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藻類植物 苔蘚植物 蕨類植物 生活環境 大都生活在水中,淡水中的如衣藻、水綿,海水中的如海帶、紫菜;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潮濕處。 大多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環境中。 陸地中的陰濕處(它們的莖大多生長在地下) 形態結構 ⑴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 ⑵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整個身體都浸沒在水中,幾乎全身都可以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也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沒有專門吸收、運輸養料及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苔蘚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類似莖和葉的分化,但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 ⑴葉常呈羽狀,背面會長出許多褐色的斑塊隆起。 ⑵有根、莖、葉、的分化,在這些器官中有輸導組織。 作用功能 ⑴釋放氧氣。 ⑵做魚類餌料。 ⑶可供食用。 ⑷可供藥用。 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葉細胞,威脅苔蘚植物的生存。) ⑴嫩葉和地下莖可以食用。 ⑵卷柏、貫眾可藥用。 ⑶滿江紅是優良的綠肥和飼料 。 ⑷古代蕨類植物在地下變成煤 。 三類植物的共同特點:營養方式為 自養 ,生殖方式為 孢子生殖 。(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成熟后從孢子囊中散放出來,落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就會萌發和生長。) 第二節 種子植物 知識歸納整理 種子的結構(記P81種子的結構示意圖) 種皮:保護胚 1.種子 胚芽 胚 胚軸 胚是新植物的幼體 胚根 子葉 (有的種子還有胚乳。子葉或胚乳里 含有豐富的淀粉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能夠供給胚發育成幼苗。) 2.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比較 相同點 不同點 菜豆種子子 有種皮和胚 無胚乳,菜豆種子有2片子葉,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 玉米種子 有胚乳,玉米種子有1片子葉,營養物質貯存在胚乳里 3.種子和孢子的比較 (1)種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強,壽命比孢子長。 (2)孢子是一個細胞,只有散落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才萌發;種子在比較干旱的地方也能萌發,若環境過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待到氣候適宜時再萌發。 4.種子植物比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之所以更適應陸地環境, 能產生種子 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名稱 概念 結構特點 代表 植物 繁殖方式 裸子植物 種子裸露 根、莖、葉都很發達,里面都有輸導組織 油松、側柏、蘇鐵 能產生種子繁殖后代 被子植物 種子外有果皮包被 即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具有發達的輸導組織,能開花結果,果實保護里面的種子,不少果實還能幫助種子傳播。 豌豆、荔枝、木瓜、椰子、毛白楊桃、水稻、菊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知識歸納整理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看P89-90探究實驗) 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提出問題:在什么樣的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呢? 作出假設: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 制定計劃 實施計劃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1號瓶 2號瓶 3號瓶 4號瓶 適宜的溫度 √ √ × √ 一定的水分 × √ √ √ 充足的空氣 √ √ √ × 結果 不萌發 萌發 不萌發 不萌發 結論 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 、一定的水分 和 充足的空氣 。 表達和交流 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⑴胚是完整的 。 ⑵胚是活的 。 ⑶種子不在休眠期的 。 三、種子萌發的過程 1.過程 ①吸水: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 。 ②轉運: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轉運給胚根 、胚芽 、胚軸 。 ③發育:隨后,胚根發育,突破種皮 ,形成根 ;胚軸伸長(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胚芽發育成 莖 和 葉 。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⑴方法 抽樣檢測:不能對檢測對象逐一檢測時,可以從檢測對象總體中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對樣本進行檢測的結果能夠反映總體的情況,這種方法叫做抽樣檢測。 ⑵注意事項 ①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做到隨機抽取樣本。 ②抽取數量不宜過少 。 ③提供適宜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 ④為避免偶然性,減少實驗的誤差,可以重復多次實驗,取平均值 。 ⑶種子發芽率的計算公式為: 發芽率= ×100% 供檢測的種子數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知識歸納整理 一、幼根的生長 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是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根尖的結構: ⑴從下往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結構名稱 特 點 及 作 用 根冠 細胞較大,排列不夠整齊;具有保護作用 分生區 細胞很小,排列緊密;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補充伸長區的細胞數量 伸長區 下部細胞較小,越往上細胞越大 成熟區 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⑵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它的細胞來自分生區。 幼根的生長: 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二、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1.