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37920010261600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課標要求 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之間的相互關聯。 通過史料研析,認識五四運動的特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的史實及其偉大意義。 理解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認識國民大革命的作用及歷史教訓。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之間的相互關聯。 通過史料研析,認識五四運動的特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的史實及其偉大意義。 理解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認識國民大革命的作用及歷史教訓。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之間的相互關聯。 通過史料研析,認識五四運動的特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的史實及其偉大意義。 理解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認識國民大革命的作用及歷史教訓。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難點: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教學過程 導入 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 一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五四運動 材料:五四運動是中國對西方入侵的反應的一串發展之顯露出來的一個高峰……自19世紀末葉以來,西方資本制度的生產壓力一天增加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忙著進行軍事行動并且從事軍備生產,于是對中國的輸出不得不相應地減少。這一段時間,中國的紡織業和面粉業曾一度乘機抬頭。可是,好景不常,歐戰結束,西方經濟勢力卷土重來……中國的地盤有限,肥美的地盤尤其有限。所以,軍豪們不能不借故彼此討伐。……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所激起的愛國情緒之鼓舞;是受到西學精神以及要從科學與民主的眼光對傳統從新評價以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這種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著.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上海三聯書店, 2002.12. 1.背景 國際背景:帝國主義(日美)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加深;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國內背景:政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激化階級矛盾;(根本原因)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 階級:工人階級隊伍壯大。 導火線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原因) 2.過程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19年5月4日-6月5日 1919年6月5日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學生 工人階級 口號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 方式 罷課 罷課、罷工、罷市 結果 學生被捕 釋放學生,拒絕和約簽字 意義 材料一 1919年以后,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獻進入中國,其數量之多令人吃驚,全國主要報紙、雜志都以大幅版面介紹社會主義思想。 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材料二 五四愛國運動后,許多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開始身體力行,到田間去,到工廠去。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穿起工人的服裝,學習工人的語言,從事工人的勞動,力求與工人打成一片。 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 材料三 “五四運動”的骨干分子后來都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初的領導干部和主要成員。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李達、鄧中夏等,這些人都是在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 生:為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材料四 吳玉章回憶五四運動時說:這是真正激動人心的一頁,這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在群眾運動的沖擊震蕩下,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蘇了,開始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的轉折點(里程碑) 小結3.影響 性質: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思想文化: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北京與上海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 政黨建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新民主主義開端: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拓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 相同點 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革命任務 反帝反封建 不同點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 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 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 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 革命結果 失敗 成功 群眾基礎 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群眾基礎廣泛 革命范疇 世界資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世界革命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 《新青年》“馬克思主義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1920 年3 月,李大釗又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把一批經歷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 同年5 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 典型例題 1.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期間“新知識分子從象牙塔中走出來,到十字街頭,大庭廣眾之間……與商人、店員、都市工人、工業家以及職業政客相往來”。這說明五四運動( C ) A.促進新文化運動興起 B.知識分子是運動的主力軍 C.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D.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2.1939年5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撰寫的文章中說到,二十年前的五四運動,表明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發展到“新階段”的主要原因是( B ) A.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B.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 C.愛國商人開展了罷市斗爭 D.中國共產黨起了領導作用 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前期準備 1920年年初,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1920年3月,共產國際與陳李會談商討建黨事宜 8 月,上海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 10 月,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 廣州、武漢、長沙、濟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1921 年7 月23 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的綱領,首先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大會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大會還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 2.