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38860011798300第2單元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人教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講授三個部分,分別是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賦稅制度,為方便學生理解,我將本科內容重新整合如下: 前三個部分依次是選官制度之群英薈萃,中樞機構之臻于至善,賦稅制度之因時制宜,前三個部分主要是介紹三種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第四部分,鑒往知來,盛世中華。以史為鑒,總結隋唐繁榮盛世的出現,與三種制度的創新也有密切的關聯,聯系當下我們也需要不斷對制度創新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祖國的長治久安和持久繁榮,并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一部分,選官制度之群英薈萃。 首先,由《勸學》詩引入本部分的學習。先通過史料研讀的方式讓學生歸納總結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其次,學生利用表格中總結出來的選官制度、選官標準和影響總結得出選官制度呈現的變化趨勢;最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史料進行研讀分析,得出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 第二部分,中樞機構之臻于至善。首先,學生根據前面所學利用表格歸納得出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進歷程;其次,學生以史料研讀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至唐中樞體系的演變特點;最后是對于本課重點三省六部制的學習,學生結合預習自主畫出其結構示意圖,并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理解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機制,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結合史料進一步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歷史作用。 第三部分,賦稅制度之因時制宜。首先,通過展示圖文資料讓學生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實施的背景進行了解;其次,學生閱讀教材利用表格完成對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比較,并通過橫向對比概括分析兩稅法的進步性,以及通過史料研讀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稅法的弊端,最終形成對于兩稅法的全面認識;最后學生依據表格展示的歷代賦稅制度的相關介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思考春秋至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特點。 第四部分,鑒往知來之盛世中華。在完成上述三部分學習之后,讓學生全面理解唐帝國因時變革創新制度,保證了帝國的持續繁榮與強大,同時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以史為鑒,鑒往知來,讓學生理解當今中國正面臨各種機遇和挑戰,同樣需要明確發揮制度優勢,不斷創新變革的對于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視頻導入]播放視頻《大唐帝國神話》 [文字史料]: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公平公正、制度創新、國家統一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價值觀念。 師:同學們通過視頻我們了解到大唐帝國創造的繁榮盛世,那么唐帝國在當時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想必會有很多,其中不斷堅持制度創新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那么唐帝國都有哪些制度創新呢?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將會收獲知識與快樂! [設計意圖] 視頻導入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整體感受盛唐氣象,對盛世之因設置問題又可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同時又可與課程小結和升華前后呼應,課程結構和線索更加明顯。 二、新課講授: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汪洙《神童詩》師:同學們汪洙的這首《神童詩》講述了讀書的諸多意義,那么在古代讀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讀書人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呢?這就涉及到本課我們將要學習的第一部分:選官制度 [設計意圖]本部分的導入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以有效自然的方式引出第一部分的選官制度,同時又可以激勵學生熱愛學習。 第一部分:選官制度之群英薈萃 1. 九品中正制 (1)創立:曹魏時期,由中正官評定人才等級,朝廷依此授官。 (2)發展趨勢: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 27051051435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上品無寒門 , 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 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3)影響: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2.科舉制 (1)背景: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 (2)發展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創立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提高科舉考試地位 (3)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和變化趨勢 [設計意圖] 雖然教材內容對部分選官制度有所介紹,但是學生還缺少對世官制、軍功爵制和察舉制的深入認識,補充史料有助于學生對選官制度進一步認識;其次通過表格梳理歷代選官制度,方便學生從縱向認識選官方式和標準,分析得出選官制度呈現的變化趨勢。 2.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過渡] 通過對歷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分析可知選官制度在不斷發展完善,而科舉制的形成完善是古代選官制度的成熟表現,那么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進步性? 生:合作探究:依據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 史料一: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史料二: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 ——錢穆《國史新論》 材料三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共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例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于的社會心理走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一一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材料四 漸漸地,這些考試開始集中于文學體裁和儒家正統觀念,最后的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學生討論后,展示成果,教師評價,如:有利于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素質,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加強中央集權等;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 機制;加強中央集權;保證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正統);維護文明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言之成理即可)[設計意圖]教材內容對科舉制的作用有具體描述,但是學生缺少對科舉制的史實認識,提供史料,可幫助學生具體認識科舉制的功能,培養學生史料解讀的能力,也體現對學生過程性和生成性學習的重視。 [過渡] 選官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需要相應的國家機構才能發揮出治國理政的重要作用,那么同學們知道古代中國有哪些重要的中樞機構嗎? 