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拜占庭帝國的位置和版圖、查士丁尼及其法典、拜占庭帝國的發展歷程和歷史地位等基本史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事件的影響和價值。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地圖,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閱讀出自《查士丁尼法典》的史料,透過現象看本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維護統治秩序的規范。通過對拜占庭文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是在傳承中發展的,激發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和熱情;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是多元的,只有在揚棄中才能獲得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難點:《查士丁尼法典》以及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地圖展示: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2.教師提問: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在西羅馬帝國上,法蘭克王國逐漸強大,最后發展為查理曼帝國。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又如何呢?為什么人們會把東羅馬帝國稱為拜占庭帝國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第10課: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本課子目分別是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我們換一種路線,先講拜占庭帝國的興亡,再講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成就。 【新課講授】 一、拜占庭帝國的興亡 1.教師講解: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拋棄了羅馬帝國的千年首都——羅馬,轉而在拜占庭設立新都“新羅馬”,后來該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2.圖片展示:查士丁尼形象圖。 3.材料展示: 我們將重建過去的一切,我們要重視羅馬人的名譽,確保過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 教師講解:查士丁尼在位期間,曾經鎮壓平民起義,征服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主持建造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位于帝國西部意大利拉文納的圣維塔爾教堂。統治期間,不僅阻擋了野蠻民族在邊疆的騷擾,甚至幾乎恢復了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因此,后人稱這段時間為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黃金時代。 4.圖片展示:6世紀末東羅馬帝國疆界。 教師提問:根據地圖,梳理拜占庭帝國的疆域范圍。 提示:版圖:涵蓋希臘、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5.材料展示: 9世紀初至11世紀初,拜占庭帝國臻于極盛。阿拉伯作家描寫拜占庭的手工藝作品時寫道:只有中國的工藝品能與之相媲美。布瓦松納這樣描寫:“君士坦丁堡是世界商業的轉運口岸,船舶和商隊都進到它的碇泊所,在它的主要街道的市場內,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的產品都堆積如山,它的碼頭和港口充滿了商品。”拜占庭的這段顯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君士坦丁堡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有利位置。 教師提問:據材料,概括拜占庭帝國繁盛的表現,并指出促使其繁盛的最重要的因素。 提示:繁盛的表現:商業興旺,手工業發達。因素:最重要歸因于君士坦丁堡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有利位置。 6.材料展示: 材料一:拜占庭先后有107位君主占據了皇位……在這段時期內,宮廷中,街道上,或軍營中,一共發生過65次奪取皇位的叛亂。 ——迪爾《拜占庭:輝煌與衰敗》 材料二:查士丁尼……在地中海西部發動的戰役使帝國的國庫耗之殆盡……他死后不到十年,一個新的蠻族部落倫巴第人,占領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同樣,在多瑙河邊境,阿瓦爾人同斯拉夫和保加利亞臣民一起,進入巴爾干地區……削弱了帝國的控制。在東部……波斯人……在野心勃勃的大皇帝科斯羅埃斯二世的率領下,開始全面消滅東羅馬帝國。 ——《全球通史》 教師提問:盛極必衰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盛極一時的拜占庭帝國,也走向了衰落的階段。請根據材料,概括拜占庭帝國衰落的原因。 提示:統治集團內部派系斗爭愈演愈烈;長期戰爭,財政枯竭;不斷受到周邊民族的進攻。 教師提問:面對外患,拜占庭皇帝決定求助于西歐封建主的軍事援助,但結果怎樣? 提示:東征的十字軍不僅沒有給拜占庭以軍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 7.知識拓展: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性軍事行動,前后共計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8.圖片展示:十字軍東征路線圖、十字軍東征。 9.教師講解:面對一系列的內憂外患,拜占庭帝國由“拜占庭”變成了“敗仗庭”。版圖面積急劇縮小。 10.地圖展示:鼎盛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疆域和11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疆域。 11.材料展示: 奧斯曼軍隊人數眾多,拜占庭根本沒有那么多軍隊,在君士坦丁堡保衛戰中,拜占庭守軍只有奧斯曼軍隊的二十分之一。又如,奧斯曼軍隊擁有強大的炮兵,他們能制造大型火炮,而拜占庭軍隊沒有火炮。盡管他們早已掌握了火炮的制作技術,但沒有財力來制造。 ——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 (從地圖變化中,感受拜占庭的衰落。從材料中感受拜占庭的勢單力薄,面對外患的無能為力。) 教師提問:拜占庭帝國是在何時被滅亡的? 提示: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12.材料展示: 395年,羅馬帝國最終一分為二……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對人類文化的傳承和交流起過重要作用,它不僅將多種文化因素融為一體,也對后來的西歐和東歐等地產生過重大影響。 ——摘編自《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教師提問:(1)依據材料,概括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和拜占庭文化的特點。(2)有人認為“拜占庭帝國的消失意味著拜占庭文化的消亡”。你認同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提示:(1)①歷史地位:文明傳承:保存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文化交流: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拜占庭文化。②拜占庭文化的特點:兼收并蓄,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特點。 (2)不認同。拜占庭帝國雖然消失了,但它的文化仍具有無比的魅力,特別是對東歐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材料展示: 我過去是凱撒,我現在是查士丁尼,我因為受到上帝的意志而筆削諸于法律……在我和教會的步驟和諧之后,我蒙受上帝的感應,立即把我的全部精神,用在那件大工作上面。 ——查士丁尼 教師提問:材料中的“我”以及“法律”分別指的是什么?“法律”是何時編成的? 提示: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529年。 2.材料展示: 材料一:查士丁尼執政帝國38年,用22年征戰四方,用5年修建圣索菲亞大教堂,用36年在組織編撰《羅馬民法大全》。 材料二: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需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是戰時還是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而且能采取法律的手段排除違法分子的非法行徑。 ——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法學階梯》 教師提問:查士丁尼執政帝國38年,卻用了36年在組織編撰《羅馬民法大全》。根據材料二概括查士丁尼為何如此重視法律的編撰。 提示: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教師提問:《羅馬民法大全》是由哪幾部法律構成的? 提示:《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3.材料展示: 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治。奴隸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廳得強迫主人出賣之,無故殺戮奴隸的,按殺人罪處理。 ——《羅馬民法大全》 教師提問:《羅馬民法大全》與之前相比有何進步性? 提示:《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 4.材料展示: 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武力因為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亡,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永久的征服。 ——19世紀德國偉大的法學思想家耶林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羅馬民法大全》有何歷史意義? 提示:《羅馬民法大全》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 5.課外延伸: (1)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就是現在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它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城市,曾是拜占庭帝國和后來土耳其帝國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藝術和文化教育在當時的學校和教堂相當興盛。 圖片展示:君士坦丁堡景觀。 (2)圣索菲亞大教堂 圣索菲亞大教堂有近1 500年的歷史,它是建筑和藝術的結晶。 圖片展示:圣索菲亞大教堂景觀。 (通過課外延伸,再次感受拜占庭帝國的輝煌文明。) 【課堂小結】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許多不同種類、不同特點的文化,它們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當然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是完美無缺的,所以要求我們要有一種對待文明的正確態度,學會包容、吸收和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不斷進步。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