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八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一、課程標準 1、通過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等史實,認識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以及社會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認識八國聯軍侵華等列強侵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二、學習目標 探究維新變法運動的原因、特點和意義 運用辯證分析的方法,分析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的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 通過了解戊戌維新運動過程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認識義和團運動和愛國清軍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三、學習重難點 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 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 四、學習過程 一、資產階級的探索運動—戊戌維新運動 1.變法維新的背景 師:根據結合教材102頁導言部分,歷史縱橫圖片以及幻燈片的相關資料分析維新運動的背景。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但是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它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而痛苦的升華與認識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敗帶來的警悟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它可以稱為“變”的起點。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生:民族危機加深 “甲午戰爭以后,一些仁人志士把發展民族工業作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勢,漸漸放寬了對民間創辦實業的限制,民族資本中比較強的力量是輕紡工業?!?—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生:洋務運動后期,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甲午中日戰爭以后,產生民族資產階級 小結:(1)社會: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劇 (2)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逐漸壯大 (4)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和康梁維新思想 探究1 變法思想 的特點 《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 《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書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特點:托古改制 探究2 蔣廷黻:“孔子是舊中國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戰就成功了?!?康有為:“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師:為什么要借助孔子來托古改制? 減小變法的阻力;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 2.戊戌維新運動的過程 1895年“公車上書”事件標志著維新派正式形成。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國建立立憲政治?!熬c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主張在中國實現三權分立,擬訂憲法,召開國會,君民共主。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文明十五講》 (1).序幕 1895年,公車上書:馬關簽約,官員和部分讀書人上群起激奮 1895年5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2).宣傳 1895-1898,組會創刊:先后創辦了學會103所,學堂185所,報館64所 北京《中外記聞》(1895)、保國會(1898) 上海的強學會(1895)、《強學報》、《時務報》(1896) 上海的強學會(1895)、《強學報》、《時務報》(1896) 長沙的時上海的強學會(1895)、《強學報》、《時務報》(1896)務學堂、《湘學西報》(1897) (3).高潮1898.6-1898.9,百日維新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在維新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 類別 內容 政治 1.裁撤冗官冗員2.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 1.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建設鐵路、發展農工商2.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文化 1.廢除八股改試策論2.設京師大學堂3.各省設立新式學堂 教育 開辦新式學堂 概括百日維新的特點 ①除舊布新②過急傾向 概括百日維新的影響 ①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的體制 ②戊戌維新運動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 (4).失敗 1898戊戌政變:慈禧訓政,喋血刑場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涤袨椤⒘簡⒊黄忍油龊M?,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 3.失敗原因: (1).頑固守舊勢力仍很強大 (2).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4.評價 性質: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 2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②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維新思想的傳播起積極作用 二、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1背景 結合教材103頁、幻燈片圖片和兩段資料,讓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 “西方傳教士的教育傳教、醫學傳教、慈善賑濟、出版報刊等活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傳教士還發出來戰爭叫囂,服務列強侵華,刺探軍政情報;袒護教民,霸占民產,侵奪百姓生計;甚至直接參與武裝侵略活動?!?—王先明《中國近代史(1840-1949)》 生:《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興起了義和團運動 過程 (1)1898年10月,趙三多在山東冠縣率眾攻打當地教堂,義和團運動正式興起; (2)粘貼文告、搗毀教堂、拆毀鐵路、砍斷電線,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 (3)到1900年,義和團控制了京津地區。 (4)1900年8月,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3、口號“扶清滅洋” (1)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 (2)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卻有盲目排外性質 4.評價 義和團運動是頑強而英勇的反帝國主義的斗爭……是一次自發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摘編自翦伯贊《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但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任何國家“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評價:具有愛國主義性質,突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 2、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瓜分中國。 3.過程 1900年5月,英、美、法、德、俄、日、奧匈、意8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 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聯軍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 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投入天津保衛戰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四、民族危機的加深 1《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德、俄、英、法等十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2內容和危害: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意義: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東交民巷),實際成為“國中之國”。 《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五、板書設計: 戊戌維新運動 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侵華 民族危機的加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