芽的分類 ⑴按照著生位置可以分為頂芽和側芽。 ⑵頂芽:著生在主干頂端或側枝頂端的芽。 ⑶側芽:著生在主干側面或側枝側面的芽。 2.枝條與芽的關系 ⑴枝條是由芽 發育成的。幼葉 發育成葉; 芽軸 發育成莖;芽原基 發育成芽。 ⑵芽中有分生組織。芽在發育時,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枝條是由幼嫩的莖、葉和芽組成的,其上的芽還能發育成新的枝條,有的芽如花芽發育成花。 3.莖是怎樣加粗生長的呢? 加粗生長是莖的形成層 (分生組織)細胞不斷分裂和分化的結果。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 植物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 ⑴細胞數量的增多和細胞體積的增大,都需要營養物質—水、無機鹽和有機物。 ⑵根向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 ⑶莖向上生長并長出綠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無機鹽。 3.植物生長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 的、含磷 的和含鉀 的無機鹽。 4.主要無機鹽缺乏時的癥狀 無機鹽 缺 乏 癥 植 株 葉 色 氮 矮小、瘦弱 發黃 磷 特別矮小 暗綠色 ,并出現紫色 鉀 莖稈軟弱,易倒伏 邊緣和尖端呈褐色 ,逐漸焦枯 【點撥:氮葉、鉀莖、磷促生。 詳解:氮(含氮的無機鹽)葉(枝葉繁茂),鉀(含鉀的無機鹽)莖(莖稈健壯),磷(含磷的無機鹽)促生(促進花生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長)。】 5.植物還需要許多其他種類的無機鹽。例如,缺少含硼 的無機鹽,油菜就會只開花而不結果實。 6.過度施用化肥的后果: 土壤板結,根部的空氣減少;農田中的化肥進入水域中,會使水域中植物大量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氧,造成水體缺氧,魚、蝦死亡。(如果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的濃度大于根部細胞細胞液的濃度,使根失水,造成“燒苗”,此時應立即大量澆水。)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知識歸納整理 花的結構 (記P104桃花的基本結構圖) 花柄、花托、萼片、花瓣 花藥:里面有花粉,其中有精子 雄蕊 花絲 1.花 柱頭 雌蕊 花柱 子房:內含胚珠,其中有卵細胞 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結構中最重要的是雄蕊 和雌蕊 。 二、傳粉和受精 (記P 105受精的過程圖) 1.傳粉: ⑴概念: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⑵傳粉方式: ①自花傳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頭 上的過程 ②異花傳粉:花粉依靠外力 落到另一朵花 的柱頭上的傳粉方式。主要媒介是風 和昆蟲 。 受精: ①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③胚珠里面的卵細胞,與來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胚珠里極核跟精子結合形成受精極核;雙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現象。)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記P106從花到果實的過程圖) 1.果實和種子的發育: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紛紛凋落。子房繼續發育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圖解: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種皮 果實 胚珠 種子 受精卵→胚 (受精極核→胚乳) 2.人工輔助授粉 目的: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常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 方法:先采集花粉,然后把花粉涂抹或傾撒 在同種植物的柱頭 上。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知識歸納整理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1.吸收 植物主要通過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成熟區 ,成熟區 有大量的根毛 , 使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 面積 。(移栽幼苗時帶一個“土坨”,有利于保護幼根和根毛。) 2.運輸 ⑴實驗:取一段帶葉的莖,把它放在 水 里剪斷。然后將靠近頂端 的那一段迅速放入滴有幾滴 紅墨水 的水里,并在陽光下照射 3~4 小時,結果葉脈紅了,整個葉片都有些紅,。而 莖的表面 并沒有出現紅色。 ⑵導管:由許多 長形、管狀 的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沒有細胞質和細胞核,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已經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除莖以外,根 和 葉脈 內也有導管,它們是連接貫通的。 ⑶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根吸收 水 和 無機鹽 后,由根、莖、葉內的 導管 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 二、植物的蒸騰作用 1.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 水蒸氣 狀態散失到 大氣 中過程。 2.主要器官: 葉片 。 3.葉片的結構 上表皮:氣孔少 表皮 下表皮:氣孔多 葉片 柵欄組織:細胞含 ( 蒸騰作用 葉綠體多 的器官 ) 葉肉 海綿組織:細胞含 葉綠體少 支持作用 葉脈 輸導作用:含導管和篩管 4.氣孔的組成和功能: ⑴氣孔的組成:由一對 半月 形的 保衛細胞 圍成的空腔。 ⑵氣孔的功能:是植物蒸騰作用的“門戶”,也是 氣體交換的“窗口”。保衛細胞(半月形,含葉綠體)調節氣孔的張開和閉合。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氣孔就慢慢張開,空氣進入氣孔,為葉片制造有機物提供二氧化碳, 水分 也通過氣孔散失。當夜幕降臨時,葉片的生產活動停止了,大多數氣孔縮小或閉合,蒸騰作用隨之而減弱。 5.蒸騰作用的意義:①拉動水分 與無機鹽 在植物體內的吸收和向上運輸,保證各組織器官對 水 和 無機鹽 的需要;②在炎熱的夏天,能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避免植物因氣溫過高而灼傷; ③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點撥:①移栽植物時要去掉一部分枝葉、選擇陰天和傍晚、移栽以后要遮陰等,都是為了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植物成活。②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強度:在一定限度內,光照強度越強,蒸騰作用越強;溫度:在一定限度內,蒸騰作用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強,另外還有空氣濕度和空氣流動情況等。) 