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36320011544300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本課在內容上涵蓋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段歷史以分裂為主,政權多、頭緒復雜。本課將相關內容分為三個子目進行敘述。首先敘述的是三國和西晉,西晉滅亡后,全國進入長期分裂時期,基本格局是南北對峙。其中東晉和南朝歷史在內容上突出區域開發,十六國和北朝的歷史突出民族融合,并未以后隋唐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奠定了歷史。 【教學目標】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文化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學習目標】 目標一:觀察不同時期的形勢圖,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形成準確的時空定位,并探究西晉速亡的原因。 目標二: 研讀史料,進一步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和影響,從中認識到經濟的開發有利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目標三: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通過史料分析少數民族確立國號的特點及原因,深入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正確的民族觀。 【教學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 【教學難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途徑 【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圖表法、對比分析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王羲之《喪亂貼》 提問:同學們有認識這幅字帖的嗎?這幅字帖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教師點撥過渡:王羲之位于瑯琊臨沂的祖墓在廣固之戰的是時候再次被毀。雖然后來經過好友荀羨的修復,但是祖墓被毀,自己卻不能前往修復,無奈與悲憤的情況下,王羲之感嘆這個朝代喪亂之極,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帶著這個疑問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一、大一統秩序的“崩潰” 1、【學生活動】觀察地圖并結合教材,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朝代更迭。 2、【問題探究】西晉的統一是低質量的統一,你是否贊同?原因?①宗室爭奪中央權力②少數民族內遷,矛盾激化 3、【情境再現】如果你是宋孝武帝,你會如何處理此事?某天路瓊之身著盛裝,帶著大批隨從,去拜訪鄰居、中書令王僧達,想借此跟瑯琊王氏攀結交情。沒成想,王僧達竟然對他不理不睬,半晌才輕蔑地問了路瓊之一句:“當年我家中有個馬車夫叫做路慶之的,跟你是什么關系?”路瓊之聽后大為羞慚,頹然告辭。 路瓊之前腳剛走,王僧達便命令奴仆便路瓊之坐過的胡床燒掉,路瓊之聽聞后更是羞憤難當。 路太后聽說侄孫受此大辱,便把兒子孝武帝叫過來,一邊啼哭,一邊讓兒子幫路家“出頭”,務必要嚴懲王僧達。孝武帝雖然很氣憤,但考慮到王家的名望、勢力,擔心一旦嚴懲王僧達很可能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結果,于是無奈地對母親說“瓊之年少,無事詣王僧達門,見辱乃其宜耳。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加罪乎?"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后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概念闡述】三國、兩晉以來,一些名聲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 【歷史常識】士族、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依據家世和品行來給人才評定品級。而到了西晉之后,則完全是以家世來評定等級。士族既有得天獨厚的地位,家族當中又多有名望的學者。因此,士族出身的人經常被評為上品,擔任較高的官職。長此以往,在經濟和文化上占據優勢的氏族,也逐漸掌握了政治權利。東晉則在是士族門閥的幫助下建立并鞏固的,所以才有王與馬,共天下一說,之后幾家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政權,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而到了南朝時,皇權的逐漸加強和庶族寒門進入政治中樞,士族逐漸走向末路。所以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后續就是大明 2年,王僧達被宋孝武帝借故賜死,這也意味著門閥政治的衰落,皇權的回歸。 二、大一統秩序的“新生” 1、江南經濟的開發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人相繼南移,同時攜來高級栽培技術,南方灌溉、防洪、運河等水利工程不斷修筑,富源也不斷開發,始終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勝。 ——摘編自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 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鄠、杜(指北方)之間,不能比也。...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對照材料并結合相關知識分析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原因:北方人口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江南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潛力大;南方政局相對穩定,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 2、江南經濟開發的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高涼郡(廣東陽江縣)有“蠻”族部落十余萬家,酋長冼氏。冼氏有女多智謀,善于用兵,梁末,羅州刺史馮寶娶冼氏女為妻。冼夫人約束冼氏部落使從民禮,馮氏政令才得行施。陳霸先起兵討伐侯景,得冼夫人援助,冼夫人成為陳朝在嶺南的重要支柱。馮氏數百人終于影響冼氏十余萬家。——范文瀾:《中國通史》(第 2冊),人民出版社,2009年 學生討論回答:促進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交融 3、結合材料探究北方十六國民族關系發展狀況。材料一曾經處于華夏邊緣地區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遷入中原......為了獲得人數眾多的、文化先進的漢族的認可......而且在政權國號的選擇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謹慎。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在其統治地區選擇前代中原王朝的國號以繼承之。 ——吳洪琳《十六國‘漢’‘趙’國號的取舍與內遷民族的認同》 4、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改革的內容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學生歸納 為了使鮮卑貴族懂得門第的重要性,孝文帝為他的六個弟弟聘婦。所聘之婦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門。——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學生回答: ①說漢語 ②改漢姓 ③遷都 ④與漢族聯姻 ⑤穿漢服 ②改革的意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政權的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全面推行漢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軍事力量,也加劇了本民族內部的不滿,加速了北魏的滅亡 【課堂訓練】中國古代民族遷移有兩個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遷入黃河流域,一是由黃河流域遷入江南(見圖)。這兩大遷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①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加劇了民族矛盾③促進了民族交融 ④使人口分布趨于平衡 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