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1921.7.23;上海法租界、嘉興南湖) 內容: ①確定了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②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③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 3.誕生意義 (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2)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學思之窗: (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 (2)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 (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 (4)聯合第三國際;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第一冊 結合這段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當時是如何思考中國革命方向的。 表明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確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且強調要以革命的手段實現這個目標。這樣,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屬性。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3.中共二大 (1)時間:1922.7.16——23。 (2)地點:上海。 (3)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實際上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低綱領:(即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最高綱領: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典型例題1.中共在某次會議上制定的奮斗目標——“用無產階級的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 B ) A.提出徹底的革命綱領B.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 C.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D.確定國共合作的方針 2.陳獨秀說,中共一大對“黨的要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的實際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中共二大“腳踏實地”的主要表現是( C ) A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 B決定領導工人運動 C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 D決定與國民黨合作 三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1.背景: (1)中共: ①中共產黨在開展工人運動時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材料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發生時間1920年12月29日。 隴海鐵路大罷工:發生時間為1921年11月20日,主要領導者羅章龍、游天洋等。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發動并領導的鐵路工人運動。 長辛店鐵路工人罷工,發生時間1922年8月24日,主要領導者鄧中夏等。 粵漢鐵路工人罷工:發生時間為1922年9月9日,主要領導者林育南、郭亮等。 山海關鐵路工人大罷工:發生時間為1922年10月4日,主要領導者王盡美等。 正太鐵路路工人運動:發生時間為1922年12月,主要領導者施恒清等。 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發生時間為1923年2月4日,主要領導者劉少奇、鄧中夏等,直接領導者林祥謙、施洋等。 (一)國共合作 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采取黨內合作方式) (2)國民黨: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接受了共產國際代表的建議,同意第一次國共合作。 (3)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 (二)國民革命 1.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 2. 過程: ①廣東革命根據地鞏固和統一:1925年,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兩次東征消滅陳炯明的實力。 ②高潮:1926年7月,正式出師北伐,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③反帝斗爭:1927年2月,武漢革命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④失敗: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汪精衛在武漢“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國民革命失敗。 3. 功績: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探究 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 中國的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必須建立起團結一切革命階層的革命統一戰線。 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必須領導發動農民起來革命,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無產階級必須建立革命武裝。 中國革命必須有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把馬列主義的普通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典型例題1.下圖是1922~1927年間,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報《向導》發文中的紀念對象統-123825340995計圖。這表明共產黨人( B ) A.民族統一戰線利于抗戰的勝利 B.輿論宣傳是民眾覺醒的重要途徑 C.中國革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D."工農武裝割據"具有歷史必然性 開放性試題 清末民初,是茶館的繁興時期。其數量之眾、分布之廣、功能之全,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舍曾言:“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等。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的歷史,既是一部社會史,也是一部思想、政治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作為傳統社會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間,清代茶居的開辟就是為滿足普通市民品茗的需要,進入20世紀初期,隨著廣州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各階層的分化加快,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流動,新的社會群體需要交往的平臺,在勞作之余也需要適當的娛樂消閑,因此茶樓就成為市民日常消遣的首選場所。1921年廣州市政廳公布全市茶樓數目為380家,到了1928年,全市茶樓有416家。許多茶樓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茶客群體.茶客在茶樓品茶的同時,也將茶樓當作自由閑聊的地方。其中,政治是人們熱衷談論的話題。人們在茶樓飲茶的同時,茶樓也提供給時人各種消閑娛樂。 ——摘編自《史學研究》黃柏莉文《近代廣州的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1900—1938)—以公園、茶樓為中心的》 (1)編寫一幕發生在1919—1927年廣州茶館內的人物對話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中國當時思想或政治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 示例主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觀點:馬克思主義在廣州的工人階級中得到傳播對話過程的完整: 1.有人物及立場——如兩位進步青年小明與小剛 2.有主題——圍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這一主題展開 3.有觀點——如:馬克思主義在廣州的工人階級中得到傳播 4.有完整情節—— 第一,須符合時代及主題:1919-1927馬克思主義在廣州工人階級中的傳播 第二,要用對話的表達形式 第三,對話過程圍繞“馬克思主義在廣州傳播的表現、原因和意義”展開 (2)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說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其一,茶館的興盛是近代中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和縮影; 其二,茶館匯集了城市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們;其三,茶館是市民工作之余首選的日常生活場所,是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間。 板書設計 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運動 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1.國共合作 2.國民革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