三、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 (1)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2)植物的莖葉承接著雨水,能夠大大減緩雨水對地面的沖刷。 (3)樹林中的枯枝落葉能夠吸納大量的雨水,使雨水更多地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 “綠色水庫” 。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知識歸納整理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 ㈠實驗目的 1.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㈡實驗原理 淀粉的特性是遇碘變成藍色,據此顏色反應,我們可以檢驗淀粉的存在。 設計一組對照實驗,該對照組中,一部分葉片暴露在光下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另一部分用黑紙片遮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可以證明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條件。 ㈢實驗器材 盆栽的天竺葵,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 ㈣實驗步驟 暗處理→部分遮光照射→去紙片→脫色→漂洗加碘液→觀察 (點撥:1.實驗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將葉片內原有的有機物運走或耗盡。2.讓葉片的一部分照光,另一部分不照光,形成對照。3.將葉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熱的目的是將葉片中的葉綠素脫去,有利于觀察淀粉遇碘發生的顏色反應。) ㈤實驗現象和結論 現象1.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實際是淀粉遇碘液變藍色;得出結論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 現象2.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被黑紙遮光的部分沒有產生淀粉;得出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 光合作用 概念: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 捕獲太陽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 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 ,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場所: 葉綠體 既是生產有機物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變為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 光合作用的部位: 凡是植物的綠色部分,只要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就都能制造有機物。但是,葉片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意義 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經 篩管 運輸到植物體各處的細胞,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并參與構建植物細胞,進而構成各種組織、器官,直至整個植物體。 從細胞水平看:植物細胞的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以外,主要是有機物:其中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纖維素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和 脂質 ;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 DNA , 這些都是有機物。 從器官水平看:果實、種子 以及有些植物的根和莖內含有大量的有機物。 從個體水平看:構成植物體 干重 的絕大部分物質是有機物,只有極少部分是無機鹽。 2.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養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⑴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自身的 生長、 發育、繁殖 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食物 來源。 ⑵綠色植物作為生物圈中的 生產者 ,它們制造的有機物,通過 食物鏈 和 食物網 ,養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知識歸納整理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海爾蒙特實驗認為 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⑴一支點燃的蠟燭和一只小白鼠分別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蠟燭不久就熄滅了。 ⑵一盆植物和一支點燃的蠟燭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植物能夠長時間活著,蠟燭也沒有熄滅。 ⑶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夠正常地活著。 2.實驗結論 植物能夠更新由于 蠟燭燃燒 或 動物呼吸 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 3.科學實驗證明 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排出的 二氧化碳 是綠色植物 光合作用 的原料。 4.以下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的實驗設計 ⑴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⑵作出假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 ⑶制定和實施計劃: ①取甲、乙兩套裝置在小燒杯中各放上一株同樣的植物,在甲裝置的水槽中放入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乙裝置的水槽中放入清水。然后把兩個裝置分別用玻璃罩罩住。 ②把它們同時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然后一同移到光下。 ③幾小時后,各取甲、乙裝置中的一個葉片,分別編號為A、B,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熱,脫去葉綠素,然后用清水沖洗。 ④在A、B葉片上各滴兩滴碘液。 ⑷實驗現象: A 葉片不變藍, B 葉片變藍了。 ⑸結論: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P123) 1.原理:利用氧氣的助燃性 鑒定方法:可使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或竹簽)復燃。 2.實驗現象:快要熄滅的衛生香,遇到金魚藻在光下釋放的氣體,立刻燃燒起來。 3.結論:金魚藻在光下產生了氧氣。 