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程標準 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通過了解民國初年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的變化,認識其變化的原因及影響。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學習目標 1.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歷史事件,進一步認識為爭取民主,先進的中國人做出的努力。 2.分析北洋軍閥統治的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3.通過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并進一步感悟近代中國人對民主政治和救亡圖存的不斷探索。 學習重難點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原因、軍閥割據的影響、民族工業短暫春天出現的原因、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學習過程 第一環節 導入 -17208549530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空前的拐點。晚清以來,中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是由“家國”轉為“民國”,政治生態的大換血,前所未有的。政治上,你方唱罷我登場,波詭云譎,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 整個國家就好像成了一一個大江湖。許多“創造”歷史的大人物,無不是韋小寶式的人物。他們或者穿著長袍馬褂,或者穿著西裝革履,或者拖著大辮子,或者梳著中分頭, 或者固守著皇權的迷夢, 或者掘挖著共和的墳墓, 卻無不在中國這個大江湖上, 表演著匆匆過客式的人間鬧劇, 最后統統歸于“俱往矣”的湮滅。 第一目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20年代,用近代軍事武器裝備,按近代軍事制度組建起來的軍事集團,創立者為袁世凱,袁死后掌權的部下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等也統稱為北洋軍閥。 1、專制與共和的第一場斗爭 袁世凱政府: ① 1912.3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② 1913.3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 拓展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號漁父,漢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殺于上海,享年三十二歲。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號漁父,漢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國"憲政之父",與黃興、孫中山并稱,主持第一次改組國民黨。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1913年被暗殺于上海,終年三十一歲。 “國民黨人物中,袁之最忌者唯宋教仁。……餌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黨間,……一時聲望大嘩。” ——《譚人鳳集》 國民黨方面:宋教仁組建責任內閣制; “二次革命” ,結果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 袁世凱的獨裁專制尚未充分暴露,欺騙輿論,籠絡人心。 袁世凱位居“總統”高位,掌握北洋軍優勢兵力。 革命黨人組織乏力,實力單薄,被各個擊破。 2、專制與共和的第二場斗爭 袁世凱政府: ①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②1913年11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③1914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④1915年5月25日與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拓展 1915年5月9日,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經過與日本達105天的談判和周旋之后,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條》中的二十條內容之事件。(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條約簽訂后,全國教育聯合會決定,各學校每年以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舉行紀念,借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這一天被民眾稱為“國恥日”。另有以日本提出的最后通牒日期5月7日為國恥紀念日。商界通常以5月7日為國恥日 ⑤1915年底稱帝,改1916為洪憲元年。 拓展 辛亥革命發生前后,袁世凱和梁啟超兩者關系又出現了反復。梁啟超一開始是希望袁世凱實現君主立憲,也和袁世凱有些交流。但是梁啟超畢竟和乃師不同,康有為頑固些,但是梁啟超對民主共和,并非一味排斥。面對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梁啟超是支持的,并且還提供了不少袁世凱當政時的政策建議。比如說理財、治政、組黨等問題,梁啟超都給了袁世凱不少建議。 經過幾年,梁啟超的思想其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此時的梁啟超,已經不再對君權有向往,認為時代不同,再出現皇帝并不靠譜。但是袁世凱在周圍人的勸誘下,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最終在袁世凱稱帝后,梁啟超徹底和袁世凱決裂了。 為準備黃袍加身的袁世凱加緊了對輿論的控制。1月,他通令各地政府派員進駐當地郵局,檢查往來郵件,發現反袁報紙、書刊,立即沒收。袁世凱復辟,梁啟超在上海《大中華》月刊發表了明確反對稱帝的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梁啟超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從理論層面對袁氏意欲復辟帝制的行徑進行猛烈抨擊。同時梁啟超還支持自己學生蔡鍔發起反袁運動。袁世凱發布命令,禁止報紙刊載議論國體的文電。湖南、廣東等地無不秉承袁世凱的旨意,嚴禁議論國體。反對帝制的報紙受到嚴重摧殘,北京只剩下20家報紙、上海幸存5家,漢口只有2家,全國報紙銷量從4200萬份下降為3900萬份。。十天以后(8月20日),梁啟超就在上海《大中華》月刊發表了明確反對稱帝的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申報》、《時報》等大報迅速轉載,風行一時,在全國激起強烈反響。 國民黨方面:護國運動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 隨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 “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存共和二字存耶?戮此民賊,以拯吾民 ” — 孫中山《討袁宣言》 護國運動成功的原因: 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得人心,遭到全國人民反對。 革命力量組織有力,護國軍聲勢浩大,全國響應。 袁世凱失去民心,北洋軍閥眾叛親離,棄袁而去。 帝國主義列強見袁世凱失去利用價值,不予支持。 第二目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時代特征 1)軍閥獨裁專制、政治動亂、社會動蕩。 05467352)辛亥革命開創的民主共和制度雖名不副實,但民主共和思潮卻始終影響并主導著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緩緩前進。 奉系 張作霖 地區:東北三省 支持國:日本 直系:馮國璋 地區:直隸、江蘇、江西、湖北 支持國:英、美 皖系:段祺瑞 地區:安徽、浙 江 、福建、山東、陜西 支持國:日本 2、專制與共和的第三場斗爭 北洋政府方面: ①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 ② 張勛復辟 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 ③ 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 拒絕恢復國會。 國民黨方面:1917.08 護法運動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認識到“南與北如一丘之貉”。