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INCLUDEPICTURE"學習目標.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學習目標.TIF"\MERGEFORMATINET1.通過學習本課,了解新式學堂的出現,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新式教育體制的擬定及科舉制廢除等史實;了解新式報刊深刻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2.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并服務于社會,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增強社會責任感。INCLUDEPICTURE"教學重點.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教學重點.TIF"\MERGEFORMATINET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INCLUDEPICTURE"教學難點.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教學難點.TIF"\MERGEFORMATINET新聞出版業的發展。INCLUDEPICTURE"教學方法.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教學方法.TIF"\MERGEFORMATINET情境導入法、講授法、總結歸納法。INCLUDEPICTURE"學生學法.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學生學法.TIF"\MERGEFORMATINET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INCLUDEPICTURE"教學過程.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教學過程.TIF"\MERGEFORMATINET(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你還記得我國古代從什么時候開始實行科舉制度的嗎?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U14.TIF"\MERGEFORMATINET舊式學堂和科舉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養?你知道新式學校在中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中國第一所國立的綜合性大學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是如何創辦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吧!(二)自主學習 梳理新知知識點一 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了__同文館__、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__北洋西學堂__,在上海創辦__南洋__公學。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又決定創辦__京師大學堂__。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__科舉__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__科舉制度__至此壽終正寢。2.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__申報__》,是近代中國存在__時間最長__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__解放日報__》,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__新青年__》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這些新式報刊,報道及時,覆蓋面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3.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__商務印書館__,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__第一個__也是規模__最大__的文化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__新華書店__,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知識點二 文學藝術的成就1.20世紀初以后,中國文藝創作空前繁榮,成就突出,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__魯迅__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的《__女神__》、茅盾的《子夜》、曹禺的《__雷雨__》、巴金的《家》、老舍的《__駱駝祥子__》、徐悲鴻的《愚公移山》等。2.齊白石擅繪__花鳥草蟲__。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并以__西洋寫實主義__的技法來改革中國畫法,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3.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聶耳創作了《__義勇軍進行曲__》《畢業歌》等名曲,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其中由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__黃河大合唱__》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獨立、堅強,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4.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__定軍山__》,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__歌女紅牡丹__》。(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探究一 綜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度廢除的得失。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一種考試選才制度,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評價,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應該還其一個真實的面目。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另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導致社會文化斷層,選官制度紊亂,政局更加動蕩混亂。探究二 結合所學知識和教材內容,說說報刊對近代中國的影響。①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②沖擊了傳統經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③促進并產生了新思想新文化運動。④開創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幫助國人了解世界。探究三 閱讀教材內容,列表說明20世紀以后,中國的文學藝術成就。作者作品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曹禺《雷雨》巴金《家》老舍《駱駝祥子》徐悲鴻《愚公移山》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五)達標測評 鞏固新知INCLUDEPICTURE"教學反思.TIF"INCLUDEPICTURE"F:\\待用方正文件\\7.12\\精英新課堂8歷史人教(上)教用\\教案8歷史人教(上)\\教學反思.TIF"\MERGEFORMATINET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略知一二但卻又比較陌生。從知識點本身而言,屬于識記層次,缺乏故事性、生動性,但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搜集的資料也比較多。教學中,可采取課前搜集資料、比較、考察的方法,以增強本課的形象性,調動學生的主觀性,師生共同提供資料,鼓勵學生主動、大膽地進行比較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