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課程標準20100831TJA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目 錄TOC \h \z \t "樣式1,1,樣式2,2"HYPERLINK \l "_Toc220313933" 一、課程性質 2HYPERLINK \l "_Toc220313934" 二、課程理念 3HYPERLINK \l "_Toc220313935" 三、設計思路 3HYPERLINK \l "_Toc220313936"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5HYPERLINK \l "_Toc220313942" 三、生物與環境 12HYPERLINK \l "_Toc220313943"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4HYPERLINK \l "_Toc220313944" 五、生物圈中的人 16HYPERLINK \l "_Toc220313945" 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9HYPERLINK \l "_Toc220313946" 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20HYPERLINK \l "_Toc220313947" 八、生物的多樣性 23HYPERLINK \l "_Toc220313948" 九、生物技術 25HYPERLINK \l "_Toc220313949" 十、健康地生活 2634HYPERLINK \l "_Toc220313953" 三、教材編寫建議 34第一部分 前 言 生物科學從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極為迅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哺乳動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克隆獲得完整個體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等,這標志著本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生物科學也向著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在解決人口問題、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隨著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地位。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標準在繼承我國生物科學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注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最新進展;更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本標準期望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生物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對今后的職業選擇和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一、課程性質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農林、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生物科學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過程,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生物科學有著與其他自然科學相同的性質。它不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也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些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生物科學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斷探索。這些是生物學課程性質的重要決定因素。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讓學生理解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生學習的能力。學習生物學課程是每個未來公民不可或缺的,其學習成果是公民素養的基本組成。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二、課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 所有的初中學生都需要學習生物學,也可以學好生物學。因此,本課程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提出了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生物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旨在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的匯總,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學課程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本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的設計是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體現國家對學生在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綜合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和生物科學發展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取了以下10個一級主題:科學探究,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與環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健康地生活。考慮到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本身的特點,課程內容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日益凸顯,因此,將綠色植物和人各列為一個主題。動物和細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慮到各門類動物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比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識和人體生理知識有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將“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單列為一個主題外,其他知識主要分散在相關主題中。考慮到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已經顯現出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并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每個普通公民的生活和發展,因而安排“生物技術”主題。考慮到使每個學生學會健康生活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之一,也是生物學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因而單列“健康地生活”主題。課程規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需要通過學生主動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才能逐步達到,因此,課程內容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建議。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本課程的學習成果,每個學生要努力實現以下具體目標。(一)知識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的多樣性、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基礎知識。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以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二)能力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和用具,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內容標準是《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10個一級主題:1.科學探究2.生物體的結構層次3.生物與環境4.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動物的運動和行為7.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8.生物的多樣性9.生物技術10.健康地生活每個一級主題一般由若干二級主題及具體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組成。具體內容標準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所要達到的基本的學習目標。活動建議列舉了有利于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調查、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討論、實驗、實踐等活動建議。