護法運動失敗。 失敗原因:資產階級因為階級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材料: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后,實行獨裁統治,企圖復辟帝制。孫中山開始了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他先后領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 【思考】北洋軍閥統治下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了什么問題? 焦點:民主共和與封建專制的斗爭。 實質: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斗爭。 說明:說明資產階級因為階級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時代呼喚新的領導階級和新的道路。 3、中國參加“”一戰” 1917.08中國向德、奧宣戰,加入協約國作戰,為“一戰”協約國勝利作出貢獻 第三目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952541910 近代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 (1912—1919) 材料 1912年榮氏兄弟在上海創建福新面粉廠。到1919年,茂新、福新面粉系統共有8個廠。其“兵船”牌面粉,更遠銷英、法、澳及東南亞各國,“一戰”時出口達80萬噸,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榮氏兄弟因此獲得了“面粉大王”的稱號。 1916年,榮氏兄弟在上海創辦申新紡織公司,其1918年的盈利額為1916年盈利額的11倍。 近代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出現的原因: ①中華民國的建立,掃除了政治上封建束縛和障礙;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興辦實業; ③一戰期間,西方國家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④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抵制日貨,提倡國貨; 2、社會生活文明開化 改用陽歷、剪發辮、易服飾、禁纏足、改稱謂。 特點:移風易俗、破舊立新 意義:體現自由平等、追求文明進步 拓展 1931年,文繡為爭取個人自由,宣布與溥儀離婚,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于拋棄皇帝的女人。末代皇帝“被”離婚 1924年11月,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后,派兵將溥儀趕出皇宮。1925年3月淑妃文秀等隨溥儀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文秀從天津靜園出走,住進賓館,通過律師向溥儀提出離婚。溥儀不愿鬧到法庭,遂經雙方律師交涉決定“私了”,由溥儀付給文秀5.5萬元贍養費。溥儀被迫答應離婚后,為挽回面子,于9月在京、津、滬報紙上發布廣告,刊登“上諭”:“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 第四目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1.原因: 1.原因:人們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束縛著。 五四新文化運動怎么會發生?它是由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而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沒有很長時間的宣傳教育和組織工作,就很快把重點轉到發動武裝起義上來。這是它的優點,但也帶來弱點:缺少一場有足夠力度的思想文化運動作為先導。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初期新文化運動是對辛亥革命在這方面的補課。 1923年梁啟超的文章對革命的失望,陳獨秀認為:中國由于缺乏普及性的啟蒙教育,從上到下不知民主共和為何物,西洋的制度過來了卻不會用,中國人還是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理解問題,于是民主走形,變樣。如果不徹底改造國人的精神文化,以適應物質和制度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便無從談起。 興起 (1) 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3)主要陣地:北京大學、《新青年》?雜志。 (4)核心內容: 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陳獨秀 擁護德先生、賽先生--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提倡新文學(白話文)、反對舊文學 代表人物和作品:胡適 :《文學改良芻議》、魯迅:《狂人日記》 拓展 委婉拒絕別人的請求 胡適授課時,北大的學生抵觸白話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適出題目: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從政,決定不去,請替我用最少的字復電拒絕。 結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個字“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 胡適只用了5個字“ 不去了,謝謝“ 探究 1:“打倒孔家店”是要打倒孔子嗎? 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為了打倒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復古,封邦建國,并未提出君主專制), 探究2“打倒孔家店”的實際上是反對什么? “打倒孔家店”的實際上是反對被董仲舒、程朱理學改造后的儒學, 反對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舊道德。 舊道德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 。 新道德是: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探究 3“打倒孔家店”德影響? 積極:解放思想、推動反封建斗爭 消極:易導致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探究 4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精華:崇尚剛健自強、刻苦勤勞的精神 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提倡“民本”與“德治” 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優秀的文學、藝術、科技成果。 糟粕:維護專制的綱常禮教,壓抑人性的“存天理、滅人欲” ,摧殘婦女的“三從四德” ,扼殺創造力的“八股取士” ,宣揚迷信思想、培養奴才意識 3.影響 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探究: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有哪些局限性? 意義:①動搖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促進人們思想的空前解放。 ②知識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③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①對東酉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傾向。 ②沒有與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 本課小結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奪了革命的果實,之后在政治上實行專制統治,思想上提倡尊孔復古思潮,攻擊民主共和,宣傳封建倫常。1916年袁世凱敗亡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一時期,特殊的內外環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短暫發展機會;社會風俗方面也出現一些變化,如剪辮、放足、廢除跪拜等;針對舊思想、舊道德的新文化運動,使得西方各種思潮被廣泛傳入中國,沖決了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