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過程、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城市居民的身份、市民階層的形成等基本史實,思考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和新興的市民階層將會對西歐的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知道學生和教師組織的行會性質的自治團體是歐洲早期大學的起源,在國王、教皇的支持下,大學取得了免稅、司法獨立和教育自主等多項特權;盡管在課程上還受到教會的影響,但是大學為歐洲教育和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背景資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分析并得出合乎實際和歷史發展規律的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法蘭西的瑯城市民為爭取自由、自治而斗爭的史實,感受早期城市居民爭取自由和自治、力求獲得市民身份的戰斗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材料展示: 喬治出生于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著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試著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貧困。 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2.教師講解:中世紀初期,人口絕大多數集中在莊園,只有少部分人生活在城市中。中世紀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比绾卫斫膺@句話呢? 本節課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中世紀城市的有關問題。 【新課講授】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教師提問:請同學自讀課本,梳理以下知識點。 城 市 的 興 起 時間 從10世紀起 興起原因 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 興起地點 在封建主的領地上 著名城市 英格蘭:倫敦; 法蘭西:巴黎;意大利:米蘭、威尼斯 特點 交通便利、相對安全、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2.圖片展示:中世紀的倫敦、巴黎和意大利的城市風貌;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地圖。 3.材料展示: 在中世紀城市建立前期,其統治權力常常被帶有一定封建性質的城市貴族所把持……貴族的獨裁終于激怒了市民群眾,他們開始組織起自己的團體,選出了領導人和草擬有關章程,開始進行反抗斗爭。從13世紀起……西方工商業者積極奪取城市的有關管理權力,最終執掌城市的政權,并在其過程中形成城市民主共和政體的雛形。 ——摘編自楊師群《反思與比較:中西方古代 社會的歷史差距》 教師提問:城市居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為此他們采取了怎么樣的方式來進行反抗? 提示:環境:遭到領主的任意征稅,還像佃戶一樣履行義務。方式: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4.教師講解:城市居民在爭取自治時,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取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其中,法蘭西的瑯城取得自治的過程最為典型。以法國瑯城為代表的城市爭取自治,實際上反映的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和封建主之間的階級沖突日益尖銳。 5.材料展示: 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只向國王或領主繳納定額賦稅。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制定政策、法令和鑄造貨幣。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裝,有權宣戰、媾和。城市通過選舉產生的市長、法官等管理人員,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國的巴黎、奧爾良、里昂和英國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權,由國王與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教師提問: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什么?獲得自由后有哪些權利?是否是絕對的自由? 提示: 城市自由和自治 取得形式 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權利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成為自治城市 特點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 6.拓展延伸——“特許狀”。 教師講解:“特許狀”,也稱“豁免證書”。是指中世紀歐洲國王賜予領主領地免受管轄的特恩權時所頒發的一種證明文書。特許狀均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國王與領主對于城市的權力,它是一種封建的權利轉讓書。 教師提問:“特許狀”限制了國王對于城市的權力,為何國王還愿意頒發? 提示: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請同學自讀課本,梳理以下知識點。 (who?)城市的基本居民都是哪些人? 手工工匠和商人 (where?)城市居民來自于哪里? 周圍農村的農民/農奴轉變而來 (when?)他們要多久才能成為市民? 農奴逃離莊園進入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了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why?)他們為什么愿意到城市生活? 成為市民后享有自由。領主無權強迫他們重新變成農奴。城市工商業還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how?)他們如何生產和生活? 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2.拓展延伸 教師提問:喬治逃離到城市后,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為“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并為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后可升為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里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核后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3.圖片展示中世紀行會圖標。 4.材料展示: 12世紀西歐具備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外,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這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這使得爭取人身自由開始成為城市斗爭的主要內容。 ——摘編自魯蒙娜《中國與西歐城市發展影響因素淺析》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指出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歷史影響。 提示: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出現。 教師補充: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城市的興起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問題探究: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對比。 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 類別 封建莊園(鄉村) 城市 特點 封閉 開放 主體人員 領主和佃戶(農民和農奴) 手工業者和商人 社會關系 農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縛在土地上,與領主有依附關系 擁有人身自由,不受領主控制 經濟特點 一切產品用于自身消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產品用于交換、買賣(商品經濟);行會勢力較大 三、大學的興起 1.教師講述: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 2.圖片展示: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圖片。 3.教師提問:大學是如何爭取自治的? 提示: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 4.材料展示: 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大學發展起來。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國王希望大學成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教師提問:大學的自治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否是無條件的自治? 提示:自治地位: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教育自主權: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教師提問:中世紀西歐大學設置了哪些課程? 提示: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專業課程:法學、醫學和神學。 5.材料展示: 材料一:從人才培養上看,中世紀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職業性學校,他們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知識,以后從事法律、醫學、教學這些世俗專業或獻身教會工作所用。 ——楊天平、潘奇《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特色》 材料二:在大多數大學里,神學都是最不受歡迎的學科,原因是人們認為神學太理論化了。在醫、法、神三個高級學院里,民法通常最受歡迎,教會法緊隨其后,然后是醫學。 ——賀國慶《中世紀大學和現代大學》 教師提問:閱讀材料,大學的課程設置反映了什么內容? 提示:西歐中世紀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6.拓展延申:時間軸呈現中世紀的古代歐洲及其對應的古代中國。 教師提問: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中西方城市的異同點。 提示:城市職能、城市規模、建筑用材、空間布局等。 【課堂小結】 西歐城市興起以后,促進了歐洲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市民階層與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資產階級,增加了歐洲的財富積累,改善了歐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和近代科學的興起,以及文學藝術的繁榮。大學活躍了當時的思想文化活動,培養了人才,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在一定意義上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