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知道羅馬城邦;了解征服戰爭造就了羅馬的版圖,羅馬在擴張中不斷吸納其他文明的成果,推動帝國走向繁榮;龐大的帝國最終在內外夾擊下走向分裂和滅亡。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羅馬城的象征、凱撒、屋大維等圖片,獲取關于羅馬建城、走向君主專制等方面的信息;解析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中包含的文明交流、擴展方面的地理、歷史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古代羅馬對西方文明的歷史貢獻,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交流對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圖片展示:圖片展示撲克牌K,趣味知識補充對應象征的人物,引出凱撒大帝。 教師講述:同學們,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么意思呢?你們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踏著歷史的足跡,見證羅馬的歷史。 【新課講授】 一、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 1.圖片展示:古羅馬發源地臺伯河畔、古羅馬城邦示意圖。 2.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眾多民族遷移到意大利半島,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 3.趣味歷史補充:母狼乳嬰。PPT呈現相應的圖片。 4.教師講解:羅馬的發展歷程,經歷了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 5.時間軸呈現: 6.材料展示: ……有誰會如此懶惰、如此漫不經心,竟不希望去了解羅馬人是如何、在何種政治下,于不到五十三年的時間里,將幾乎所有人類居住的世界征服,并置于羅馬單一的統治之下。 ——安德魯·林托特(晏紹祥譯)《羅馬共和國政制》 教師提問: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隨著羅馬的征服擴展,羅馬是如何實行國家的統治的? 提示:元老院是羅馬共和國的核心機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核心作用,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平民選出兩名保民官,可以否決元老院與執政官提出的不利于平民的決議。 教師補充:在元老院、執政官和公民大會三種權力之間,彼此相互牽制,保持平衡。這種政治體系被后人認為是古代經典的政治體系之一,對后世的影響巨大。 7.教師過渡:在平民和貴族長期斗爭后所取得的政治權利中,除了設立保民官,還有一項更值得記憶的事情,就是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的《十二銅表法》。 8.材料展示: 材料一:羅馬共和國早期,貴族壟斷著立法和司法大權。當時羅馬只有習慣法,法律與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這樣,多由貴族擔任的法官,常常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保護自己,損害平民利益。 材料二:這無疑是羅馬法制史上一個不小的成就,可以說,它開創了羅馬法制史上的一個新時代,它把向來由貴族和祭祀階層把持的習慣法用人人可見的文字公布出來,使司法執法有明確的文字作依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官吏的武斷和專橫。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一,分析習慣法的弊端。材料二中,“它”指的是哪一部法律?概括其作用。 提示:弊端表現在損害平民利益,不利于國家的統治和穩定。“它”指《十二銅表法》。作用是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9.教師講解: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 10.材料展示: 第5表:死者的財產需按其遺囑進行處理。 第3表、第8表:債權人可將無力償還的債務人,交付法庭判決,直到將其戴上足枷、手銬、甚至殺死或賣之為奴。 第8表:凡故意傷人肢體而又未能取得調節時,則傷人者也需受到同樣的傷害。不過,如有人打斷自由人的骨頭,他須償還300阿司罰金;如被打斷骨頭的是奴隸,罰金可以減半。 第11表: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 ——《十二銅表法》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思考《十二銅表法》的特點。 提示:保護私有財產,維護貴族利益,保留原始、落后的復仇習俗等。 教師補充:《十二銅表法》基本上仍是按舊有習慣法制定,還是維護貴族奴隸主的利益,但它對奴隸主私有制、家長制、繼承、債務和刑法、訴訟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規定,限制了貴族法官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的權力。《十二銅表法》反映了羅馬奴隸制的發展和奴隸主階級國家的形成過程。 11.教師提問:結合教材簡述羅馬的擴張過程。 提示:(1)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隨后,羅馬滅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2)公元前2世紀,羅馬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12.