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同學們,這段錄音講的是什么節氣呢?圍繞“節氣”,你最想研究關于節氣的哪方面知識?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中下游區域,由于我國是農業發展的文明古國,對于農業社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對氣候與季節的變化,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以指導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制定出來的。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活動:探究你感興趣的節氣活動要求:1、以小組為單位。2、選出一個你們最喜歡的節氣,說出你喜歡的理由(氣候、人文、諺語等方面)3、把手中的學習單填寫完整。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后降雪。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游戲環節找朋友游戲要求:拿到節氣卡片的同學用一句話描述這個節氣的特點。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小結:小結: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會更加的喜歡和熱愛傳統文化,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繼續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