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綜述】 近年來,歐盟高度重視對華關系,人權對話是歐中關系的重要內容。今年6月16日至17日,中國?椗訪說 0次人權對話在北京舉行。 在本次對話中,中歐雙方介紹了各自在人權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并就國際人權領域合作、少數民族權利及法治等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中方介紹了中國在加強法治、改善民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新舉措和新成就。中方強調只有切實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人權對話才能取得積極成果。 【理論分析】 一、從《政治生活》角度看 1. 我國政府關于人權觀的內容。(1) 生存權、發展權是根本的人權。(2) 保護和促進人權,必須從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入手。(3) 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4) 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有人權的前提和保障。 2. 批駁“人權高于主權”的錯誤論調。(1)人權和主權是有區別的。人權是指一個國家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種民主權利,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權利。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主權,即一個國家處理其國內事務和國際事務的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以對內至高無上性和對外獨立性作為其特性。主權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2)人權和主權又是相聯系的。國家主權對實現人權具有決定性作用。主權是實現人權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國家的主權是該國人民享有人權的前提。人權是主權的具體體現。因此說“人權高于主權”是錯誤的。(3)人權問題具有國際性的一面,但本質上屬于一國內政管轄范圍內的問題。一些西方國家以所謂的“人權高于主權”為借口,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侵犯他國主權,干涉他國內政。 3. 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維護本國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歐雙方在人權領域廣泛、深入地交換意見,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進行人權對話,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4. 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中歐雙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人權對話,有利于維護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義性和正當性。 5. 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是獨立自主,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國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進行中歐人權對話,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基本立場;堅持了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 二、從《文化生活》角度看 1.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國與歐盟各國人民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人權觀念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中國與歐盟由于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中歐人權觀念存在著差異。中歐之間進行人權對話,在人權問題上相互交流、借鑒,體現了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2. 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1)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中方強調只有切實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人權對話才能取得積極成果,尊重文化多樣性,遵循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歐雙方在人權領域廣泛、深入地交換意見,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進行人權對話,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3)中歐在人權領域相互交流、借鑒時,我們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同時要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三、從《生活與哲學》角度看 1. 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關系原理。矛盾既是對立的,又是同一的。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中國與歐洲各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歷史傳統,在人權觀上必然存在著差異;同時,中歐在人權觀上又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具有同一性;中歐在人權領域做到在差異中相互交流、借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在對立統一中向前發展。 2.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中歐在人權觀念上既有共性,同時也存在差異,具有個性。中歐之間進行人權對話,求同存異,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原理。 【創新訓練】 一、選擇題 1.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此次刑法修改的重點之一是取消了13個經濟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對此認識正確的有 () A. 凸顯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權的保障 B. 體現專政是民主的保障 C. 體現了我國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 D. 表明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最高決定權 2. 當海外國家動蕩或受到嚴重自然災難時,中國政府派出工作組,積極組織撤僑工作,幫助中國公民有序、迅速、安全地回到祖國懷抱。這體現了 () ①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②我國政府執政為民③我國政府行使管轄權④我國政府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A. ①②③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中國政府就所謂的“西藏問題”曾多次明確表示,我們和達賴集團的矛盾,不是什么人權問題、宗教問題、民族問題,而是維護祖國統一或分裂祖國的問題。關涉主權問題沒有任何價還價的余地,這是因為 () ①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②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的③維護國家統一是維護主權完整的客觀要求④我國的任何一個地區都不能享有獨立的主權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中歐文化看似千差萬別,實際有很多“共通之處”,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這段話體現了() A.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B. 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C. 尊重文化多樣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D. 中歐文化要相互交流、借鑒和融合 二、非選擇題 5. 材料一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的一貫方針,也是世界各國所關注的問題之一。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入了憲法。 材料二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明確了中國政府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 根據上述材料,從《政治生活》角度,說明我國要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必要性。 6. 2011年6月16日至17日,中國?椗訪說 0次人權對話在北京舉行。中歐雙方介紹了各自在人權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并就國際人權領域合作、少數民族權利及法治等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中方強調只有切實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人權對話才能取得積極成果。 結合材料,說明中歐進行人權對話的政治和文化意義。 【參考答案及解析】 1.A 2.B3.D 4.A試題的指向要求選材料“體現”的道理,C、D是從“啟示”上來說的,因此不能選。 5.(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憲法的修改為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從根本大法上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2)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工作原則是對人民負責,國務院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明確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是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職能的需要。 (3)尊重和保障人權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利于推進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有利于我國在國際人權事業中進行交流和合作。 6.(1)政治意義: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歐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進行人權對話堅持了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文化意義:中歐在人權領域交換意見、進行人權對話,有利于外來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能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中歐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和融合,促進文化創新;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