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 課程標準 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 學習目標 1.運用時間軸,認識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過程。 2.通過史料及史料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并進一步認識到辛亥革命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3.在大時空中認識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與局限性,進一步理解革命的艱難性、復雜性與長期性,感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開天辟地的革命勇氣與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 學習重難點 1.重點: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的重要史實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2.難點:全面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及局限性。 學習過程 辛亥革命,狹義上是指武昌起義;廣義上是指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滿清政府而進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開始于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以武昌起義為高潮。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1894-1911年) (一).清末新政: 1.背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后社會危機日趨嚴重;《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為自我拯救。 2.措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01—1905年)改官制、練新軍、辦企業、廢科舉、辦新學;第二階段(1906—1911年)預備立憲、欽定憲法、皇族內閣。 3.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改變專制制度,引發了革命浪潮。 (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背景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末“新政”加劇了社會矛盾,讓國人認識到革命是唯一出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建立革命政黨: (1).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2).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以《民報》為機關刊物。 3.頒布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材料一 我們并不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如果滿人始終執迷,仍然要把持政權,制馭漢族,那就漢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視的!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民族主義 推翻清政府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 “創立民國” 民權主義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社會改變經濟組織,核定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 ——孫中山:1906年《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 “平均地權” 民生主義 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 4.武裝準備:革命黨人自1895年起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黨人前仆后繼,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其中1911年4月黃興等人發動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歷次起義雖然失敗,但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發展進程。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1.導火線:四川保路運動。 2.時間:1911年10月10日。 3.過程:湖北新軍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 4.結果:其他14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二)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第一屆臨時大總統。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凱走向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2.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3內容和原則: (1).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3).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4)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原則:主權在民、民族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 4、評價:積極: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是中國民主化進程一座豐碑。 局限: 因人立法 、南北議和 1.原因:袁世凱勢力強大;同盟會內部渙散;立憲派和舊官僚希望袁世凱主持大局。 2結果: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探究 袁世凱為什么最終能獲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1、同盟會:組織渙散,成分復雜 2、立憲黨人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怕危及自己利益,擁戴袁世凱 3、帝國主義:物色新的代理人,維護在華利益 4、袁世凱:掌握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威逼利誘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南京政府名義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沒有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也沒有結束國家的混亂狀態。 ——《吳玉章回憶錄》(1878-1966) 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歷史命運,是一次失敗的革命。如何理解這句話?請結合教材與下面材料進行分析。 原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為未改變) 思考一::辛亥革命為什么沒能最終成功? 原因: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群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思考二:針對辛亥革命的失敗,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或教訓? 思考二: 1、必須發動和依靠群眾 2、必須擁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有人說辛亥革命史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如何理解這句話?請結合教材與下面材料進行分析。 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 ——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 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國家的權力歸屬發生了什么變化?政體的變化? 1、政治: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擴建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相當于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 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軍閥張勛擁戴清朝廢帝溥儀登基,在全國人民的怒斥聲中,12天后復辟丑劇就草草收場。 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不僅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槍”,邁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發了諸多社會革新和移風易俗的“第一回”。 民國成立后,開展了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 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 ①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②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脫離人民群眾,孤立無援; ③同盟會軟弱無力; ④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 本課小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2000多年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了,在歡呼雀躍的同時,袁世凱的狐貍尾巴也顯現出來。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頒布了第一部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舊勢力的妥協而名,而且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使中國人民富強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又失敗了。中國終經歷了幾十年的才走到現在的輝煌地位。完全不缺少不了這些革命先烈學習的精神與舉措,中國也是在學校西方的道路上一步步強大起來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