接下來我們學習:第 二部分:中樞機構之臻于至善 1.歸納中國古代中樞機構演進師:中國古代有許多中樞機構,同學們知道這些中樞機構的名稱和特點嗎?生: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回答,教師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來,最后表格歸納匯總。 [設計意圖] 本部分關于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內容,前面的學習已經涉及,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依據表格得出中樞機構的名稱和特點,表格梳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對選三公九卿制三省“萌芽”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秦朝隋唐朝漢朝魏晉南北朝。。。 官制度的發展線索形成清晰認識,另一方面對接來分析中樞體系演變的特點會有幫助 2.中樞體系演變的特點。[過渡]師:中國古代歷代有不同的中樞機構,隨著時代的發展,針對于丞相權力不斷增強,對皇權構成的威脅,中樞機構也在不斷地調整變化,以適應鞏固統治的需要,那么秦漢至唐時期中樞體系演變的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生:結合表格縱向分析中樞機構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學生討論后,展示成果,教師評價,如:皇帝不斷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宰相權力不斷被分化,具體措施為分權或另設機構;宰相職位逐漸轉為虛職;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言之成理即可) [設計意圖]學生已通過表格歸納出中國古代中樞機構演進內容,加之補充的關于三公九卿、中外朝等有關史料,可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分析得出秦漢唐時期中樞體系演變的特點,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能力。 3.三省六部制[過渡] 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一樣,古代中樞機構也在不斷發展完善,而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完善標志著古代中樞機構的成熟,那么同學們三省六部制作為政府中樞又是怎樣運作的呢?假如時光回到唐朝,太宗皇帝想要在都城營造一處宮殿,這項工程的程序將如何實施運作。 生:閱讀教材 P39嘗試畫出三省六部制的結構示意圖,結合情景案例理解其運作機制。 [設計意圖] 三省六部制的內容教材上有涉及,但是關于其運作機制不夠直觀具體,利用結構圖和情景模擬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內在的運行機制,又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變枯燥文字為情景體驗,又可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記憶“巧記憶”幫助學生當堂消化掌握知識。 [過渡] 通過對三省六部制運作機制的學習可知其相對以往的中樞機構有了很大的變化,那么丞相的權力相對以前發生了何種變化?該制度在中國古代又發揮著怎樣的重要作用呢? 生:合作探究:依據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省六部制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又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必得中書、門下二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 ——錢穆《國史新論》 材料二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太宗)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資治通鑒》 (學生合作探究,研讀史料后,展示成果,教師評價,如:分權有利于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制約機制,有利于減少統治者的決策失誤;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走向成熟,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為歷代沿革。) [設計意圖]三省六部的作用在教材的表述較為簡單,概括性較高,通過提供史料研讀結合前面對其運作機制的學習,可幫助學生具體認識到其在解決皇權與相權這一矛盾中通過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同時三省分工,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過渡] 隨著選官制度和中央官制的不斷完善,人才濟濟和高效政府的唐帝國相繼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但是發生在 775年的安史之亂使得唐帝國開始由盛轉衰,帝國財政出現困難,那么帝國又對經濟做了怎樣的調控? 接下來我們學習: 第三部分:賦稅制度之因時制宜 1.兩稅法師:唐初,征收賦稅實行租庸調制,隨著帝國由盛轉衰,國家財政也出現困難,為了解決財政問題,統治者由因時制宜對賦稅制度進行了怎樣的調整?調整正后的賦稅制度有何進步性? 生: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完成表格,結合教材內容,學會橫向比較,分析兩稅法的進步性。 (學生思考后,展示成果,教師評價,如:簡化稅收明目,擴大稅收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減輕農民人身控制等。) [設計意圖] 關于賦稅制度中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教材呈現的內容也較多,利用表格歸納可幫助學生迅速兩種賦稅制度內容的不同,同時方便學生通過橫向比較,對兩稅保證國家財收減輕人身控制簡化稅收明目擴大稅收對象法的進步性一目了然,正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由可彌補教材直接給出兩稅法進步性所帶來的課堂缺乏生成性和過程性的不足,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兩稅法進步性的理解。 師:兩稅法的實施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那么是否意味著兩稅法本身沒有問題呢?接下來同學們根據老師展示的史料分析兩稅法弊端。 生:合作探究,史料研讀,分析兩稅法弊端。 材料: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白居易集》卷 2《重賦》 (學生探究討論后,學生代表展示成果,相互補充,教師引導評價,如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政府又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等。)[設計意圖] 關于兩稅法教材正文部分只涉及其進步性,而對于兩稅法實施后產生的弊端,并未涉及,而是在課后探究與擴展簡單提到,在這里通過史料研讀分析兩稅法的弊端可以幫助形成對兩稅法的全面認識,學會運用辯證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過渡] 唐帝國因時變革創新制度,保證了帝國的持續繁榮與強大,同時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以史為鑒,鑒往知來,當今中國正面臨各種機遇和挑戰,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對我國有何借鑒意義呢? 接下來我們學習: 第四部分:鑒往知來之盛世中華 師:常言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唐帝國因時而變,通過及時調整選官制度,群英薈萃;完善中央官制,政府高效;改革稅收制度,增加財力,保證了帝國的持續繁榮與強大,造就盛世乾坤,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可見政府政策的靈活性,變革創新的重要性。同樣對于當今中國在歷經困境,堅持改革開放,收獲了巨大成就;在當下抗疫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根據疫情變化,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創新抗疫策略,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重大勝利。可見變革和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終將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 生:吾輩風華正茂,理應擔當使命![設計意圖]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的指導我們的現實與未來的生活,通過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的成就和啟示來指導當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大業不懈奮斗,增強學生的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尤其當下取得抗疫斗爭階段性的偉大勝利,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