三、光合作用原理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記P124光合作用示意圖) 1.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 葉綠體 ,利用 光能 ,把 二氧化碳 和 水 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 氧氣 的過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有機物 + 氧氣 葉綠體 (儲存著能量) 3.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種植農作物時,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密,應該 合理密植 。 第二節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知識歸納整理 一、綠色植物呼吸的過程 1.有關實驗 ⑴實驗一(P127):①現象:萌發的種子內溫度升高;②結論: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放出能量。 ⑵實驗二(P128):①現象:種子在萌發過程中放出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②結論: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釋放出了二氧化碳 。 ⑶科學實驗證明:二氧化碳來自種子里的有機物,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時不僅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 水 。 ⑷實驗三(P128):①現象:甲瓶中(裝有萌發種子)的蠟燭熄滅,乙瓶中(裝有煮熟種子)的蠟燭繼續燃燒;②結論: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時,需要氧氣的參與。 2.呼吸作用概念:細胞利用氧 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它主要是在線粒體內進行的。 3.呼吸作用公式: 有機物 + 氧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儲存著能量) 4.場所: 線粒體 【在特殊情況下,細胞中的有機物沒有氧的參與也能分解,但是分解得不徹底,釋放出的能量也較少。】 5.實質: 有機物 分解,釋放 能量 。 6.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 ⑴促進呼吸作用:農田適時 松土 ,遇到洪澇時 排水 。 ⑵降低呼吸作用:貯藏糧食時保持干燥和低溫 ,貯藏水果、蔬菜時降低 溫度 或 氧濃度 。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除了自身利用之外,還通過 食物鏈 進入其他 生物體 內,參與構建其他生物體,并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 能量 。 2.在所有的生物體內,有機物 分解 、提供能量的方式是基本相似的,都是通過細胞的呼吸作用。 三、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又將 氧氣 排放到大氣中,維持了生物圈中 二氧化碳 和 氧氣 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2.碳—氧平衡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現狀:隨著工廠、汽車、飛機、輪船等迅速增多,人類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氣的 二氧化碳 量日益增多,已經超過生物圈自動調節能力。大氣中二氧化碳 濃度不斷增加,對氣候的影響日益加劇,導致 溫室效應 愈演愈烈。 措施:保護現有 森林 ,大力 植樹造林,充分發揮綠色植物消耗 二氧化碳 、制造 氧氣 的功能;開展國際合作,減少 二氧化碳 的排放。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和聯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所有的活細胞 場所 葉綠體 線粒體 條件 光 有光無光均可(時時刻刻在進行)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產物 有機物、氧氣 二氧化碳、水 能量轉變 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聯系 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有機物和氧氣,呼吸作用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和能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 第六章 愛護植被 綠化祖國 知識歸納整理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1.植被的概念:一個地區內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類型: 植被類型 氣候特點 植物類型 草原 半干旱氣候 草本植物 熱帶雨林 全年高溫多雨 種類豐富 ,終年常綠 ,大部分植株高大 荒漠 夏季炎熱干燥 耐旱 植物 針葉林 夏季溫涼、冬季嚴寒 松、杉等針葉 樹 常綠闊葉林 較炎熱、濕潤 常綠 闊葉樹 落葉闊葉林 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 ,冬季寒冷 落葉 闊葉樹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植被中森林占據了主體。我國的森林資源盡管植物種類豐富,但仍是 少林 的國家。人均森林面積只有 0.145 公頃,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 2.我國長期以來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伐優留劣,甚至亂砍濫伐 ,使森林生態系統呈現衰退的趨勢。 3.過度放牧 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 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已經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三、從我做起,保護植被 1.我國于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對森林和草原實行依法治理和科學管理,力求使我國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為了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頒布了《退耕還林條例》。 3.我國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四.設計綠化校園方案時應注意以下問題:⑴應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盡量不要對校園環境布局做大的改動,最好不要選用名貴的花草樹木。⑵綠化樹種在形態選擇和空間安排上要注意高低、大小和色彩的搭配,做到疏密相間、協同自然。⑶應注意花草樹木的生長周期,盡量使校園春有花開,夏有樹蔭,秋有花果,冬季有綠。⑷教學樓大廳及室內應注意盆花和觀葉植物的配置。 五、植樹造林的意義: 防風固沙;增加空氣濕度,調節氣候;吸附塵埃,凈化空氣;消除噪聲;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