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 【課標解讀】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兩個問題,即民族國家和國際法。但是通過分析教材我們知道,民族國家的形成可以理解是近代國際法形成發展的載體,因此,本節課采用主題式學習模式,以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為主題,將民族國家的學習納入國際法主題之中,圍繞中心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培養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聯系性的認識與概括能力。培養學生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學會把握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 所以基于此把本節課整合為三個目標: 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國際法的載體 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國際法的歷程及影響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言一行展風范——國際法與中國 【學習目標】 1、運用思維導圖歸納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因素并能夠用課本史料進行論證;在史實分析的基礎上,對民族國家的特點做出解釋。 2、以時間為序梳理國際法發展歷程并對重要節點進行微觀探究,體會國際法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展完善;通過史料分析國際法發展帶來的主要影響。 3、通過史料閱讀了解中國近代、現代與國際法的淵源,認識中國作際法的發展,各部分之間層層遞進,具有邏輯性和體系性。 【學情分析】本課教學內容在必修課程中較少涉及,民族國家和國際法對學生來說屬于全新內容,這部分知識距離學生的生活和認知太遠,學生在學習中不容易產生共鳴。本課教材的內容涉及較多學術理論性的介紹,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材所用史料,對學生時空觀念的要求較高。教材內容專業性太強,更多的是學術理論性的介紹,教學中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 【教學重點】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 【教學難點】國際法的發展歷程及影響。 【授課過程】一、導入(3分鐘)2019年 7月 29日“大變局下的國際法: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司法機構的代表相聚北京,共同探討當前國際法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方向,以及發展中國家對國際法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插放研討會視頻由此導入本課。 二、展示課標要求(1分鐘)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教師進行概念解析:國際法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是用來解決國家間爭端的原則、制度和方法。教師:確立探究主題“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 三、課標解讀出示學習目標(1分鐘)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國際法的載體(近代西方民族國家) 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國際法的歷程及影響 3、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言一行展風范——國際法與中國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國際法的載體(近代西方民族國家)(8分鐘) 【學習目標一】運用思維導圖歸納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因素并能夠用課本史料進行論證;在史實分析的基礎上,對民族國家特點做出解釋。 (一)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 史料一:“在中世紀的西歐,假如你問一個人的身份,他會首先告訴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個地區的居民,比如盧瓦爾河谷人、倫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史料二: 史料三: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路易十四,自號太陽王。?朕即國家?路易十四親政后,立即宣布僧侶會議必須聽命于國王。教師總結:在中世紀的西歐,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體的長期存在和封建割據,民眾首先認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個地域的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淡薄,同時國家也沒有明確的主權。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各國的世俗權力也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二)形成背景(展示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并用課本史料進行論證) (三)特點及含義 1、民族組成: 2、主權: 3、語言: 4、文化 教師總結:近代民族國家指由單一民族或多民族組成的,主權獨立,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全民族通用的語言和國民的文化認同等的國家形態。 教師:民族國家的出現,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關系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國際法應運而生。 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國際法的歷程及影響(20分鐘)【學習目標二】以時間為序梳理國際法發展歷程并對重要節點進行微觀探究,體會國際法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展完善;通過史料分析國際法發展帶來的主要影響。 (一)發展歷程:自主構建時間軸 (二)發展特點:師生合作探究 教師: 1、國際法的適用主體和范圍不斷擴大。 2、國際法調整領域不斷擴大。 3、國際法內容不斷調整。 4、國際法實施以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保障。 5、謀求和平與發展是國際法的重要內容。 教師:在國際法的長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格勞秀斯是國際法的奠基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奠定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表現在對戰爭的否定,國際組織作用,以及國際法順應時代發展向更寬的領域發展。 (三)微觀探究 1、《戰爭與和平法》: 史料:根據一般規則:本人是處理自己事務的最佳裁斷者,因而擁有發動戰爭之權力的人,乃是唯一擁有締結和約之權力的人。由此推導,公戰能夠由各方主權者單獨發動,在王權政制下的這種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 ——【荷蘭】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閱讀材料,分析這段話要表達的核心思想? 教師總結:戰爭是主權國家的統治者發動的,也應當由他們來締結合約結束戰爭,強調了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地位。 2、《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史料: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 ......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教......--《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思考:《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對國際法有什么貢獻? 教師: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它開創了用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奠定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 3、《非戰公約》: 史料一:締約各方同意他們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 ——《非戰公約》 史料二:1928年,在簽訂《非戰公約》時,帝國主義各國紛紛提出各自的“保留條件”。法國說可以進行防御戰爭,日本認為可以在中國東北自由行動。 ——世界歷史教學參考資料 史料三:《非戰公約》對侵略者并沒有強大的約束力。生效后不久,1931年日本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三省;1935年意大利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人教版選修三《戰爭與和平》 依據史料談談你對《非戰公約》的認識? 教師:為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提供了法律基礎。當真正的危機來臨時,它只能成為紙上的“非戰”。 (四)影響:視角一: 史料一:野戰醫院和軍醫院應被承認是中立的。只要這類醫院內有任何病員或傷員,它們就應受到交戰各方的保護與尊重。 ——《紅十字公約》 1864年 8月史料二:聯合國之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聯合國憲章》1945年 6月 視角二: 史料三:中國今日鄭重聲時,中國領土之主權,已橫受日本之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所破壞無余......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摘自《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 史料四:1982年 4月 30日,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通過了被譽為當今世界“海洋憲章”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是四個反對國之一。《公約》于 1994年 11月 16日生效,迄今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 167個締約方(含歐盟),而美國仍未加入。 閱讀材料,從不同視角探討國際法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針對出現的問題談談你的認識? 教師: 影響: ①國際法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②國際法的實施仍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國家為一己私利,不惜違反甚至退出國際條約,嚴重威脅著國際和平。 認識: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努力推進國際法權威性,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規范各國政府的行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堅持維護和平與安全原則;堅持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堅持主權平等原則;...... (五)知識小結 (六)目標評價1. 馬丁·路德主張人人有權閱讀《圣經》,并把《圣經》翻譯成德文促使其廣為流傳。此后,各種民族語言版本的《圣經》大量刊行。這一現象 A. 弱化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宗教信仰 B. 說明教會的束縛已經完全被打破 C. 民族語言的使用不利于國家認同 D. 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興起與發展 2.下表是二戰后初期國際社會簽訂的部分協定公約。這反映出( ) A.國際社會的法制化 B.發達國家主導著國際事務 C.國際社會保護弱者 D.經濟是國際交往主要內容 教師:國際法作用突出但實施中的不利因素一直存在;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必要性;努力推進國際法權威性,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必要性。而中國始終是國際法的堅定維護者和建設者。插入視頻“大變局下的國際法: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國際研討會。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言一行展風范——國際法與中國(9分鐘)1945年 12月1947年 10月1949年 8月1950年 11月1951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關于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 【學習目標三】通過史料閱讀了解中國近代、現代與國際法的淵源,認識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所承擔的責任與擔當。 (一)昨日之局國際法傳入中國、《萬國公法》—中國第一部介紹國際法的出版物、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 (二)破局-向夢想出發新中國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十八大報告加強法治、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未來可期習主席的中國夢與世界夢:法治中國——中國人的法治夢、十九屆五中全會 2035年法治遠景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