一、科學探究生物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理解科學探究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親歷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因此,本標準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之中。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并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標準盡可能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注意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1.理解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意識到科學探究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設置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量,增加重復次數等是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徑。·意識到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和實驗,又需要對證據、數據等進行分析和判斷。·體會到科學探究需要利用多種方式呈現證據、數據,如采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表述結果,需要與他人交流和合作。2.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基 本 要 求提出問題 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制訂計劃 擬訂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實施計劃 進行觀察、實驗。收集證據、數據。嘗試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得出結論 描述現象。分析和判斷證據、數據。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寫出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參見附錄1的實例1: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體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由功能不同的組織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細胞生物體依靠細胞、組織、器官之間的協調活動,表現出生物體的生命現象。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動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以進行生命活動。相比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的細胞結構,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細胞能進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種類的細胞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組成。多細胞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可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生物個體。理解有關細胞的知識是學習生物學的基礎,教師應提供機會,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顯微觀察的方法和技能,激發探究的興趣。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顯微鏡觀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給學生提供多種動植物材料,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觀察某種原生動物(例如草履蟲)的取食、運動、趨性。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描述細胞核在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指導學生從網絡中查找有關方面的資料。2.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細胞分裂過程中有染色體的變化)。概述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識別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3.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通過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體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聯系。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參見附錄1的實例2: 觀察細胞的基本結構 )三、生物與環境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種多樣的生物。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依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后通過食物網(鏈)傳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知識,對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1.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舉例說出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向學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區域分布資料,討論溫度、水分、空氣、光等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通過室外觀察和室內實驗,探究影響鼠婦(或蚯蚓等)分布的環境因素。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在學校生物園或附近的小池塘、農田等環境中調查生物之間的關系。2.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收集和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3.生物圈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討論和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情況。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調查、收集生物圈的相關資料,模擬召開“國際保護生物圈”研討會,結合本地實際討論如何保護生物圈。(參見附錄1的實例3: 探究“酸雨”的危害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對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陽光、水、空氣和無機鹽。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在生物體內,細胞能通過分解糖類獲得能量,同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食物和氧氣;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保持水土;為人類提供許多可利用的資源。高等綠色植物中的糧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類種植栽培的主要對象,在它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適合學生觀察、探究的內容,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開展“種子萌發條件”的探究活動。描述芽的發育和根的生長過程。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人工授粉等活動。體驗一種常見植物的栽培過程。 栽培一種常見植物,觀察從種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長發育以及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2.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為班級或家庭的植物澆水、施肥。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收集或實測不同植被環境中的大氣濕度數據,并進行比較分析。3.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調查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4.綠色植物對生物圈有重大作用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概述綠色植物為許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列舉若干種動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并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說明綠色植物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參加綠化家園的活動。 開展校園或社區綠化設計,并積極參與相應的活動。