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02360011391900第 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教學設計 1.通過了解清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2.通過了解清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教學重難點:清朝的政治形態、疆域的奠定和統治危機的出現。康乾盛世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確定,體現了清朝的鼎整;強化君主專制、人口迅速膨脹,加劇了社會危機,閉關鎖國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體現了清朝的危機。從鼎盛走向危機,清朝的歷史給后人以深刻的啟示。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是什么樣的。預設:政治開明、文化昌盛、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康雍乾時期,皇帝勤政,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及鞏固,因此被稱為“康乾盛世”。 二、新課教學 1、盛世之輝煌 (1) 固疆拓土,莫定版圖①梳理康雍乾時期,疆域得到開拓和鞏固的史實。課堂活動:在這樣一個遼闊的疆域內,多個民族同生存、共生。那么,如此廣闊的疆域,在清朝前中期是如何拓展鞏固的呢?請根據地圖和課本第二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的內容。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總結清王朝在地方治理方面的特點。 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 借助其上層人物維持統治;重視少數民族的事務,中央設專門機構;通過抗擊侵路、打擊分裂等方式加強了對邊疆的有效控制。清王朝通過對東北、西北、西南與東南多方位的經營與管轄,逐步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過渡: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的清王朝在經濟方面也頗有建樹。 (2) 傳統經濟的繁榮列表反映清朝經濟狀況。 (參考如下) 提問:表格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預設:這一時期的清王朝,總體上經濟繁榮,經濟總量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但限于傳統領域,沒有出現新的領域和新的生產方式。過渡:康雍乾時期,經濟繁榮,政治也相對穩定,無愧于“盛世”的稱號。但盛世的背后,仍有許多隱憂。2. 盛世之隱憂 (1) 乾綱獨斷,埋下隱患預設:奏折制度。追問:奏折制度有哪此特點。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預設:特點-迅速、機密。提高了決策效率;作用-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②提問:這一時期的中樞秘書機構也發生了變化,這便是雍正時所設置的哪一機構? 預設:軍機處。追問:軍機處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呢?它的設置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預設: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軍機處的設置說明了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教師點撥:軍機處沒有決策權,完全聽命于皇帝,便于皇帝乾綱獨斷,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清學生思考消朝君主乾納獨斷的做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點撥:清朝統治者通過實行奏折制、設立軍機處及大興文字獄,實現了君權的高度集中,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和大清帝國的強盛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定,決策的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導致失誤。君主專制的高度發展也導致了官像機構膨脹,官像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這都為清王朝由盛轉衰埋下了隱患。 (2) 資源危機,激化矛盾由于政治穩定、經濟緊榮,清朝人口獲得了飛速增長。但也出現了問題。請學生閱讀教科書關于清朝人口與資源的敘述,分析其反映的問題。預設:人均耕地面積大幅減少,人地矛盾突出,資源危機日益顯露。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耕地減少勢必會影響農民的生計,從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 那么,這方面是否引起了統治階級的重視呢?請學生結合材料思考。預設:農民土地問題沒有得到重視;清朝政治已經嚴重腐朽,激化了階級矛盾。 (3) 閉關鎖國,落后世界過渡:俗話說“禍不單行”,國內的亂象已使清朝統治者焦頭爛額;面對此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又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清王朝會如何應對呢?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預設: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保留廣州一處通商口岸,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管理對外貿易;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結合材料合作探究:把清朝與其他國家做橫向比較,分析清政府面臨的危機是什么?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危機?如果你是統治者你會怎樣做? 教師點撥:是什么: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國家。 為什么: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重農抑商;西方國家開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工業革命......怎么做:改革政治、發展工業、解放思想...... 3. 盛世之反思 提問:康乾盛世是中國傳統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陽,最后一首挽歌。雖然輝煌。但是已經走到了盡頭。那么,清朝的“盛和衰”又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教師點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三、課堂小結結合板書進行本課的課堂小結。 板書第 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一、盛世之輝煌 1. 固疆拓土,奠定版圖 2. 傳統經濟的繁榮 二、盛世之隱憂 1. 乾綱獨斷,埋下隱患 2. 資源危機,激化矛盾 3. 閉關鎖國,落后世界 教后反思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潛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潛力的培養,采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就我們歷史學科而言,教學內容繁、難、雜,不適于高中學生學習的專題式教學設計和稀缺的法定教學時間。面對這一切,我們感到束手無策,特別是當學生反應歷史難學時,我們的心情更是悲觀。因此,我著重從扎扎實實地落實基礎知識入手,并通過對具體史實的講解,逐步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從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討“為什么?”的轉變。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摘自人教版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第 14課。本課共分為三目,第一目是“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第二目是“疆域的奠定”,第三目是“統治危機的初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把教材的內容作了調整和處理,分為三部分——盛世輝煌、盛世隱憂和盛世反思。其中盛世輝煌分為兩方面,一是疆域的拓展和鞏固,為現代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二是經濟繁榮發展,這里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是雖然國民生產總值遙遙領先,但是經濟仍然局限于傳統經濟領域,沒有產生新的生產方式和領域;盛世隱憂從君主專制的強化、資源危機和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三個方面來處理,讓同學們從各個方面全面了解盛世背后隱藏的憂患;盛世的反思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們做到以史為鑒,吸取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的教訓,給當今中國的發展提供經驗。本節課整體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大部分同學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師生互動還算活躍。 但是,一堂課下來,自我反思還存在一些問題: 1. 對學生的關注不夠,特別是后半部分學生,針對此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多的關注課堂、關注學生,尤其是部分后進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2. 課堂習題的設計不易過難。起到鞏固作用即可。一些專題性內容,可留作學生課后完成。今后在設計課堂測評的時候要注意分層,在提高綜合水平的同時還要關注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練習。 3. 學生互動也要操控。本節課中雖然學生活動,也出現自發的講解,但明顯感覺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講解有了,互動在了,而時間卻被浪費了。任重道遠,樹立信心。雖然我們的學生有諸多不足,但我必須加強個人教學,多結合他山之石,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工作中,為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作努力。高中教學,要不斷反思,結合網絡資源和他校有效經驗,在探索中前進,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