凡屬中國抗日的階級、階層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性影響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因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使蔣介石、汪精衛公開背叛并大肆屠殺工農群眾,大革命失敗使逐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堅持對軍隊的領導,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發展,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三、日軍的侵華暴行1.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后,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有30萬人以上。2.殖民統治政治上①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②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江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并簽訂大量賣國協定。經濟上①實行“以戰養戰”,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壟斷淪陷區工礦、金融、交通業。②將糧食規定為軍用物資,實行“糧食統制”,強行“爭購”和“配給”,造成普遍的饑饉和死亡。③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軍事上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1941至1942年,日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3.重慶大轟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戰時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4.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5.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約20萬中國女性遭受蹂躪。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板書設計】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一、局部抗戰二、全面抗戰的開始三、日軍的侵華暴行1.南京大屠殺2.殖民統治3.重慶大轟炸4.踐踏國際公法5.強征隨軍性奴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