(參見附錄1的實例4: 設計校園綠化方案 )五、生物圈中的人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人從生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產生的廢物也需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人的各種活動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人體結構和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相互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衛生習慣具有重要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人體的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正常工作為細胞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條件,包括營養、空氣等以及排除廢物。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和肛門,其功能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以備運輸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血液循環包括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廢物和激素等物質。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廢物和多余的水。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人體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及生長、發育、生殖等生命活動。人體各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以完成生命活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應從人與生物圈關系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探究活動,認識人類依賴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意識到生物圈中的人對生物圈應盡的責任。1.人的食物來源于環境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 收集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制訂合理的膳食計劃。關注食品安全。 調查當地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實例。2.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觀察血涂片。解讀血常規化驗的主要數據。模擬“血型鑒定”,有條件的學校觀看血型鑒定的錄像,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概述血液循環。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概述發生在肺部及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探究不同食物的熱價。(參見附錄1的實例5: 模擬“血型鑒定” )3.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收集有關腎透析和腎移植方面的資料描述其他排泄途徑。4.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生命活動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觀察人或動物的某些反射活動,說明其意義。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 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分析其原因。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病的資料。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有條件的地方參觀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的影響。 調查人類活動破壞或改善生態環境的實例。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及對策。擬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參見附錄1的實例6: 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動物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征非常重要。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動物行為是目前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動物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關系密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動物因逃避敵害、爭奪食物和棲息地、繁殖所進行的運動,是在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動物的行為使其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機會。動物的行為由先天遺傳或后天學習而獲得。教師應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并注意引導學生到周圍環境中去觀察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1.動物的運動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觀察某種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關節的基本結構。2.動物的行為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觀察動物的不同行為。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 探究螞蟻或其他動物的行為。(參見附錄1的實例7: 探究螞蟻的行為 )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動物和人通過生殖和遺傳維持種族的延續。人的生殖、發育和遺傳的基本知識,對于學生認識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認同優生優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動植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的基本知識,以及遺傳育種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知識,有助于學生認識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人體的生殖系統可以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通過受精作用產生新的個體;其分泌的性激素對第二性征的發育和維持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動物發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相似,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差別很大。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一些進行無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來自同一親本;一些進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可來自不同親本。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它們位于細胞的染色體上。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開展植物嫁接和扦插活動,通過對人類基因組計劃、禁止近親結婚等問題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述內容中涉及到的有關倫理觀和價值觀的問題,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指導。1.人的生殖和發育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觀察有關的模型、掛圖,觀看有關的影像資料。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描述受精過程。描述胚胎發育過程。2.動物的生殖和發育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飼養家蠶或其他昆蟲。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雞卵,觀察雞卵孵化的全過程。3.植物的生殖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組織培養的活動或參觀組培生產基地。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4.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收集和交流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資料等信息。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解釋人的性別決定。認同優生優育。 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 觀察某種生物(如金魚)的變異現象。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上的應用。 收集和交流我國遺傳育種方面成果的資料。