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年廣東高考哲學主觀題命題特點(一)命題切入的維度(宏觀、中觀、微觀、細微觀?)1、宏觀——從《生活與哲學》角度。2、中觀——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自然觀)辯證唯物論角度 (探索世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角度(追求真理)唯物辯證法角度(思想方法和創新意識)歷史唯物主義角度(歷史觀)(認識社會和價值追求)3、微觀(這是廣東近幾年高考命題的特點)唯物論部分(1)物質觀(2)意識觀(3)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4)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例題(5)規律(6)主觀能動性(7)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2008廣東)認識論部分(5)實踐觀(6)認識的有關知識(7)真理的有關知識辯證法部分(8)聯系觀(9)發展觀(10)矛盾觀(11)辨證否定觀(1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3)創新的有關知識歷史唯物主義(13)社會歷史觀(社會觀)(14)價值觀(15)人生觀備考思考:既要重視宏觀把握,更應該重視微觀、細微觀的扎實全面掌握!4、細微觀唯物論部分(1)物質觀①定義:②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注意:客觀實在性和客觀存在性的區別)③根本屬性:運動(運動與物質、運動與靜止)④可知性(2)意識觀①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哪些?②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反映、指導、調節)③意識是如何認識(反映)世界、物質的?(2009年廣東高考)④如何才能發揮意識的指導作用?(以意識為指導、正確、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⑤意識能動作用的特點?(3)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4)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5)客觀規律①表現②利用規律③如何按規律辦事?(6)主觀能動性①表現②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7)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相互關系認識論部分(1)實踐觀①實踐的定義②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③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⑤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標準、目的和歸宿(2)認識的有關知識①實踐決定認識……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③認識具有反復性⑤認識具有無限性(3)真理的有關知識(例如2011年廣東高考)①定義②客觀性③條件性④具體性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辯證法部分(1)聯系觀(2009廣東高考)聯系的普遍性聯系的客觀性聯系的多樣性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何?; 為什么辦事情要從整體出發;為什么要重視局部?系統與要素的關系:特點如何; 要求如何?(2)發展觀(2010廣東高考)發展的普遍性發展的實質發展的狀態(量變與質變): 量變與質變的相互關系; 為什么要重視量變;為什么要促成質的飛躍發展的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為什么是前進的; 為什么是曲折的?發展的原因(3)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A、對立統一的關系B、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②矛盾的普遍性③矛盾的客觀性④矛盾的特殊性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⑥主次矛盾⑦矛盾的主次方面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兩點論和重點論)⑨矛盾分析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⑩內外因(第三單元綜合探究部分出現)(4)辨證否定觀①定義②聯系環節③發展環節④實質⑤方法論(5)辯證法的革命批評精神(辯證法的本質)注意區分:辯證法的總特征、基本特征、核心、本質(6)創新的有關知識(看清楚題目、靈活運用)①依據②意義③做法(7)①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教材54頁):聯系與發展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聯系、發展(教材53頁)③唯物辯證法的實質:矛盾④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矛盾④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教材67):矛盾⑥唯物辯證法本質(教材53頁):革命的、批判的、創新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教材67):矛盾分析法⑧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⑨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教材7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教材22):實事求是⑾貫穿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教材22)⑿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實踐的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歷史唯物主義(1)社會歷史觀(社會觀)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發展的原因(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④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A、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B、社會主義的我國——改革⑤社會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A、定義; B、地位; C、作用(2008廣東高考); D、方法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備考建議1、先宏觀構建2、中觀3、微觀4、細微觀步步推進、層層落實、基礎過關、全面細致不存 僥幸心理、不想當然廣東近5年主觀題考察內容2011年考察:真理的條件性和相對性兩點論和重點論2010考察:發展2009考察:聯系、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意識的能動反映2008考察: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 、物質和意識2007考察:求真務實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