圖片展示:羅馬共和國地圖、羅馬征服意大利示意圖、布匿戰爭示意圖。 13.教師講解:在長期的掠奪戰爭中,大量被征服地區的人被掠為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他們擔任繁重的工作,如農耕、開礦、放牧等,甚至被送至角斗場,他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輝煌的羅馬,但是處境悲慘,被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羅馬人的兇殘終于招來奴隸們的反抗——斯巴達克起義,它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揭示羅馬共和國衰亡的原因) 二、羅馬帝國 1.材料展示: 大約公元前130年后,由于內部動亂、戰爭、軍事化、腐敗,這種制度最終被削弱了,在羅馬公民中原來存在的堅實的公民精神也在衰退。那少得可憐的真正的共和實踐也隨著凱撒的獨裁而消亡了。在公元前44年凱撒遇刺身亡后,曾經的由公民統治的共和國變成了由皇帝統治的帝國。 ——[美]羅伯特·A·達爾(李風華譯)《論民主》 2.教師講述:羅馬奴隸主統治遭到沉重打擊,而擁有軍事實力的人為建立軍事獨裁進行著激烈爭奪。凱撒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激起貴族共和派的強烈反對,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凱撒的行動,使得羅馬由共和制開始向帝制過渡。 3.圖片展示:公元前50年凱撒大帝在澤拉戰役中、凱撒名言“Veni,Vidi,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感受凱撒的氣魄。 4.教師提問:帝制的最終形成是由誰帶來的呢? 提示:繼凱撒之后,各派又經過長期斗爭,到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公元前27年,他開始實行“元首制”。 5.教師提問:“元首制”的實質是什么?你認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著什么?(學生討論后回答) 提示:君主制。羅馬由共和國變成了帝國。 6.教師講述:羅馬帝國建立后,不斷對外侵略擴張。2世紀,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羅馬帝國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古代羅馬不但同中國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歐也有貿易往來。西方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正說明了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的繁榮情況。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是羅馬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7.圖片展示:羅馬帝國和西漢王朝。 教師講解:羅馬帝國的疆域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 (117年),西漢王朝的疆域面積是609萬平方公里(元始二年)。西漢人將羅馬稱為大秦。(通過疆域面積的對比,以及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感受到中國的強盛,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 8.材料展示: 材料一:據統計,1世紀時,羅馬全年的節慶娛樂日為66天;2世紀時,節慶娛樂日有123天;4世紀時,節慶娛樂日增至175天。在節日里,奴隸角斗、斗獸、戲劇、賽車等活動皆由國庫開支。 材料二:在恐怖陰影的籠罩下,城巿的街道堆滿無人掩埋的尸體。市民的絕望有時會轉變成憤恨,蠻族只要遭到反抗就會激起暴虐的震怒,老弱婦儒和傷殘病患都遭到不分青紅皂白的屠殺。 ——《羅馬帝國衰亡史》 教師提問:閱讀以上兩則材料,思考這會給羅馬帝國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提示:帝國社會矛盾尖銳,農業萎縮,商業蕭條,城市衰落,財政枯竭,政治混亂,奴隸貧民不斷起義和大批蠻族乘機入境,帝國政權陷于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境地。 9.教師過渡:繁盛的羅馬帝國,統治階級日益奢侈腐化,享樂成風,最終走向了衰落與滅亡。 三、羅馬帝國的衰亡 1.教師講述:3世紀,羅馬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農業衰落,人民起義,日耳曼人也開始入侵,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落。4世紀末,帝國最終一分為二。 2.教師提問:龐大的羅馬帝國為什么會分裂呢? 提示: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內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知識梳理:整理羅馬發展線索 羅馬城(公元前11世紀)→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帝國分裂(4世紀末)→ 西羅馬帝國(476年) 東羅馬帝國(1453年) 【課堂小結】 古羅馬文明發端于意大利半島中部,從一個臺伯河畔興起的城邦到稱霸地中海的共和國,再到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其政治制度、軍事制度、法律、文化都與之相互演進,給人們留下思考。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