(參見附錄1的實例8: 觀察家蠶的生殖與發育 )八、生物的多樣性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一定的特征,可將各種生物分成不同的類群。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億萬年進化的結果,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是生物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解釋了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原因。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可以根據特征將生物進行分類。為了科學地將生物進行分類,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等不同等級。“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各種類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極為重要。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地質學、化石記錄、解剖學等從不同方面為進化理論提供證據。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1.生物的多樣性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調查當地食用菌的種類及生產情況。觀察酵母菌、霉菌。概述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認識校園內的植物并掛牌。概述無脊椎動物不同類群(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概述脊椎動物不同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收集當地一種養殖動物的相關資料。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收集和交流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收集和交流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調查當地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生物資源,提出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2.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利用自制的“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游戲板開展拼圖競賽。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參見附錄1的實例9: “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游戲)九、生物技術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展。認識和理解有關生物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類群。發酵技術利用了生物學的原理,通過一定的工業流程生產相應的產品。現代生物技術(克隆、轉基因技術等)已被用于生產新的產品,并對個人、社會和環境具有影響。教師應從生活中的生物技術著手,通過各種實驗和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對生物技術的感性認識;以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技術的作用;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分析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可能帶來的其他影響,為學生參與有關的社會決策打下一定的基礎。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練習制作面醬或酸奶等發酵食品。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運用適當的方法保存食品。 探究食品保存的方法。(參見附錄1的實例10: 探究防止食物腐敗的方法)2.現代生物技術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舉例說出克隆技術的應用。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收集和交流有關轉基因生物的資料。有條件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關注生物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十、健康地生活健康包括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學習有關青春期生理和保健、傳染病和免疫、醫藥常識等知識對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均出現一系列變化,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按照是否有傳染性,可將疾病分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免疫系統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異己物質等。它包括免疫器官、細胞和免疫物質。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行為選擇能對一生的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能減少傷害或挽救生命。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習情境,也可讓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課題開展學習活動,如通過調查研究或實驗,認識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有損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的危害。1.健康地度過青春期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養成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習慣。 設計青春期教育的板報并展示,有條件的地方參觀性教育展覽。2.傳染病和免疫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明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列舉常見的寄生蟲病、細菌性傳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傳染病(包括艾滋病)。 調查當地的主要傳染病。收集(包括從報紙、書刊、網絡)有關艾滋病的資料。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3.威脅人體健康的當代主要疾病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關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資料并討論心血管疾病和生活習慣的關系。關注癌癥的危害。 有條件的地方收集有關癌癥防治研究進展的資料。4.酗酒、吸煙和吸毒的危害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明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說明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拒絕毒品。 有條件的地方參觀禁毒展覽,或觀看有關影像資料。(參見附錄1的實例11: 探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5. 醫藥常識具體內容標準 活 動 建 議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和作用。 列出外出郊游時家庭藥箱中的藥品名錄。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收集家庭常備藥品的標簽,分析藥品標簽包含的信息。運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模擬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 模擬練習老年突發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本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應在認真學習和領會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生物學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一個普通公民終身發展所需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過程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促進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的良好發展。為此提出以下的教學建議。(一)提高貫徹課程目標的自覺性生物學課程目標涵蓋的生物學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在制訂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全面考慮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貫徹。