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辛亥革命 教案 課程標準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學習目標 01.掌握辛亥革命的過程及三民主義的內容,形成從革命醞釀到武裝起義,再到民國成立的時空線索,形成近代民主革命的時空特征。(時空觀念) 02.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認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及影響。(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學習重難點 重點: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新產階級的局限性 學習過程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一)、“體制內改革” 1“清末新政”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教育方面的進行的改革,極具諷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階層的政治覺醒的過程。與其說這些改革有利于孫中山等激進分子的活動,不如說它們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美】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 (1)背景:《》簽訂后,遭受重創的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 (2)內容: ①改革官制,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 ②編練新軍,擬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并要求各省設立督練公所。 ③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 ④推行教育改革,廢除,興辦,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 (3)結果:未取得太大進展,清政府仍處于困境之中。 (4)失敗的原因: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 (5)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腐敗的政府,中國才有希望,轉而支持革命。 2.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3.“預備立憲” (1)背景: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2)目的:遏制革命勢力,維護清朝統治。 (3)過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積極推進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此后,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 結果:皇族內閣的出臺證明預備立憲是個騙局。 評價:20世紀初,面對國內外壓力,清政府被迫宣布“預備立憲”,其目的并非實行民主政治,而是緩解統治危機,最終實現“”。“預備立憲”加劇了中央與地方之間、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二)“體制外的革命” 1894年 興中會 的成立 1905年8月 同盟會成立 1905年11月 三民主義 1911年4月 黃花崗起義 1911年11月 武昌起義 內容 對應的綱領 具體主張 民族主義 (民族革命)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推翻清王朝 實現民族獨立 民權主義 (政治革命) 創立民國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 (社會革命) 平均地權 核定地價國民共享 思考:革命是必然要發生的嗎?中國還有沒有其他選擇?為什么? 政治根源: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權威下降,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 階級基礎: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 組織準備: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并建立統一的革命政黨。 軍事準備:革命黨人動員新軍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 物質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三民主義)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共和肇始 (1)背景 階級基礎:資義發展快,資階力量強 群眾基礎:人民反帝反封建情緒較高 現實條件:保路運動——兵力空虛 (2)經過 1911年10月10日,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占領武漢,辛亥革命爆發。 (3)結果 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隨后,全國有十幾個省區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 2、政權旁落 2月12日,宣統帝頒布《清帝遜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2月13日,袁世凱聲稱贊成共和,孫中山提出辭職 2月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3月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探究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一章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二章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別。 第三、四、六章 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 第五章 國務員(內閣總理)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師:《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體現的內容和意義 生:從法律內容上看: 倡導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 從法律性質上看: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 從目的看: 限制袁世凱獨裁(直接) 維護共和制度 (根本) 從法律意義上看: 從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標志著法治取代了人治,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座豐碑。 探究2“查世界歷史,選舉大總統滿場一致者,只華盛頓一人,公為再見,同人深幸公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我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參議院為選定臨時大總統致袁世凱電》1912年2月15日 思考:革命成果旁落,是意外還是必然?為什么? 革命成果旁落是必然的。 原因:①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沒有明確反對帝;沒有明確廣大勞動人民的權利。沒有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難以實現; ②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破壞,力量強大。資產階級不敢正面去反對帝國主義而只是狹隘的排滿情緒;也不敢從根本上去改變封建的經濟基礎,只滿足于清帝退位。 ③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a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b沒有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c沒有建立獨立的革命軍隊。 d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積極 性質:它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建立起共和政體。 經濟上: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 社會風俗:剪辮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禮,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消極 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奪;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中國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板書設計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一)、“體制內改革” (二)“體制外的革命”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共和肇始 2、政權旁落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積極 (二)消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