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走近金壇先賢(華羅庚篇) 一、小組交流:我們的研究之路 1、觀看電視劇《華羅庚》 2、參觀華羅庚紀念館 3、上網查找資料 4、閱讀相關書籍 5 、尋訪華羅庚 6 、撰寫感受和體會等 小組交流要點: 1.說清你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2.得出了什么結論? 3.是通過什么研究方法取得的? 二、分組匯報:我們的研究成果 成就組 故事組 名言組 詩歌組 雙法組(優選法和統籌法) 其它組 華羅庚的數學成就: 華羅庚在數學研究中取得突出貢獻,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數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及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著有論文二百余篇,專著十本,其中有八本已在國外翻譯出版。 華羅庚同志: 你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七月廿一日 華羅庚的成才故事: 華羅庚原來也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學才能。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余2個; 5個5個地數,余3個; 7個7個地數,余2個。問其物多少個? 王維克發現了華羅庚的數學才能 華羅庚的名言警句: 1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2埋頭苦干是第一,發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3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惟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 4善于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5樹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從嚴以終。 6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華羅庚的詩歌: 到全國各地推廣雙法 華羅庚推廣雙法 華羅庚的其他貢獻 科普作品: 要善于暴露自己 不懂裝懂好不好?不好!因為不懂裝懂就永遠不會懂。要敢于把自己的缺點和不懂的地方暴露出來,不要怕難為情.暴露出來頂多受老師的幾句責備,說你“連這個也不懂”,但是受了責備后不就懂了嗎?可是不想受責備,不懂裝懂,這就一輩子也不懂。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越是有學問的人,就越是敢暴露自己,說自己這點不清楚,不清楚經過討論就清楚了。 數學詩題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爭。 三人供食一碗飯,四人同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 三、得出結論:傳奇人物華羅庚 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 華羅庚同志: 你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七月廿一日 二、我們解決的問題 成長故事、數學成就、名言警句、科普詩篇等 王維克發現了華羅庚的數學才能 與學生王元討論課題 三、我們的感受和體會 甘為人梯 帶病堅持工作 自強不息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大學講學,倒在了講臺旁。 奮斗不止 1980年5月21日華羅庚回到母校金壇縣中學,受到熱烈歡迎。 故鄉情懷 當時的《金壇科技報》進行了報道,刊登了華老的題詞。 從嚴以終 金壇處處留下了華羅庚的足跡 永久紀念 2010年11月第十五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總決賽在金壇舉行 四、活動的拓展延伸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蘭溪棹歌》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此詩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美景和漁民的歡樂心情。全詩四句。前兩句是寫月光下的月、樹、河灣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詩句寫得纖麗、秀氣;后兩句給人的感覺則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間流傳的物候語,朗朗上口,樸實無華,又令人置信地敘述一個事實:春雨一下,蘭溪江的魚就多起來了。前后詩句文筆雖然不同,卻協調地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圖。 一彎蛾眉月掛在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漲,魚群爭搶新水,夜半人靜之時紛紛涌上溪頭淺灘。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段玉裁曾師事戴震,愛好經學,擅長探究精微的道理,獲得廣博的知識。長于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同時也精于校勘,于諸家小學的是非都能鑒別選擇,是徽派樸學大師中杰出的學者。 個人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 《身影》 仰望星空 您是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翻開書籍 您是那個最耀眼的名字 上網查找 您是那則最迷人的故事 走進家鄉 您是那句最親切的鄉音 總能找到您的身影 手持茶杯凝望 香不過家鄉茶 親不過故鄉人 手拄拐杖教誨 天才在于勤奮 知識在于積累 您的身影 融進了家鄉的每寸土地 您的名字 鐫刻進學子的每步腳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