同時,不同教學內容,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其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尤為重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乎學生一生的發展,因此,特別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二)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生物學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這種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主要包括對生物及其相關事物進行觀察、描述、提出問題、從各種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思維判斷、做出解釋,并能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上述的探究性學習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需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的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2.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小組合作探究時,教師應兼顧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成員間要分工明確并定期互換,使每一成員都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3.注意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課內外結合。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好課外需要用一定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資料收集整理以及觀察記錄等。4.重視探究性學習報告的完成和交流。教師應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并進行適當的評價。5.探究性學習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教學目標。(三)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學概念是事物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重要概念是處于學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對原理、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術語來傳遞生物學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的內涵的方式來傳遞生物學概念,如“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本標準的課程內容同時使用了這兩種方式。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來傳遞概念可以更好地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以期切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實現重要概念的螺旋式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既要揭示其實質,又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圍繞著生物學核心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圍繞核心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內容,其教學方式可以是講解、演示、實驗、資料的分析、討論等,以促成學生對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向學生提供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來為學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記住生物學事實,而要幫助學生要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學核心概念,,并以此來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進而為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注意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概念,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課堂教學活動要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四) 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標準》的內容標準部分列舉的一些活動建議中,相當部分就是實驗。1.學校應逐步完善生物學實驗室的建設、儀器設備和用具的配置,保證實驗教學經費的投入。生物學教師也應創造條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地開設好生物學實驗。2.實驗設計應該多樣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較規范的實驗儀器設備設計實驗,也可以設計低成本實驗;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設計實驗,也可以設計模擬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適當引入多媒體技術進行虛擬實驗。應鼓勵學生參與設計實驗。3.在重視定性實驗的同時,也應重視定量實驗,讓學生在量的變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質。教師應向學生提供機會學習量的測定,實事求是地記錄、整理和分析實驗數據、定量表述實驗結果等。4.要注意實驗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實驗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燈等)和實驗藥品(酒精、酸、堿等)是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能,教師應強化安全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注意實驗室廢棄物的妥善處理。(五) 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本標準多層面、多角度地強調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內容標準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關系、學會健康地生活、運用生物科學和技術解決農業生產、衛生保健、環境保護等實際問題,也提出開展聯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許多具體活動建議等。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1.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重視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2.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問題涵蓋面很廣,包括全球性的、國家的、地區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生產、發展相關的問題。特別要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和學校所在地區的相關問題,培養他們愛祖國和愛家鄉的情感。3.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密切,內容豐富。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和網絡等了解更多的信息,開展調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了解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其他影響。二、評價建議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生物課程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應以生物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為依據,體現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評價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學生生物課程學習達到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并幫助教師進行總結與反思。評價的內容1.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形成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設計實驗、調查研究、動手實驗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數據、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師應結合探究活動的全過程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條件” 的活動中,應該對學生表現出來的探究能力進行評價。(參見附錄1的實例12: “種子萌發環境條件”探究活動)2. 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內容,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進步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例如,在“認識保護生物圈的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不僅應該評價學生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應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保護環境的意識、實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參見附錄1的實例13: “認識保護生物圈的意義”系列探究活動)3. 