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陶 藝 的 魅 力 一 、陶藝概念及發展歷史 1、陶藝是什么?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中國的英文名稱叫China,意思就是陶瓷。在古代,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之國”。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世界各國的制瓷技術多是從中國傳入的。 陶藝它是一種人工形態。陶瓷形態的基本材料是水、土、火。 陶藝的產生是人類進化的記載和象征。它是人類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變了黏土的形狀和性質,創造了一種新的物質,它標志著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開始! 2、陶藝的發展與現狀: 我國的陶瓷藝術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陶瓷的發展是先有陶后有瓷。所謂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但陶器和瓷器是兩種不同的工藝制品。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是原材料的使用和燒成溫度的不同:陶器是用可塑性較好的黏土制胎,燒成溫度在800C°---1100C°之間;瓷器則必須選擇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200C°---1400C°左右。瓷器比陶器細致而堅硬、光滑。 中國陶器生產的歷史十分悠久, 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大量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如:仰韶文化的網紋彩陶船形壺。 龍山文化,白陶鬶。秦代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灰陶制造水平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國北方陶最輝煌的杰作。例如:灰陶跑射武士俑。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最有特色的要數東漢時期四川成都出土的灰陶說唱俑。那說書藝人眉飛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左足蜷曲,右足前伸,形象特別逼真。唐代的唐三彩(駱駝載俑),是一種流暢明麗釉色的三彩器物,它是我國陶藝史上的又一項創舉。 宋代的陶器(貫耳爐)它的美感、釉色、裝飾均臻造極之境。元代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在高低溫、顏色釉瓷的燒制上均有建樹。明代瓷器中,將釉上彩和釉下彩結合燒制而成的斗彩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清代的瓷器,無論是瓷質的清純,釉彩之艷麗,還是繪畫技法的成熟,都已達到頂峰。 現代陶藝,是不憑借任何概念的一種非常自由的藝術,其藝術表現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個性,并創造出有情感的、新穎獨特的、蘊含深厚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 我們中國是瓷的母國陶的故鄉!我國的陶瓷藝術曾經長期影響著世界陶瓷的發展,當然它的產生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但近代卻落伍了。特別是陶藝教育,世界上發達地區和國家,一二十年前就進入了中小學校,而且開展的有聲有色。 我們作為龍的傳人,能愧對老祖先的最先發明嗎?應有義務學習和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并使我們的陶瓷藝術再度領先世界先進水平!對不對?同學們! 二、制陶工具及用途: 手動轉臺:方便制作時旋轉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制作、觀察、調整、修改作品。 竹拍子:用以拍打器身,使器物成形。 搟杖:用于制作陶板. 竹刀:修坯、整形、裝飾等。 鏟子、竹簽:裝飾工具,用于鏤空、切割、鉆洞等。 三、練泥 :(制陶的開始) 陶土取來通常不能直接用,為什么?因為它軟硬度不能滿足制陶要求,因此需要練泥,將泥摔打得柔軟了,才能使用。這樣是防止買回來的陶土硬度不一、有空隙、氣泡等,而沒“練”過的陶土在干燥或燒成的過程中會容易發生龜裂。 手工練泥和機器練泥。 摔擲練泥法:將泥團成一球形,舉起擠壓摔一頭,擲摔成形,反過來摔另一頭,反復幾次。 1、取一塊泥 2、手掌用力將泥塊由里向外推壓 3、抓起泥塊,舉到一定高度 4、再用力將泥塊向臺面摔擲 5、反復摔擲,邊旋轉邊摔擲 6、逐步輕摔成圓錐狀 7、完成 四、制陶的基本方法: 1、手捏成型法: 手捏泥土成型是制陶的最基本方法,可以不用任何工具,有較大的自由性,只需運用手部把粘土捏壓成制陶者心中所要的形狀即可。手捏成型法也是一種古老的制陶方法,是初學者最容易掌握和訓練成型能力的方法。具體方法是 : 1、取一塊適量的黏土。將其搓轉成 泥團,并揉練。 2、將泥團擠壓展開成泥板狀,用 力要均勻,泥板厚薄要一致。 3、將泥板隨意卷轉,做成理想的 形狀。 4、對已捏成的造型進行裝飾加 工,使造型更加豐富。 5、完成的坯體 2、泥條盤筑成型法: 泥條盤筑的方法應該說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中最古老、最為方便、造型表現力最強的技法之一。它幾乎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圓形、方形、異形乃至雕塑等等。國外常常將泥條盤筑和手捏成型一并通稱為"手筑",指不借助任何工具純粹用手制作。現代陶藝家之所以喜歡用泥條盤制法制作陶藝,一方面是由于泥條可以自由地彎曲與變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較復雜的、不太規整的、較隨意的陶塑,另一方面是他們更傾向于保留泥條在盤筑時留下來的手工痕跡和一道道盤旋的紋理,當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跡。 泥條成型作品的做法通常有兩種:一是泥條盤制成型時,盡量保留泥條捏壓的原始形態和起伏關系,著眼于表現泥條的原始粗曠和其豐富的肌理變化之美;二就是盤制起型后,修整作品使之光整。另外操作過程中在一定基礎上按順序一環一環盤筑的,叫做單環盤制;多根泥條首尾相接,逐層盤筑的,稱為連續盤制。 1、取一塊適量的黏土,將其握成棒 狀,利用掌心之力,自然轉動泥土, 使其成柱狀。 2、用雙手用力均勻搓成粗細一致 的泥條。 3、用泥板制作作品底部。 4、將泥條在底部上繞圈輕輕壓緊,依 次序加高,并將內部抹平、壓密,以 免干燥和燒制時開裂。 5、根據造型依次加高,注意造型的收縮、擴展或其他變化,而盤筑泥條的方 位走向,還可以用手或陶拍調整造型。 6、可用木刀在需要的位置上將坯體抹平,不需抹平的可保留泥條 盤筑的肌理效果。還可在適當的位置進行有變化的裝飾。 3、泥板畫制作法 五、制作過程: 設計方案:想想你自己準備做個什么東東呢?每位同學可以參照教室里的圖片或樣品,也可以同學間小組間相互啟發、交流,最后確定自己的設計方案。 (可以看看學生作品照片)雖然可以借鑒現成的作品或別人的方案,但要求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不能照搬啊!這樣才能叫做創新和存異!才能彰顯你自己的智慧和個性!你說呢?同學們開始體驗感受做吧! 六、總結交流與評價 ( 一)成果展示與評價: 1.個人作品全面展示: 所有的學生都去互相欣賞彼此的作品,同學 之間可以先單獨交流評價一番所看到的! 2.個人優秀作品展示: (1) 每組選出一個或多個優秀作品來展示。 并說說設計的想法與創作過程中的花絮。 (2)全體學生參與給予評價,以指出優點為主, 最好同時能提出改進意見。 (二)交流與期盼: 1.生生交流: (1)分組交流,每個學生都談談本節課的收獲與體會。 (2)根據時間和實際情況讓每個小組出一名或幾名學生將收獲與體會在班上交流。 2.師生寄語: (1)、學生對老師的總結和希望! (2)、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和祝福! 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