重視檢測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生物學基礎知識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評價的同時,要利用好紙筆測驗等方式檢測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在編制紙筆測驗試題時,應體現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要求。在具體操作中,要重視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結構的知識,而不是枝節的、零散的知識;要重視考核學生對生物學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二)評價的方式1.倡導評價方式多樣化學生的學業評價是指根據教學目標,系統地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對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以及成果給予評價。任何單一的評價方式所反映的結果都有其局限,因此,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加準確地實現評價的目標和功能。教師應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在具體操作時,應該采用筆試、實驗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同時,評價應該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分別在實驗、制作、理論學習、社會調查等方面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2.倡導采用“檔案夾”的形式記錄學生的發展采用“檔案夾”的目的是對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檔案夾”封面貼上學生的姓名、所在班級等情況。伴隨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步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測試卷、探究活動的報告或小論文、小制作或小標本、查閱的文獻資料、收集的生物圖片和照片、剪報、獲獎證書等。分階段展覽學生的“檔案夾”,教師和學生根據各項成果的評語和評分,結合發展變化的情況,共同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三、教材編寫建議教材既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教材的編寫應當以本《標準》為依據,全面貫徹落實《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使教材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一) 教材內容的選擇1.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當體現本《標準》內容標準的設計思路。本《標準》的內容標準是從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出發,結合生物學的特點,突出了人與生物圈,意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學會健康地生活。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同樣應當體現內容標準的這些思路,并且應當進一步落實。2.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當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學生已經學習了不少生物學知識,從各種媒體上還接觸到一些生物科學及其新進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不少與生物學有關的經驗,但是,他們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是比較淺顯的,生活經驗也是有限的。從思維特點來看,學生的抽象思維開始占優勢,但仍然是偏重于經驗型的。因此,教材內容的選擇既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意與有關課程的銜接,又要難易適度,避免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3.教材內容的選擇要反映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思想。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日益顯現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影響到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代社會發展的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又都依賴于生物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教材編寫應當融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于一體,充分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互動,反映生物科學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影響,注意介紹我國生物科學技術的成就和發展。4.應當將學生活動作為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材應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對于某一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安排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如觀察、實驗、調查、討論等,《標準》對此未做統一的規定,只是就部分內容提出了一些活動建議,供教材編寫者參考。教材編寫者應在這些活動建議的啟發下,編寫出更有特色、對學生的發展更有價值,同時更加簡便易行的活動方案。5.教材選取的內容應當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辦學條件的差異和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在按照內容標準編寫必學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安排一些選學內容或選做的活動,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材中編入一些小資料、課外閱讀材料,設計一些選做實驗和進一步探究的活動等。(二)教材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1.教材內容的組織應當實現學科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邏輯的統一。學科邏輯與學生的認識邏輯是不盡一致的。例如,形態結構是生理功能的基礎,這是學科的內在邏輯,如果按照先結構后生理的順序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固然能夠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生理功能出發,提出有關形態結構的問題,再引導學生探究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系,學生的興趣就會增加。還應當指出,內容標準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體系。內容標準中的一級主題并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要目,其排列順序也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順序。一級主題與相應的二級標題和具體內容標準之間,也不具有嚴格的邏輯或從屬關系,也就是說,同一個一級主題下的內容,在教材中既可以編寫在一個單元中,也可以編排在不同的單元中。2.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應當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例如,有些探究活動的材料和步驟,在教材中可以不作詳細的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探究。這樣,有利于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新。在教材內容的表述應該重視生物學概念的準確性,同時注意深入淺出,多用鮮活通俆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實例,利于先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全面達到教學目的。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1. 學校教學設備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成《標準》規定的生物學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以及科技活動等教學活動的必要物質條件。生物科學是實驗科學。因此,應高度重視學校生物學實驗室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實驗、實踐環境,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和教師充分利用身邊廉價的器具和材料,設計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和實踐活動。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不同學校在規模、環境、師資、資金以及體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學校應按照《標準》的要求,及時配備顯微鏡、解剖鏡、解剖器具等常用儀器設備,購買必要的藥品和低值易耗品,滿足實驗、實踐教學活動的需要。教師也應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現有設備的作用,提高生物學教學質量。2.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對生物科學技術進展知識的渴求。生物學科普期刊和書籍是學生擴大知識面的重要源泉。學校應調整圖書結構,并通過調整和延長服務時間、改變服務方式、方便學生借閱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實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服務。3.社區是學生的生活環境,也是學生的學習環境。社區中存在著很多生物學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廣泛利用社區課程資源,包括社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宮、科技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良種站、養殖場等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充分利用社區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可以彌補學校圖書資源的不足。博物館是科學技術、文化的傳播機構和科學研究的場所。各地自然博物館的館藏中就有大量的動物、植物標本,古生物、古人類化石。它們在揭示自然發展、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動植物標本館則是生物標本陳列、保藏的專門場所。多數動植物標本館建立在高等院校以及部分中等學校。各地科技館、少年宮也常常建有專項標本館,如蝴蝶館、昆蟲館等。動物園、植物園以及普通的公園,其中收集、飼養、種植、引種了大量的動植物。各地海洋公園、水族館和農村的養殖場、良種場、實驗田等,都是生物學課程的社區資源。自然保護區能夠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堪稱生物物種的天然“資料庫”和“基因庫”,是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闊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學教學的天然“實驗室”,走進大自然可以開展許多探究活動。社區中的人力資源(和生命科學相關的科學研究人員、實驗技術人員、生產實踐人員等)也是生物學課程資源,能夠為學生開展活動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還有學生家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圖書資料等開展相應的活動。4.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例如,一些學生參觀過動物園、植物園;一些學生領略過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的風光;一些學生有過飼養家禽家畜或種植過稻、麥、果樹、花卉的經歷;一些學生感受過傳染病的痛苦;一些學生體驗過野外觀察動物行為的甘苦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無形資源,通過相互交流,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5.充分重視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利用,包括各種生物學教學軟件、網絡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計算機多媒體以其極強的交互性和模擬功能顯示出它在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軟件,包括教師自制的教學軟件,提高教學效率。伴隨網絡的發展,互聯網傳遞著越來越多的生物學教育信息,如動植物的圖片、動植物的趣聞、生物科學新進展等。這些信息也應在生物學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附 錄:附錄1 教學與評價實例案例1: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課時:1課時。目的:探究哪些環境因素影響鼠婦的分布。材料器具:鼠婦;培養皿,吸水紙,紙板等。方法步驟:(1)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在課前觀察鼠婦的生活環境,捕捉鼠婦若干只(注意:不能破壞學校或社區的草坪或花壇等)。針對鼠婦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2)通過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婦的,對影響鼠婦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作出假設。(3)利用教師提供的器具和實驗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用以驗證自己的假設。(4)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鼠婦在一定時間內的活動變化。(5)各組交流實驗數據。分析小組和全班的數據,討論實驗數據是否支持假設。(6)討論“環境中的陽光、溫度、水分等因素對于鼠婦的分布有什么影響”問題后,交流與撰寫探究報告。活動完成后將鼠婦放回校園中。案例2: 觀察細胞的基本結構課時: 1~2課時。目的:觀察細胞的基本結構;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初步學會畫細胞結構圖。材料器具:洋蔥鱗片葉,水綿或其他動植物材料,人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或其他動植物裝片和切片;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刀片,鑷子,牙簽,滴管,干凈的紗布;生理鹽水,清水,碘液等。方法步驟:(1)參照圖,利用洋蔥鱗片葉、水綿或其他動植物材料,制作臨時裝片,或者尋找幾種永久動植物裝片和切片。(2)取出顯微鏡,進行顯微鏡的對光操作。(3)用顯微鏡觀察制成的臨時裝片或永久裝片。注意先用低倍鏡觀察,后用高倍鏡觀察。(重新繪制插圖,標本要在載玻片上、用尖頭鑷子、注字標本和水滴在下面)(4)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動物細胞表面一層很薄的膜是 ,植物細胞之間有細胞壁隔開,植物細胞的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側。動植物細胞內部近似球形的結構是 。位于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的結構稱為 。(5)在下面方框中繪出觀察到的動物和植物細胞的結構圖。討論:(1)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有哪些共同點?(2)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有哪些主要的區別?案例3:探究“酸雨”的危害課時:2課時,課后繼續分小組管理、觀察和記錄。目的:通過探究“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認識酸雨的危害。背景知識: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含量的酸性物質(硫酸、硝酸、鹽酸、碳酸等),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酸雨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一般認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后,造成局部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過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質,隨雨水降落來。材料器具:小麥種子;培養皿;以硫酸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方法步驟:[第一課時](1)分小組討論,如何利用教師提供的模擬酸雨來設計探究酸雨危害的實驗,包括設計對照實驗。(2)把一定數量的浸泡過的小麥種子,分別放在若干個培養皿中,給培養皿編號。1 2 3(3)每天定時向培養皿中的種子噴灑不同pH的“酸雨”,觀察和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注意:硫酸、硝酸、鹽酸都是腐蝕性很強的酸液,應按藥品使用安全規定進行操作)。[第二課時](1)7天后列表匯總全班學生的實驗數據。(2)討論:酸雨對小麥種子的萌發有什么影響?案例4:設計校園綠化方案課時:1課時。目的:通過校園綠化設計,學習有關常見花卉、樹木等植物的知識,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愛學校的情感。材料器具:皮尺,繪圖用的紙和筆等。方法步驟:[課前](1)按小組調查和勘察整個校園,繪出校園綠化現狀示意圖。(2)收集有關園林綠化設計的資料,調查周圍公園或其他學校的綠化情況作為參考。(3)小組討論:應該如何在學校原有綠化的基礎上設計新的校園綠化方案?(4)繪制新的校園綠化設計方案示意圖,并推薦一名代表在全班作方案介紹。為了加強方案的說服力,可以事先準備好放大的設計圖或彩色的局部設計效果圖的投影片等直觀材料。[課堂](1)分小組介紹和展示設計方案,重點從生物學角度說明設計方案中采用的各種植物所能發揮的作用,如吸塵、隔音、遮陽、防風、降溫以及賞花、觀葉、品香、美化等。配上小橋、流水、亭臺、雕塑、假山,充分展示每個小組的想象力和創造性。(2)辯論:哪些方案會使校園更美麗?哪些方案更合理、更經濟?案例5:模擬“血型鑒定”課時: 1課時。目的: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提倡義務獻血。材料器具:載玻片,吸管等;模擬配制的“A型血”(0.02mol/L Pb(NO3)2,硝酸鉛),“B型血”(0.02mol/L BaCl2,氯化鋇),“O型血”(蒸餾水),“AB型血”( 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mol/L AgNO3,硝酸銀),“B型血清”(0.02mol/L NaI,碘化鈉)。方法步驟:(1)教師將配制好的4種“血液”分別標上“趙”、“錢”、“孫”、“李”,表示分別取自4位車禍傷員,他們急需輸血。閱讀以下資料,設計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確定4人血型的方案。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A型血清B型血清 無沉淀有沉淀 有沉淀無沉淀 無沉淀無沉淀 有沉淀有沉淀(2)實踐方案的可行性。確定4位車禍傷員的血型。討論:(1)根據4位車禍傷員的血型,確定輸血用血液的血型。(2)為什么提倡義務獻血?適量獻血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案例6: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課時:1課時。目的:關注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和可能產生的后果。材料器具:方格紙,尺等。方法步驟:(1)閱讀下列數據表:中國人口數量 中國人口數量年代(公元) 數量/億 年代(公元) 數量/億2 7401393157817641849 0.550.480.600.602.004.10 19281949198919952000 4.705.4011.0012.0012.95(2)繪制我國人口增長曲線圖。討論:(1)從公元2年開始,我國人口數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時間大約是多少?(2)預測:從1995年開始,我國人口數量再翻一番所需時間將會是多少?如果保持這種增長速率,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將會產生什么影響?案例7:探究螞蟻的行為課時:1課時,課前觀察。目的:探究螞蟻的行為。材料器具:螞蟻;透明可樂瓶,玻璃板,放大鏡;砂糖,面包屑等。方法步驟:(1)剪去可樂瓶上半段,放入干濕適當的土壤。(2)尋找一個螞蟻窩,取一些蟻穴土壤蓋在可樂瓶的土壤上。捕捉10 只螞蟻以及蟻卵和幼蟲等。投放少許食物,如面包屑等,容器上加蓋玻璃板,放置在暗處。(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用放大鏡觀察每只螞蟻的行為,重點觀察覓食行為。例如,設計“螞蟻喜歡取食哪些食物”的活動。(4)連續觀察1星期,記錄所觀察到的螞蟻的各種行為。(5)也可定時觀察自然界蟻穴處螞蟻的行為。(6)結合收集到的有關螞蟻行為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推薦班級報告會發言人。(7)班級交流各組的探究結果,例如,螞蟻有哪些行為?螞蟻喜歡取食哪類食物?有沒有社會行為?討論:(1)螞蟻的行為對于螞蟻的生活有什么意義?(2)螞蟻和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案例8:觀察家蠶的生殖與發育課時: 1課時,課前飼養家蠶。目的:通過飼養家蠶,了解家蠶的生殖與發育過程。背景知識:家蠶一般每5~6天蛻皮一次。蛻皮期間不食不動,叫“眠”。經過4眠后,體內絹絲腺發育成熟,停止取食,吐絲結繭,在繭內化蛹。蛹經過10余天羽化成蠶蛾。雌雄蠶蛾均不取食,即進行交配。交配后雄蛾死去,雌蛾產卵后死去。材料器具:蠶種,桑葉;紙盒等。方法步驟:(1)用蠶種孵化家蠶,孵化溫度一般控制在20~25℃,孵化時間需10天左右。采摘桑葉飼養,并需每天清理飼養紙盒。(2)觀察和記錄家蠶生長發育各個時期的主要特點。(3)觀察和記錄雌雄蠶蛾交配生殖的全過程。討論:家蠶的一生經過哪幾個發育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主要的特征?案例9:“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游戲課時:1課時。目的:通過拼圖熟悉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材料器具:拼圖游戲圖板等。方法步驟:(1)自制生物進化拼圖板:在長方形紙板上畫進化樹,再分割成不同的形狀,剪成小圖塊。(2)分小組參與拼圖競賽,比一比哪一小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準確地把進化樹重新拼合起來。討論:(1)生物進化的趨勢是什么?(2)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哪些?案例10:探究防止食物腐敗的方法課時:2課時,課后繼續分小組管理與觀察。目的:認識微生物是食物腐敗的主要原因,探究防止食物腐敗的簡單方法。材料器具:澄清的肉湯;酒精燈,試管,直玻璃管和彎玻璃管,消毒棉等。方法步驟:[第一課時](1)小組討論,形成使用酒精燈加熱殺菌以防止食物腐敗的設計方案。注意:按照酒精燈使用安全規定進行操作。(2)下圖為一種實驗方案裝置示意圖:(3)按照小組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第二課時](1)7天后列表匯總全班學生的實驗結果。(2)討論:采用哪些方法能防止食物腐敗?案例11: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課時:1課時。目的: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關注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材料器具:水蚤;顯微鏡,載玻片,量筒,計時器,吸管;酒精等。方法步驟:(1) 在池塘用小網捕撈水蚤,或在花鳥蟲魚市場購買水蚤。(2)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載玻片上,輕輕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水蚤心臟跳動并記錄速率(次/分)。(3)將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5%、10%、15%、20%)滴加到載玻片上。想一想,如何配制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溶液?(4)觀察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注:水蚤的心率很快,計數時應注意。討論:(1)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什么影響?(2)哪種體積分數的酒精對水蚤有致死作用?(3)根據酒精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相關資料,討論酗酒的危害案例12:“種子萌發環境條件”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種子萌發可能需要的環境條件,例如水、空氣、溫度、陽光、肥料、土壤等。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和資料,總結出種子萌發必需的環境條件。教師和學生可以參照下列各項給予評價:*能否根據觀察或生活經驗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提出假設?*能否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探究假設的實驗方案,包括設計對照實驗?*能否按照實驗計劃準備實驗材料,有步驟地進行實驗?*能否按照實驗操作的規范要求完成實驗?*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種實驗器具?*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和收集實驗數據?*能否分析實驗數據的相關性并得出結論?*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對于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其他能力也應給予恰當的評價。案例13:“認識保護生物圈的意義”系列探究活動(1)利用普通的紙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氣塵埃測定板”,探究什么地點塵埃污染嚴重。(2)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設計實驗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3)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和稱量每天垃圾的重量,計算每人每周產生的生活垃圾量。估算一個城市或一個鄉鎮每周生活垃圾的總量。(4)讓學生設計問卷,調查每個家庭對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處理方式,寫出調查報告。教師和學生可以參照下列各項給予評價:*能否積極主動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務?*能否實事求是地分析調查活動的數據?*能否獨立思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是否在調查報告中表現出對社區垃圾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能否在調查報告中積極提出垃圾處理方式的建議?對于學生的其他特殊表現和行為習慣的重要轉變也應給予相應評價。附錄二 學習目標的說明各水平的要求 內容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知識性目標動詞 了解水平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識別,列出,列舉,說出,舉例說出理解水平把握內在邏輯聯系;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說明,舉例說明,概述,區別,解釋,選出,收集,處理,闡明,寫出,估計應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聯系等。 分析,得出,設計,擬定,應用,評價技能性目標動詞 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體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進行,制作獨立操作水平獨立完成操作;進行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 運用,使用情感性目標動詞 經歷(感受)水平從事相關活動,建立感性認識。 體驗,參加,參與,交流反應(認同)水平在經歷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反應等。 關注,認同,拒絕領悟(內化)水平具有穩定態度、一致行為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念等。 確立,形成,養成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